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一则关于鲁迅先生壁画前“给先生点烟”的打卡行为引发网络热议,继而#鲁迅夹烟墙画被游客投诉#的消息登上热搜,将公众视线再次聚焦于如何对待历史名人及文化符号这一议题。一边是年轻人创意表达下的别样缅怀,一边是维护伟光正形象的郑重其事,这场看似突兀的碰撞,实则考
近日,一则关于鲁迅先生壁画前“给先生点烟”的打卡行为引发网络热议,继而#鲁迅夹烟墙画被游客投诉#的消息登上热搜,将公众视线再次聚焦于如何对待历史名人及文化符号这一议题。一边是年轻人创意表达下的别样缅怀,一边是维护伟光正形象的郑重其事,这场看似突兀的碰撞,实则考验着社会在文化传承与创新表达上的包容与智慧。
客观而言,年轻人与鲁迅夹烟墙画的互动,其初衷并非亵渎。在许多参与打卡的年轻人眼中,鲁迅先生不仅是课本里“横眉冷对”的文学巨匠,更是一个有着烟火气息、可亲可近的鲜活形象。“点烟”之举,源于先生生前香烟不离手的经典形象,是年轻一代试图打破时空隔膜,以一种轻松、具身化的方式与历史人物建立连接的情感尝试。这种表达,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鲁迅精神在当代青年群体中依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先生的敬意和好奇。
然而,文化表达需兼顾场合与形式。鲁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奠基人,其形象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意义和民族情感,具有公共属性和精神象征意义。在公共场合的壁画设置,本身就具有文化教育和价值导向的功能。投诉者担忧此类行为可能消解先生的严肃性,担心其演变为一场轻浮的娱乐消费,这种顾虑有其合理性。公共文化空间的维护需要一定的规范和对历史人物的基本尊重,避免将一切符号都卷入流量至上的消费主义漩涡。
此事看似是“创新”与“传统”的碰撞,实则更应成为一次促进理解与对话的契机。如果仅仅是对其一味禁止或简单指责,可能扼杀年轻一代亲近历史的热情;但全然放任不管,也可能导致文化内涵被解构和稀释。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引导,而非简单切割。
相关部门和文化机构不妨借此机会,思考如何更生动、深入地解读和传播如鲁迅这样的历史名人所承载的精神内涵。例如,是否可以围绕这幅墙画,组织更多深入的主题活动、讲解介绍,将公众的注意力从“点烟”的表面行为,引导至对鲁迅文学成就、思想深度和精神价值的探究上来?让墙画不仅是一个打卡背景,更成为一个文化教育的生动现场。
同时,公众尤其是年轻人群体,在参与文化打卡、表达情感时,亦需多一份自觉的敬畏之心。创新的表达固然可贵,但真正的尊崇建立在深刻理解之上。我们可以尝试更多元的方式去纪念和传承,例如,深入阅读先生的作品、参与相关文化讨论,让交流更加充实、更具深度。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也在于创新。对待“鲁迅夹烟墙画打卡”事件,我们既需要防止文化表达陷入过度娱乐化的误区,也要避免让历史人物形象变得刻板而遥远。唯有在尊重与创新之间寻找平衡点,让经典文化与当代生活实现更有生命力的对接,方能真正守护好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绵一评)
来源: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