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 月 25 日,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在京正式揭晓第七届“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50位青年科学家上榜。化学新材料领域:华南理工大学黄飞、南京大学黄小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汪义丰、北京大学杨四海、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左智伟等5人获奖!

导读
8 月 25 日,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在京正式揭晓第七届“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50位青年科学家上榜。化学新材料领域:华南理工大学黄飞、南京大学黄小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汪义丰、北京大学杨四海、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左智伟等5人获奖!
化学新材料领域获奖人:
黄飞,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73计划首席科学家、材料学科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获得者、高层次领军人才。1996-2000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学士学位。2000-2005年就读于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获材料学博士学位。2005-2009年在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材料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作为引进人才加入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任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领域为新型有机高分子光电材料的分子设计、合成制备、结构与性能表征及其在有机电子器件中的应用,具体包括高分子发光材料及器件、太阳能电池材料、生物传感器等。2008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1年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1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14年美国化学会Arthur K. Doolittle Award;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6年教育部青年科学奖。
黄小强,南京大学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9-2015年在北京大学药学院完成本硕连读(导师:焦宁教授),2019年于德国马尔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导师:Eric Meggers),2019到2021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Huimin Zhao)。2021年4月,加入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生物学学科、化学和生物医药创新研究院,任tenure-track PI。研究方向为合成生物学与合成化学:1.生物催化与酶工程改造;2.不对称光电化学; 3.人工酶与仿生催化;4.人造微生物细胞工厂。已在Nature, Nat. Catal., Nat. Commun., JACS, ACIE, Acc. Chem. Res.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北京大学裴坚团队Nature!南京大学黄小强团队Nature!Nature!南京大学黄小强团队推动光酶领域到复杂多组分转化JACS、Angew连发!南京大学黄小强团队光酶催化领域新进展南京大学黄小强/梁勇及合作者Nature:创制新光酶元件,引领光生物制造新方向
汪义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2003年本科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毕业于南开大学,2011年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2011-2015年继续在南洋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并于2012-2014年被聘为“李光耀博士后研究员”。2015年8月至今,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有机化学、硼化学以及生物质分子转化等方面的研究。2015年入选“国家创新人才计划青年项目”。2018年获德国Thieme杂志社颁发的Thieme Chemistry Journal Award,2021年和2022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2021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杰出研究校长奖”,2022年获“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学者奖”。在Science, Acc. Chem. Res.,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Nat. Commun.和CCS Chem.等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Science!中国科大汪义丰教授研究团队开辟制备含氟有机化合物新途径
杨四海,博士,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李革赵宁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化学院副院长。2007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2010年于英国诺丁汉大学获博士学位。2011-2015年任诺丁汉大学助理教授,2015-2023年任曼彻斯特大学副教授、教授(2019年晋升),并担任理工部国际合作部主任。2023年加入北京大学。长期从事金属有机框架(MOFs)和分子筛材料的开发及其在能源存储、清洁空气、催化和吸附分离中的应用研究,致力于利用中子散射(如中子衍射、非弹性中子散射)及同步辐射技术,在反应条件下观测多孔材料与催化体系中的化学键作用机制,推动惰性分子活化与新材料研发。以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24篇,包括《Science》1篇、《Nature Chemistry》4篇、《Nature Materials》6篇,以及《Nature Communications》《JACS》《Angewandte Chemie》等顶级期刊60余篇。兼任英国科技设施委员会委员,主持多项国际合作项目。
左智伟,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2003-2007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学士(导师:朱成建教授,成义祥教授);2007-2012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博士(导师:马大为研究员);2013-2015普林斯顿大学化学系博士后(导师:David W. C. MacMillan);2015-2020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员;2020- 至今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金属有机光催化合成方法学,惰性碳氢键、碳碳键选择性活化转化、精细化学品、药物绿色合成。以通讯作者在国际核心化学期刊 Science (2篇),J. Am. Chem. Soc. , Angew. Chem. Int. Ed. ,Chem等发表论文20余篇,论文引用次数达4500余次。已申请发明专利3项; 授权 1 项,技术许可企业实施1项。发展的光催化惰性化学键转化工作被Science, C&EN,中国科学基金等作亮点评述。2015年入选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202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入选上海市学术带头人,中科院上海分院第八届杰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第十一届上海青年科技英才,并获Thieme化学期刊奖、日本化学会讲席奖、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标兵,黄耀曾金属有机化学青年奖等。现任《高等学校化学学报》、ACS Catalysis 青年顾问编委,Chem Catalysis顾问编委。赵东元院士获陈嘉庚化学科学奖,左智伟研究员获青年科学奖化学科学奖【招聘】上海有机所左智伟课题组招聘科研助理科学探索奖:
“科学探索奖”是一项由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出资、科学家主导的公益奖项,是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项目之一。奖项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支持在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全职工作的“探索期”杰出青年科学家(男性45周岁及以下、女性48周岁及以下)。
“科学探索奖”设置十个领域,分别是:数学物理学、化学新材料、天文和地学、生命科学、医学科学、信息电子、能源环境、先进制造、交通建筑、前沿交叉。奖项每年遴选不超过50位获奖人,每位获奖人在5年内获得总计300万元人民币奖金,且可自由支配。至2024年底,奖项共资助了297位杰出青年科学家,覆盖了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的青年领军人物。
秉承“面向未来、奖励潜力、鼓励探索”的宗旨,“科学探索奖”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心无旁骛地探索科学技术“无人区”。在人才遴选方面,严格遵循“科学家说了算”的原则;在奖金使用方面,由获奖人自由支配;在奖项运营方面,采用公益运作,不求商业回报,坚持长期运营。
化学新材料领域历届获奖人:2024
2023
2022



2019

2024年“科学探索奖”揭晓!化学新材料领域:程群峰、范峰滔、刘志博、谭斌、王博2023年“科学探索奖”揭晓!化学新材料:邓贤明、刘心元、吴凯丰、许华平、曾杰
【快讯】50人每人300万!2022年“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正式揭晓
2021年“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发布,桂敬汉、黄明欣、焦宁、彭海琳、袁荃等50位青年科学家获奖
2020“科学探索奖”揭晓!化学新材料领域陈兴、李昂、刘磊、刘智攀、张杰鹏等5人获奖
2019“科学探索奖”颁奖,化学领域陈鹏/马丁/王晓晨/王训/游书力/郑南峰6人获奖
来源:化学加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