东盟炼油图景:谁在重塑东南亚能源格局?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5 11:53 3

摘要:截至2024年底,东盟总炼油能力约541万桶/天,30家在运营炼厂分布于除柬埔寨外的各国,新加坡、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占总产能的85%。虽规模不及全球大型区域,但对满足东南亚增长的能源需求至关重要—印尼、越南、菲律宾等国因工业化、城市化,能源需求持续上升。此外

截至2024年底,东盟总炼油能力约541万桶/天,30家在运营炼厂分布于除柬埔寨外的各国,新加坡、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占总产能的85%。虽规模不及全球大型区域,但对满足东南亚增长的能源需求至关重要—印尼、越南、菲律宾等国因工业化、城市化,能源需求持续上升。此外,东盟8国设定净零目标,中国资本、技术等加速进入,都将深刻影响其炼油产业。

*本文刊登于《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2025年8月刊*

新加坡得益于马六甲海峡地理优势以及优质投资环境,成为世界级炼油中心和石油贸易枢纽,现如今新加坡能源和化工行业约占该国制造业总产出五分之一。截至2024年底,新加坡炼油能力约140万桶/天,位居东盟首位。新加坡生产的各类石化产品除满足国内需求外,更多是出口到周边国家和地区。

新加坡的主要炼油企业如下:Pulau Bukom炼厂,始建于1961年,炼油能力50万桶/天,为新加坡第一座炼厂。该厂原由壳牌所有,现已转让给CAPGC公司;埃克森美孚新加坡炼厂,分别由Mobil美孚和ESSO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两座炼厂整合而来,综合炼油能力59.2万桶/天;新加坡炼油公司(SRC),炼油能力29万桶/天。SRC是新加坡石油和雪佛龙的合资公司,而前者于2009年被中国石油收购。

新加坡炼油产业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一方面,炼油产业需要实施净零转型,以满足政府环保要求。根据新加坡《碳定价法》,2019年至2023年的初始碳税率为每吨5新元,2024至2025年为每吨25新元,预计到2030年达到每吨50至80新元。另一方面,周边国家快速崛起的同行对出口型的新加坡炼油产业形成冲击。壳牌选择完全出售在新加坡的炼化资产一定程度反映了新加坡炼油产业面临的不利因素。

除了实施碳税,新加坡也在推进更积极的绿色转型,并计划从2026年起要求所有离境航班使用可持续航空燃料(SAF),2026年的SAF掺混目标为1%,2030年提高到3%~5%。全球知名的可持续燃料公司Neste已完成其在新加坡生物燃料炼厂的扩能,生物柴油、生物航煤产能已从130万吨/年提高到260万吨/年。

泰国是东南亚主要的石油进口国和消费国之一,进口原油已占泰国原油消费的92%。泰国国内有6座大型炼厂以及一座炼油能力为2500桶/天的小型军用炼厂,总炼油能力约110万桶/天,其国有企业泰国国家石油公司(PTT)旗下3家大型石化公司TOP、GC和IRPC约占全国总炼油能力60%。泰国在油品生产方面现已实现自给自足,剩余产品出口到周边地区。

泰国的主要炼油企业如下:TOP是泰国最大炼油商和燃油销售商,运营一座炼油能力27.5万桶/天的炼厂,目前计划将炼油能力提升到40万桶/天;GC是泰国综合性炼化企业,运营一座炼油能力14.5万桶/天的炼厂,GC更侧重化学品生产与销售,除炼油外,GC还拥有合计360万吨/年的乙烯、丙烯产能,以及240万吨/年芳烃产能;IRPC运营一座炼油能力21.5万桶/天的炼厂;Bangchak Corporation Public(BCP)运营两座炼厂,分别是炼油能力17.4万桶/天的Sriracha炼厂和12万桶/天的Phra Khanong炼厂;SPRC是雪佛龙的控股公司,运营一座炼油能力17.5万桶/天的炼厂,SPRC通过与GC公司的化工装置进行衔接,实现炼油化工流程互补。

