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元一根萝卜”刷屏!上海人真吃不起菜了?真相让网友吵翻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5 11:03 2

摘要:“98元一根萝卜、28元两颗馄饨、78元一颗荔枝……”近期,社交媒体上一组上海“天价”商品截图引发热议,网友调侃“上海有自己的货币单位——沪币”。这些标价夸张的商品,从有机蔬菜到网红小吃,似乎坐实了“上海物价高不可攀”的印象。然而,当我们走进菜市场、连锁餐厅和

“98元一根萝卜、28元两颗馄饨、78元一颗荔枝……”近期,社交媒体上一组上海“天价”商品截图引发热议,网友调侃“上海有自己的货币单位——沪币”。这些标价夸张的商品,从有机蔬菜到网红小吃,似乎坐实了“上海物价高不可攀”的印象。然而,当我们走进菜市场、连锁餐厅和普通家庭的厨房,却会发现另一番景象:2元一把的青菜、10元一碗的阳春面、5元一斤的本地萝卜,仍是这座城市日常消费的底色。

这场争议的核心,实则是消费分层下的认知错位——高端餐饮的营销噱头被放大为“上海物价”的整体标签,而大多数市民的真实消费场景却被忽视。本文将透过“天价商品”的表象,解析上海物价的构成逻辑、消费市场的多元生态,以及争议背后的社会情绪与理性认知。

被热议的“98元萝卜”,出自上海某米其林推荐餐厅的“有机蔬菜拼盘”,实为日本进口的“水果萝卜”,搭配松露酱和鱼子酱,定位高端商务宴请;“28元两颗敲馄饨”来自外滩某网红本帮菜餐厅,馅料含黑松露和蟹粉,且按“位”售卖;“78元一颗荔枝”则是海南空运的“挂绿”稀有品种,全国年产量不足500斤。

这些商品的定价逻辑,早已脱离“食材成本”,而是场景溢价+品牌营销+稀缺性的综合结果。以上海外滩某餐厅的“200元白粥”为例,其宣传页面明确标注“搭配辽参、花胶、瑶柱”,且需提前3天预订,本质是“高端食材组合套餐”,而非普通意义上的白粥。

若将视线转向大众消费市场,上海的日常物价与全国一线城市并无显著差异。根据上海市统计局2024年数据:

蔬菜:普通菜市场的本地萝卜2.5元/斤,青菜2元/把,与北京、广州基本持平;餐饮:连锁餐厅如“小杨生煎”的馄饨12元/碗(10颗),“南翔小笼”的蟹粉小笼28元/笼(10只);水果:普通荔枝(妃子笑)8-12元/斤,进口车厘子30-40元/斤,均在合理区间。

表:上海高端与大众消费价格对比(2024年)

商品高端场景价格大众市场价格溢价原因萝卜98元/根(进口有机)2.5元/斤(本地)进口食材+米其林餐厅服务费馄饨28元/2颗(黑松露)12元/10颗(连锁餐厅)网红营销+稀缺馅料+黄金地段租金荔枝78元/颗(挂绿品种)8元/斤(妃子笑)稀有品种+空运冷链+品牌包装白粥200元/锅(配参肚)5元/碗(家常)高端食材组合+私密用餐环境

上海作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消费市场呈现**“金字塔式分层”**:塔尖是奢侈品、米其林餐厅、高端服务构成的“高价市场”,针对高收入群体和游客;塔基是覆盖80%市民的“大众市场”,以平价超市、菜市场、连锁餐饮为主;中间则是网红店、特色餐饮等“新兴中高端市场”,吸引年轻消费群体。

高价商品的存在,本质是**“符号消费”**的体现。例如,某网红咖啡店推出“98元一杯的手冲咖啡”,使用牙买加蓝山咖啡豆(全球年产量仅4万袋),搭配银质器具和现场演奏服务,目标客群是愿意为“体验感”买单的高收入人群或游客。这类消费并非生活必需,而是身份认同和社交货币的载体,与普通市民无关。

