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人吃兔简史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5 10:59 2

摘要:成都人与兔子的缘分,早在古蜀时期就已写就。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神树旁,曾发现造型奇特的兔形饰件,耳朵修长,双目圆睁,虽体量小巧,却在祭祀重器中占据一席之地。

要问成都人对啥子情有独钟

那必须提一嘴兔子噻

这座城一年要“消灭”好几亿只兔子

兔头、兔丁、烤兔、兔火锅

……

成都硬是把兔子

做成了一桌满汉全席

其实

这毛茸茸的小家伙

以前还是古蜀人的祥瑞图腾

跟王权都扯得上关系

从神坛到餐桌

从“兔儿神”到“下酒菜”

成都人与兔子的缘分

硬是写了千年

今天

就来摆一摆

这藏在烟火气里的

“吃兔史”

▲图片来源:曾颖/绘

1

古蜀兔影

从图腾到王气的象征

成都人与兔子的缘分,早在古蜀时期就已写就。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神树旁,曾发现造型奇特的兔形饰件,耳朵修长,双目圆睁,虽体量小巧,却在祭祀重器中占据一席之地。

考古学者推测,古蜀人将兔子视为沟通天地的灵物——其繁殖力旺盛的特性象征生生不息,而月中玉兔的传说,更让它成为连接人间与神灵的媒介。

这种对兔子的特殊情感,在五代十国时期达到顶峰。前蜀开国皇帝王建属兔,公元907年兔年称帝时,特意炮制“兔子上金床”的谶语,宣称自己登基是天命所归。

在成都永陵(王建墓)出土的文物中,一件兔首龙身的谥宝尤为瞩目:兔首象征帝王本命,龙身彰显皇权至高,将兔子与王权的关联刻进了历史遗存。

当时蜀地童谣唱道:“兔儿跳,龙旗摇,成都城里换新朝”,足见兔子在政治叙事中扮演的独特角色。

▲玉谥宝 前蜀(907-925年) 四川博物院藏 图片来源:四川博物院

而成都人食用兔肉的历史,或许能追溯到更早的隋唐时期。据《唐语林校正》记载,隋开皇年间,荀秀镇守益州(今成都)时,曾命人购买兔、鸽饲养,推动了兔子在蜀地的繁衍。数量渐增的兔子,为当地人食用兔肉提供了物质基础,或许正是从这时起,吃兔的习惯在蜀地悄然萌芽。

到了明代,兔子从精神象征走向物质消费的转折愈发清晰。2013年,成都体育中心工地(明代蜀王府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中,兔骨数量仅次于猪骨,且多有砍砸、灼烧痕迹。这说明500年前的成都贵族,已将兔肉纳入日常饮食。

王府宴饮记载中,“炙兔”被列为“蜀府八珍”之一,做法是用花椒、茱萸腌制后炭火慢烤,与今日手撕烤兔竟有几分神似。

▲东华门遗址出土骨骼,左为猫骨,右为兔骨

2

民间养兔

从救荒之物到产业根基

成都平原的温润气候,为兔子繁衍提供了天然温床。明末清初的战乱与饥荒,让兔子从贵族餐桌走向寻常百姓家

清乾隆年间《蜀语》记载:“蜀地多兔,荒年可代谷食”,当时双流、新津一带农户普遍养兔,既可应急充饥,兔皮又能换油盐。

这种“家家养兔,户户有笼”的景象,在光绪年间《成都通览》中仍有描绘:“城厢内外,兔笼多于鸡舍,晨夕兔鸣与犬吠相闻”。至清代,四川养兔规模已突破100万只,兔肉进一步在民间普及。

▲兔子 图片来源:曾颖/摄

真正让成都养兔业规模化的,是清末民初的“实业救国”浪潮。1915年,四川劝业道在成都东门外设立“模范畜牧场”,从法国引进肉兔品种,与本地野兔杂交培育出“川灰兔”。