泰国在炼油能力已满足国内需求的情况下正着手开展清洁能源和绿色能源转型。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政府方面,2024年1月1日起泰国全国范围正式采用欧V柴油标准,2024年5月1日起加油站仅提供B7(掺混7%生物柴油)和B20柴油;企业方面,各炼油企业均提出了降碳减排计划,应用先进炼油技术和节能技术实现油品质量升级和生产效率提高成为行业共识,TOP的“清洁燃料项目”、BCP的“316净计划”为典型代表。

印尼是东南亚国土面积最大和人口最多的国家,持续多年煤炭出口总量排名世界第一,液化天然气出口总量排名世界前十,同时印尼还是全球最大棕榈油生产国。与之相反的是,印尼已从OPEC成员国转变为石油净进口国,由于炼油能力难以满足国内需求,印尼还是成品油的净进口国。

印尼炼油产业均由其国有企业Pertemina控制,设有7个在运营炼厂和1个筹建中炼化项目,在运营总炼油能力约116万桶/天。2016年,Pertamina成立炼油和石化大型项目理事会,主持开展重大石化项目,包括现有炼厂的振兴计划以及筹建新厂,但根据目前进度,部分项目已难以按计划完成。

印尼的主要炼油企业如下:Dumai炼厂,炼油能力17万桶/天,主要为苏门答腊地区供应各类交通燃料;Plaju炼厂,炼油能力12.6万桶/天,除炼油装置外,还设有化工装置,可以生产聚丙烯和PTA,目前该炼厂正在建设一套处理量2万桶/天的生物航煤装置;Cilacap炼厂正在实施绿色炼厂计划,分两期新建2套生物燃料装置,一期已投产,产能为3000桶/天生物柴油,二期产能则为6000桶/天生物航煤和生物柴油;Balikpapan炼厂,印尼第二大炼厂,炼油能力26万桶/天,该炼厂正在开展扩能改造(扩至36万桶/天),改造后将具备生产欧V标准燃料的能力;Balongan炼厂,炼油能力15万桶/天,除炼油外还设有化工装置,尼尔森指数为11.9,为Pertamina所有炼厂中最高;Kasim炼厂,炼油能力1万桶/天,是Pertamina最新但规模最小的炼油厂;TPPI炼厂,Pertamina控股企业,以加工凝析油和石脑油并生产PTX为主,兼产液化气、汽柴油等,加工能力10万桶/天。

值得一提的是Tuban炼厂,这是印尼国家战略项目。2017年,Pertamina与俄罗斯石油公司按照55%:45%股比筹建Tuban炼厂项目。项目包括30万桶/天并具备生产欧V标准燃料的炼厂,以及芳烃综合体和乙烯综合体。不过,由于项目进展缓慢,Pertamina可能会选择新的合作伙伴。

随着印尼经济发展,原油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成为人口大国印尼的一项挑战。为此,印尼政府提出能源结构调整,要求到2025年将石油消费量减少到一次能源供应的25%,同时将可再生能源提高到23%,2020年上述指标分别为32%和14%。作为全球最大棕榈油生产国,印尼于2018年宣布了B20(掺混20%生物柴油)政策,并在2019年提高到B30(已是所有国家中最高),并可能进一步提高至B40。能源结构调整已成为印尼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降低对石油依赖,还推动了国内生物燃料产业的发展。

马来西亚是东南亚第二大石油生产国,全国有7家在运营炼厂,炼油能力约103万桶/天,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炼油产能约占全国产能70%。

