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每年能向金昌市供水5000多万立方米。”他指着水面上一群嬉戏的赤麻鸭说,“这些‘水质监测员’最挑剔了,水质不好,它们根本不会来。”
清晨,笼罩在金川峡水库的薄雾还未散去,水管员郭玉生已经开始了巡库工作。
“现在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每年能向金昌市供水5000多万立方米。”他指着水面上一群嬉戏的赤麻鸭说,“这些‘水质监测员’最挑剔了,水质不好,它们根本不会来。”
郭玉生滑动手机相册,展示他拍摄的鸟类照片:“白鹭、麻鸭都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对水质非常敏感。这几年水库生态越来越好,天鹅、黄鸭也都回来了。”成群飞鸟掠过水面,你追我赶,生机勃勃——这已成为金川峡的日常景象。
这样的改变,不只发生在水库。近年来,永昌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系统思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协同并进。
系统治水:从粗放到精准,用水更高效
“以前浇地是大水漫灌,现在用滴灌,省一半水,产量还提高了。”在永昌县六坝镇,种植大户张琰忠正向记者演示智能灌溉系统。这一变化,源于永昌县创新的“五大领域”节水机制。
永昌县水务局局长王鹏学列出了一组数据:2024年,永昌投资5.16亿元,实施了22项水利工程,包括调蓄设施、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等。今年又持续推进4个重点水利项目。系统治理之下,全县用水总量下降5.2%,人均用水量下降7.3%。“我们还治理河道60公里,让每一滴水都用在刀刃上。”王鹏学说。
在永昌县河西堡工业园区,企业用水也经历着深刻变革。“我们实现了生产废水全回用,每年可节水7000吨。”金昌鑫华焦化公司副总经理刘学均说。目前,全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4.3%。
永昌境内河流。
修复祁连山:荒坡披绿,动物归来
秋日的祁连山,天高云淡,层林尽染。巍峨群山间,云杉挺拔,马鹿漫步,岩羊跃动——这些珍稀动物的回归,是生态持续向好的有力证明。
作为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永昌县虽然只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74%,却全部位于实验区,占比3.15%,是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节点。
在祁连山腹地,曾经的矿坑疮痍已被绿意取代。护林员石玉虎感慨:“现在的植被覆盖率已经超过65%,去年监测设备还拍到了雪豹。”这一切,源于永昌将生态修复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严格落实领导包抓、高标准整改。
治理中,永昌采用“乔灌草结合”模式,为不同地块“量身定制”修复方案,运用无纺布覆盖、无人机播撒等新技术。截至目前,累计投入3.86亿元,完成治理面积268.5万平方米,栽植云杉1.3万余株,播撒草籽4.5万公斤。
监测显示,区域出山径流量增加12%,岩羊等野生动物种群明显恢复,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如今的祁连山,林草交织、水源涵养能力提升,真正实现了“一山四季景,唯美天上有”。
祁连山。
绿色产业:生态美、百姓富,走出双赢之路
“我们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让绿色发展理念落地生根。”永昌县委书记张健说。
数字为证:永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连续三年超90%,PM2.5浓度降至23微克/立方米。2024年,地表水质量跻身全国前十,祁连山生态保护考核获评全省优秀。成绩背后,是一套严密的制度体系——生态补偿、林长制、河长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改革等协同发力。
绿水青山,离不开持续植绿。永昌大力推进国土绿化,实施三北防护林六期、防沙治沙等重点工程,完成人工造林2.24万亩、种草0.73万亩。绿化美化与乡村建设深度融合,绿化集中居住点30个,“四旁”植树60万株,发展观光林果超千亩。
绿色,既美了山河,也富了百姓。
在永昌县城关镇金川西村,通过“支部带头+集体农户入股”,建成“千亩林果”基地,引进杏树新品种,吸引游客采摘。2024年,仅杏子就销售3万余斤,收入约15万元。
永昌县南坝乡推行“支部+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在荒坡种植山楂、杏树等15.6万株,全乡中药材和经济林果达4700余亩。山楂、菊花、桃杏连年丰收,带动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生态田园+乡村旅游”的振兴之路正越走越稳。
一方山水,一路耕耘。站在新的起点,永昌正以系统治理持续厚植生态底色,让群众的“幸福指数”和青山的“生态颜值”同步提升——这座西北小县城,正在写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篇章。
来源:盛世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