1937年抗战爆发后,沿海纺织业内迁,兔毛需求激增,成都周边掀起“养兔热”,仅温江一地就有兔毛收购站20余处。那时的顺口溜“养兔三只,不愁油米;养兔十只,胜过种地”,道尽了兔子对民生的重要性。

1956年,中国第一个国营肉兔场在成都青白江成立,标志着养兔业进入工业化时代。而早在上世纪50年代,四川便大力鼓励农民养兔,进一步推动了兔肉饮食文化的发展。

到1980年代,成都已形成“育种-养殖-加工”完整产业链,年出栏量突破千万只。有趣的是,当时出口的冻兔肉包装上,特意印着熊猫与兔子的图案——一个是国宝,一个是“菜宝”,共同成为成都对外的味觉名片。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独特的成都云崖兔。1997年,在当地畜牧局建议下,本身经营果园的郭大成养起了效益更快的兔子,兔子繁殖速度快,一胎能产6-8只,到1998年他养的兔子已达一千只规模。然而因照看果树,他对兔子疏于管理,兔子患上兔瘟,短短两天就只剩70多只小兔子,郭大成无奈将它们放上了山。

一年后,他听说山上出现许多野兔子,上山查看发现竟是自己放生的小兔繁衍了一批又一批。他发现这些兔子能在野外独自存活,便开始把山头圈起来放养兔子,因它们生长在村子的山崖边,“云崖兔”的名称由此而来。

▲云崖兔 图片来源:四川乡村

云崖兔以比利时兔、齐卡兔为父本,四川白兔、四川麻兔为母本杂交而成,个体适中,抗逆性强。2005年云崖兔获国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检测为无公害农产品,2010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云崖兔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3

美食逆袭

从边角料到文化符号

成都人吃兔的智慧,在于将“不起眼”变成“忘不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兔头因肉少被视为下脚料,市场价仅六分钱一个。双流县黄甲镇的史桂如(人称“老妈”)却从中发现商机:她用自家麻辣烫的老汤卤制兔头,加入八角、桂皮、草果等二十余种香料,卤好后再淋上红油。这道“老妈兔头”起初只是街坊邻里的解馋小食,没想到因麻辣鲜香、回味悠长,渐渐吸引了全城食客,甚至有人专程开车来打包。

2023年4月10日,“腌卤传统制作技艺(双流老妈兔头卤制技艺)”入选“四川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无疑是对老妈兔头以及成都兔头文化的高度认可。

▲双流老妈兔头不同门店 图片来源:蓉城政事

与兔头的草根逆袭不同,二姐兔丁走的是“精致凉拌”路线。1981年,成都人陈永惠在青石桥开了家小餐馆,她发现顾客特别爱吃自己拌的兔丁。于是潜心研究:兔子要选三斤左右的仔兔,肉质才细嫩;煮熟后用冰水浸过,口感更紧实;调料里的豆豉要自家发酵,红油得用菜籽油炼制。

这道集麻、辣、鲜、香于一体的兔丁,很快成为成都人宴客、佐酒的首选,连著名作家李劼人都曾为它写下“味压蓉城”的评语

而李劼人在法国留学期间,还曾在巴黎到处寻找花生壳做烟熏兔,足见兔肉在川人饮食记忆中的深刻印记,即便身处异国,也难忘这一口鲜香。

▲红油兔丁 图片来源:四川烹饪杂志

改革开放后,成都吃兔风气愈发流行,对兔肉的烹饪创意也愈发多元。

手撕烤兔讲究“外焦里嫩”,需用秘制香料腌制十二小时,再以果木炭火慢烤,撕开时肉丝分明,香气能飘出半条街;

▲手撕烤兔 图片来源:双流史志

冷吃兔则是“越嚼越香”的代表,兔肉切小丁后与干辣椒、花椒同炒,是追剧、聊天的绝佳零食;

▲冷吃兔 图片来源:四川烹饪杂志

泡椒仔兔咸鲜微辣,泡椒味浓,受众广泛;