马来西亚的主要炼油企业如下:Petronas Kerteh炼厂,炼油能力12.4万桶/天,主要加工当地轻质低硫原油及凝析油;Petronas马六甲炼油综合体,设两座炼厂,分别是马六甲I炼厂和II炼厂;边佳兰炼油公司RAPID项目,由Petronas和沙特阿美合资建设,2019年建成投产,是马来西亚迄今为止建设的最大炼化一体化项目,炼油能力达30万桶/天,此外RAPID项目还建有110万吨/年乙烯综合体,生产聚烯烃产品以及乙二醇、C4衍生物、芳烃等基础化工原料;恒源炼厂,炼油能力15.6万桶/天,原由壳牌所有,2016年被中国企业山东恒源石化收购;Port Dickson炼厂,炼油能力8.8万桶/天,原由埃克森美孚所有,2012年被菲律宾Petron公司收购;ATB炼油厂,隶属于全球独立石油贸易公司Vitol,位于柔佛海峡和新加坡海峡之间,该厂聚焦于优质船用燃料的生产和混合,主要生产设施为一套蒸馏装置,加工能力3.2万桶/天。

马来西亚是新加坡石化产业的承接者。随着新加坡石化产业的深入转型,同处马六甲海峡关键贸易通道的马来西亚,凭借同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具有成本优势的劳动力及公用工程供给,逐步成为新加坡炼化产业的延伸和补充,特别是马来西亚柔佛州地区,紧邻新加坡,位置优越,物流运输便捷。马来西亚联邦政府和柔佛州政府联合成立了柔佛石油开发公司,旨在将柔佛州打造成世界级石油和天然气中心,30万桶/天RAPID项目是该区域开发的第一阶段。

菲律宾仅有一家炼厂在运营,作为人口位居东盟第二的国家,仍需通过大量进口成品油的方式满足国内需求。

Bataan炼厂,始建于1960年,2000年后完成多次扩能,并先后建设了异构化、汽油加氢脱硫、催化裂化、BTX等装置,现炼油能力达18万桶/天,由Petron公司运营。

尽管菲律宾长期存在成品油供应不足的情况,但其炼油产业发展并不理想,甚至存在倒退。2003年,雪佛龙宣布永久关停其7.2万桶/天的Batangas炼厂,并将其改造为成品油进口码头。2020年,壳牌宣布永久关闭其11万桶/天的Tabangao炼厂,并表示成品油价格低于或大约等于原油炼制成本,这使得经营Tabangao炼厂在经济上不可行。菲律宾现存的唯一炼厂也曾在2020年短暂关停,被媒体解读为政府的税收政策对炼油企业不友好,直接进口成品油从经济上更可行。

总体来看,东盟炼油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三大核心特征,既关乎其升级动力,也彰显区域特色及外部影响。

其一,外部投资与技术引进仍是东盟炼油产业增长和升级的关键

东盟炼油业面临产能老化、技术水平有限、环保标准趋严等挑战,外部资本与先进技术成为破局关键。马来西亚RAPID炼化项目、印尼Tuban合资炼厂等依托国际投资与技术,实现了产业现代化、集成化;新加坡引入全球石化巨头的技术、管理与物流优势,成为亚太高端炼化中心。为达成净零目标,东盟在清洁燃料、CCUS、氢能等新领域也亟需外部技术,未来较长时间内,外部投资与技术引进仍是其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

其二,生物燃料是东盟炼油产业的鲜明特色

全球能源向绿色低碳转型,东盟将生物燃料纳入国家能源战略:印尼、马来西亚凭借棕榈油资源优势,推行生物柴油强制掺混政策,建设相关炼化装置;泰国、新加坡布局可持续航空燃料(SAF)、绿氢等新兴路径。与欧美侧重政策引导不同,东盟生物燃料发展受资源禀赋与能源安全驱动,呈现“原料地—炼油地一体化”特点,未来随全球碳交易与绿色认证体系完善,其地位将持续强化。

其三,中国元素在东盟炼油产业中日益凸显

作为全球最大炼油国,中国既凭借领先的炼化一体化能力与成本优势,与东盟企业形成一定竞争;又通过投资、工程总包、技术输出等参与东盟炼厂建设与升级,助力其技术进步与产能扩张。同时,中国在绿色炼化、氢能、碳减排等领域的政策与技术,也为东盟提供了借鉴。在区域一体化与“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既是竞争者也是合作伙伴,深刻影响着东盟炼油格局。(作者:蓝天)

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