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前觉得物理很枯燥,现在才发现,它能解释好多生活里的现象”“张老师把知识点讲得超明白,一下子就记住了,我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近日,在郑州市郑东新区河南大学附属学校的报告厅里,全省中小学“同上一堂科学课”活动第二期精彩开讲,来自固始县张广庙镇第一小学的
5月14日至16日
全省中小学“同上一堂科学课”活动第二讲
精彩开讲
引起社会热烈反响
收获频频点赞
近年来
我省以实施“五个一”工程为抓手
创新思路建设
“全国+省级”中小学科学教育
实验区、实验校
通过馆校结合、因地制宜等方法
推动我省中小学科学教育
出新出彩
共建共研共享,让科学教育“燃”起来
“以前觉得物理很枯燥,现在才发现,它能解释好多生活里的现象”“张老师把知识点讲得超明白,一下子就记住了,我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近日,在郑州市郑东新区河南大学附属学校的报告厅里,全省中小学“同上一堂科学课”活动第二期精彩开讲,来自固始县张广庙镇第一小学的科学教师张建涛,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玩意儿”,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课。
“‘同上一堂科学课’活动,可以说有效推动了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效衔接,促进了不同地区和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了全省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活动结束后的采访中,张建涛向教育时报记者说。
像全省中小学“同上一堂科学课”这样,引起社会热烈反响、收获频频点赞的省级科学教育宣传科普活动,在我省不胜枚举。
近年来,我省以国家级、省级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建设为依托,多点发力、以点带面,推动科学教育水平持续提升;开展科学家精神进校园活动,推动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效衔接;积极挖掘全省中小学科学教育典型案例……随着科学教育的火苗越燃越旺,科学教育在我省各地呈现出一派新气象。
政策引领、扎实推进,夯实中小学科学教育之基
2023年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为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水平,今年1月14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推动科学教育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和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更大支撑作用。
一直以来,我省高度重视科学教育工作。省教育厅围绕课程体系构建、育人方式变革、师资队伍建设、评价范式改革等关键环节精准发力,积极推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加强科学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学校科学教育设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2023年12月,省教育厅等十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2024年5月,省科协、省教育厅又联合下发《关于开展“馆校结合”科学教育提质行动的通知》,联合发起“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将科学家精神从抽象的符号中剥离出来,转化为生动的“科学家精神进校园”活动。
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科学教育的宣传、调研工作也“不甘落后”。为让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的科学教育案例能被更多学校看见、学习、借鉴,省教育厅积极开展科学教育典型案例宣传推介,召开科学教育典型案例观摩研讨会。同时,进行科学教育开展情况调研,挖掘科学教育实施的典型经验做法,理解学校实际需求和困难,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除此之外,省教育厅还会同有关部门,以实施“五个一”工程为抓手,推动全省科学教育再上新台阶。这里的“五个一”,即联合省科协每年组织1次省级科学运动会暨中小学生科学创新优秀作品展;培育并公布10个省级中小学科学教育基地;统筹各级资源,建设100个乡镇农村校内科技馆;联合省、市、县三级组织科技大篷车“送科学”到1000所中小学校;通过“国培”“省培”“市培”“县培”培训1万名科学教育类教师。以此为目标,持续引领我省科学教育纵深发展。
“全省中小学科学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科学教育重要性更加强化、学校主阵地作用更加凸显、各方配合联动更加协调、科学教育实践活动更加丰富多彩……经过这些年在科学教育领域的扎实推进、深度实践,我们已然做出了科学教育的‘河南加法’,努力为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做出应有贡献。”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向教育时报记者介绍。
以实验区建设为支撑,构建科学教育发展大格局
2023年12月,教育部启动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遴选工作后,我省迅速响应,于2024年1月同步开展省级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遴选出首批省级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10个、实验校60所。同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我省3个区域、25所学校入选。至此,“全国+省级”实验区、实验校也成为我省推动科学教育的中坚力量。