▲泡椒仔兔 图片来源:成都方志

兔火锅以兔肉为主料,搭配各种蔬菜和调料,食客们围坐在一起,边煮边吃,热闹非凡,是家庭聚会和朋友聚餐的热门选择;

▲火锅兔 图片来源:四川烹饪杂志

而干锅兔则将兔丁与洋葱、土豆、青椒等配菜一起,用干辣椒炝炒,兔丁味厚香浓,有嚼劲但不塞牙,配上饭是越吃越香。

除了这些,川菜中还有不少与兔子有关的菜品。比如自贡的鲜锅兔,红、绿辣椒配上黄色仔姜与粉嫩兔丁,视觉效果精彩,做法独特,能让兔肉在发挥出香辣滋味的同时,保持鲜嫩细滑口感,且无一丝腥气。

▲自贡鲜锅兔 图片来源:成都方志

广汉缠丝兔起源于清朝,制作时采用麻绳缠绕的特殊加工方法,成品色泽红润,味美鲜嫩,肌肉紧密,肉质细滑,有特殊的烟香味,很适合作为旅行野餐的食物。

▲广汉缠丝兔 图片来源:广汉文旅

此外,云崖兔因肉质鲜嫩、营养丰富,也催生出多样吃法,鲜香麻辣的花椒兔、蕴含茶香的龙井回锅兔、嫩滑可口的红油兔丁、烤香四溢的手撕烤兔等,都是当地特色美味。

4

文化浸润

从餐桌到城市基因

如今的成都,兔子早已超越食物范畴,成为城市文化的鲜活载体。

每年双流黄甲镇举办的“国际双流兔节”,吸引着数万食客,人们在吃兔大赛、兔文化展览中感受着这份独特的饮食情怀;宽窄巷子的兔头雕塑、锦里的兔子灯笼,将美食元素融入城市景观;就连年轻人爱说的“兔儿脑壳”,也从食材名变成了亲昵的昵称,透着成都人特有的幽默与随和。

▲麻辣兔头 图片来源:四川烹饪杂志

在成都方言里,与兔子相关的俗语俯拾皆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用来调侃转瞬即逝的事物;“赶兔子上架”形容强人所难;而牌桌上常说的“长毛兔”,则专指那些手气不佳、总输钱的人——因长毛兔一身绒毛“毛毛躁躁”,恰似摸牌不顺、输得毛焦火辣的状态,既形象又带点善意调侃,让输赢的紧张感都淡了几分。

成都还有许多知名的餐厅能让食客大快朵颐地品尝兔肉美食。

饕林餐厅的辣卤兔头,卤香渗透骨髓,让人回味无穷,其辣度直逼自贡盐帮菜,深受年轻人喜爱;

主打自贡盐帮菜的秋金小炒,店内的各类兔肉菜品以重油重辣、大份量的特点轰炸味蕾,能让嗜辣爱好者吃得十分过瘾;

鸡毛店作为性价比之王,招牌辣子兔等菜品也是备受食客青睐,以市井烟火气和高性价比成为不少本地人的家庭食堂。

▲火锅兔 图片来源:成都方志

而在云崖兔的产地,王平云崖兔酒家是当地云崖兔的老字号,店内主打富有川菜特色的兔肉系列,深受食客欢迎。

▲辣子兔 图片来源:四川烹饪杂志

从三星堆的兔形饰件到永陵的兔首谥宝,从隋唐时期的饮食萌芽到饥荒年代的救荒之物,再到如今的美食符号,兔子在成都的千年历程,恰是这座城市包容、创新精神的缩影。

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成都的街头巷尾飘起兔头的卤香、烤兔的炭香、兔丁的红油香,这香气里,有历史的沉淀,有生活的滋味,更有一座城市对美食最执着的热爱。

【作者简介】

曾颖:作家,媒体人。在《读者》《南方周末》“澎湃新闻”《新京报》等数十家报刊和网站开过专栏,出版有《川味人间》等16部文学专辑,有众多作品入选各类教材、读本和试卷。央视大型纪录片《川味》艺术顾问。现居成都。

来源:成都方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