对大多数上海人而言,日常消费仍遵循“性价比”原则——

买菜:首选菜市场或平价超市,如浦东上南菜市场的青菜2元/斤、萝卜1.8元/斤,比超市便宜30%;吃饭:社区面馆的阳春面8元/碗,全家便利店的饭团6.8元/个,与全国一线城市持平;购物:拼多多、美团优选等平台的“次日达”蔬菜包(5斤19.9元),成为工薪家庭的主流选择。

上海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8万元,其中食品烟酒支出占比28.5%,与2023年基本持平,并未因“天价商品”出现结构性上涨。

争议最大的“中间市场”,集中在网红店、特色餐饮等领域。这些商家通过社交媒体营销,将“普通商品场景化”,如“老弄堂馄饨”“本帮菜非遗传承”等故事包装,推高价格。例如,某“老字号”推出的“88元糖醋老油条茄子”,实为普通家常菜,但因“网红打卡必点”标签,价格较普通餐厅高2-3倍。这类溢价更多源于**“流量成本”**,而非食材或服务本身。

“沪币”的调侃背后,折射出公众对物价上涨的焦虑和对“消费不平等”的敏感。但将个别高价商品等同于“上海物价”,实则是以偏概全的认知偏差

社交媒体的算法偏好放大了“天价商品”的曝光度,而普通市民的日常消费场景因“不够吸睛”被忽略。例如,微博#上海物价#话题下,高赞内容多为高价商品截图,而分享“10元吃遍菜市场”的帖子点赞量不足前者1/10。这种“幸存者偏差”容易让公众形成“上海所有东西都贵”的错觉。

不可否认,上海部分商品价格偏高,与租金和人工成本直接相关。以餐饮为例,南京路、外滩等黄金地段的商铺租金高达10-20元/平方米/天,是郊区的5-10倍;服务员月薪约6000-8000元,比二三线城市高50%。这些成本最终会分摊到商品价格中,但主要影响高端和网红店,对社区商铺影响有限。

上海物价的“双面性”,恰恰体现了城市的包容——既有满足高端需求的奢侈品市场,也有保障基本民生的平价供给。正如一位上海阿姨所说:“想吃贵的去外滩,想省钱去菜场,各取所需就好。”这种多元选择,正是国际大都市的特征,而非“物价虚高”的弊端。

上海的“天价商品”争议,本质是消费分层下的认知冲突。当我们穿透社交媒体的流量泡沫,会发现这座城市既有“98元萝卜”的高端场景,也有“2元青菜”的市井烟火;既有“沪币”的调侃,也有“平价菜场”的民生底色。

理性看待上海物价,需要区分“特殊”与“普遍”、“符号消费”与“日常必需”。避免用个别案例标签化一座城市,而是理解消费市场的多元生态——毕竟,无论是高端餐饮的精致,还是菜市场的鲜活,都是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真实切面。

真正的“上海物价”,藏在每个市民的菜篮里、餐桌上,藏在多元选择的自由中,而非单一的标签化争议里。

开场(0-60秒):播放网红店高价商品视频片段+市民吐槽录音,主持人提问:“98元一根萝卜,是上海物价真相还是营销噱头?今天我们走进菜市场和网红店,揭秘上海消费的‘双面镜’。”主体(60-1680秒):现场调查:记者走访浦东上南菜市场(萝卜1.8元/斤)、外滩网红餐厅(28元两颗馄饨),对比价格差异;专家解读:经济学家分析高价商品的“场景溢价”,社会学者探讨消费分层的必然性;市民声音:采访不同收入群体的日常消费习惯,呈现多元视角;互动与总结(1680-1800秒):听众投票“你认为上海物价高吗?A.高 B.一般 C.分场景”,发布《上海消费指南》,呼吁理性看待消费分层。

通过以上结构和内容,文章将全面分析上海物价争议的真相,区分高端消费与大众消费,强调消费分层的现实,引导读者理性看待,避免标签化。同时,播客设计将通过现场录音和多元视角,增强内容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来源:大卫行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