“科普助力‘双减’,离不开社会层面科技场馆基地的支撑。”郑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对教育时报记者说。盘活省、市科技馆等校外资源,充分挖掘社会科普资源和师资力量,真正解决校内科教力量不足的问题,逐步打造“馆校结合”的新案例、新资源、新生态……这是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郑州市的创新做法。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人工智能的强大,亲身使用比在其他地方看到的直观多了!”南阳市第17小学校一位刚上完人工智能课的学生高兴地说。走进该校少年科学院,教育时报记者注意到,这里包含气象、建筑、航空航天、机械制造、人工智能五大领域课程,更有展示“北斗”“探月”“航模”三大类模型与学生“科技小发明”的科学梦工厂。这些硬件设施的提升,离不开南阳市卧龙区对科学教育的大力支持。
据教育时报记者了解,南阳市卧龙区先后投资上亿元,建设了校内科技馆、劳动实践基地、中医药文化实践基地、少年科学院等,为全区各学校科学教育开辟了“第二课堂”;依托完全学校和优质教育集团,开发并实施科学教育“一体两翼”十大特色课程,实现区域科学教育资源的共建共研共享。
洛阳市涧西区则大力探索科学教育实施有效途径和人才培养创新模式。该区坚持深化“125”发展战略,细化“一轴五核双向联动”的工作举措,构建科学课程建设体系,依据学生年龄段特点设计“科学+语文阅读”“科学+劳动”“科学+美育”“科学+心理”“科学+军事”等跨学科特色科学活动,辐射带动区域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的行动,为建立健全科学教育工作机制、加强科学教育发展统筹规划、推进区域性科学教育基地(中心)和科技高中建设、实施科学教育提质计划、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提供了新颖的思路和可行的方法。
“前不久,我省公示拟向教育部推荐的第二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遴选结果。新一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将为我省再添科学教育生力军。”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说。
馆校结合、因地制宜,让科学教育的春风惠及每位学生
学校作为科学教育传播的主要场域,在培育学生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
“自从学校开始全面推进科学教育,我经常能看到孩子回家自己钻研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小课题。希望学校能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科学探索,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永城市第三初级中学青少年科普教育情况家长座谈会上,一名学生家长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作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的永城市第三初级中学,以“育人空间多场域、科学课程多元化、课堂教学多实践、主题活动多融合”的工作主张,不断完善学校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了打造“家门口”的科学教育阵地,范县思源实验学校则积极推行课外科创活动,开展家庭科创空间创建,引导学生自主开展探究实践,开辟科学探索的“第二课堂”,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
两所学校科学教育典型经验先后被“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关注报道,而这也是我省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建设的缩影。
最新数据显示,我省已有九成以上的学校开展了校内科普、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和社团活动——科学教育打开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而今,对比资源的内部使用,与社会资源的“双向奔赴”,正在成为我省科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模式。
“从理论到实践,每一个环节都充满挑战。我不仅学到了知识,还交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4月1日,由省科技馆与省实验中学联合举办的“馆校结合”科学教育活动圆满举行,现场一名学生兴奋地说。通过近100场科教活动和精彩的科教影片,此次科学教育活动为1700余名学生打造了沉浸式的科学探索盛宴。
活动结束后,省实验中学的学生纷纷向教育时报记者表示,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机会参与此类活动,在科学探索中收获成长。
科学教育不仅要帮助孩子“仰望星空”,更要“接地气”。对一些乡村学校来说,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因地制宜开展科学教育,成了当前的破题之法。
濮阳县文留镇枣科小学的自然科学实验大棚深受学生喜爱,他们经常开展水渠挖掘工程的数学计算、动力小船的项目设计;唐河县昝岗乡中心小学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对学校科学课程进行改进;穿梭于各个乡村的科普大篷车就像一辆辆载满知识的“魔法汽车”,用车轮跑出了属于乡村学生的一片科学天地。
“科学教育的意义在于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与想象力,用编程机器人可以锻炼学生的科学素养,用‘瓶瓶罐罐’一样可以点燃他们对科学的热情。”2024年全国最美教师、河南省淮阳中学物理教师刘华东这样描述自己心中的科学教育。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在全力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我省中小学科学教育正加速奔跑。一次次精彩的科学进校园活动、一堂堂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课、一场场别开生面的科技研学……正推动我省中小学科学教育出新彩、谱新篇、开新局。
原载:《教育时报》
●
来源:教育时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