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2日,山西省文化传承发展典型案例发布仪式在山西潇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仪式现场正式发布了全省文化传承发展15项典型案例及5项入围案例。来自省直相关单位及各市、各文博单位、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近百位代表参加仪式。
为案例单位代表颁发典型案例证书。
晋剧传统技艺传承创新实践展示《雏凤清声薪火相传》。
本报“山西省文化传承发展典型案例推介”特刊受欢迎。
8月22日,山西省文化传承发展典型案例发布仪式在山西潇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仪式现场正式发布了全省文化传承发展15项典型案例及5项入围案例。来自省直相关单位及各市、各文博单位、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近百位代表参加仪式。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省文化传承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涌现出一大批导向正确、举措得力、群众满意的优秀实践案例和创新成果。为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今年5月,山西省委宣传部全面启动全省文化传承发展典型案例推选申报工作。此次推选申报得到全省各界高度关注、积极响应,共申报有效案例301项,涵盖了文物保护、考古发掘、非遗保护、城乡建设领域文化传承、工农业文化遗产、科技教育、人才培养、对外传播、交流合作等方面,覆盖广泛、亮点突出。7月,省委宣传部组织我省文化传承发展工作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对全部工作案例进行深入评审。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并结合实际工作情况,最终确定了山西省文化传承发展典型案例、入围案例名单。这些案例聚焦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才队伍建设、重点节庆文化活动等重要举措,对接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文化传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大战略,充分展现了全省文化传承发展工作的新路径、新模式、新亮点。
发布仪式在临汾翼城花鼓保护传承展示中拉开帷幕,铿锵的鼓点、多变的队形、灵巧的舞步,不仅呈现出山西锣鼓艺术的独特魅力,更展现了我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蓬勃生机。案例发布分四轮进行,首先发布的是5项入围案例,他们中既有山西方志文化的系统性传承,又有《语海》对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守护,还有山西金融历史文化博物馆等特色博物馆群建设、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与文旅融合等具体工作,从多维度展现了山西文化传承的广度与深度。
接下来三轮典型案例发布中,涵盖了遗存活化与产业融合、艺术传承与文化铸魂、人才培育与制度创新三大类别。这些案例中,既有政府一般债券保护低级别文物的创新之举,也有深受公众欢迎的“变局——春秋时期的晋与秦”展览。考古学(文物全科)人才培养,为基层文保注入了新鲜血液;历史文化保护评估体系的构建,让城乡建设文化保护传承更加科学;“云冈范式”为世界文化遗产传承提供了云冈经验;太原晋剧艺术研究院青年人才工程让晋剧艺术后继有人;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创建工作为全省国家级遗址公园建设提供可借鉴经验;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打造“锦绣太原”历史文化名城体现了文博工作者的长久之功;《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文化经典文献大系》研究编纂工作,已形成初具规模的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文化系列研究专著;丰富多彩的全省重点地方文化节庆活动,促进了地方文旅融合发展;省文旅厅、山西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创新实践,打造了国内首家党政学研共同参与的高水平非遗研究保护机构。大同市依托云冈文化积极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创新实践、山西中医药文化与高等教育的融合实践、三晋文化对外推广传播系列视频等,工作扎实、举措有力。
发布仪式现场,中华老字号太原乾和祥茶庄新老传承人现场展示了茉莉花茶斗型包装技艺,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青年团展示了晋剧传统技艺传承创新实践成果。诗朗诵《铭记抗战历史共铸和平未来》、歌曲《人说山西好风光》昂扬向上、催人奋进,带人重回抗战烽火岁月,彰显山西丰厚文化资源。
接下来,将通过汇集出版案例图书、海内外专题推介、全媒体宣传等方式,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案例集中宣传推介,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全省文化传承发展工作的创新实践和显著成效,为全省文化传承工作提供可借鉴经验,持续推动山西文化传承发展工作高质量发展。
山西省文化传承发展15项典型案例和5项入围案例
典型案例(15项)
考古学(文物全科)人才培养让基层文保后继有人
山西省文物局
探索利用政府一般债券创新低级别文物保护利用路径
山西省文物局
“变局——春秋时期的晋与秦”展览
山西博物院
世界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云冈范式”
云冈研究院
坚持以评促保,山西积极构建涵盖全域全要素的历史文化保护评估体系
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工作
山西省文物局中共临汾市委宣传部
“智汇非遗,赋能山西”——非遗研究院高水平研究与保护平台的创新实践
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山西大学
三晋文化对外推广传播系列视频:《首席体验官》《我是传承人》《屋檐上的文脉》
中共山西省委网信办山西广播电视台
中医药文化传承与教育融合创新实践
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山西中医药大学
《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文化经典文献大系》大型历史文献与研究丛书编纂工作
山西传媒学院山西人民出版社
全省重点地方文化节庆活动:大同云冈文化旅游系列活动、朔州右玉西口风情文化旅游系列活动、长治武乡八路军文化旅游节、晋城太行山文化旅游节、临汾尧文化旅游系列活动、运城关公文化旅游节
中共大同市委宣传部中共朔州市委宣传部中共长治市委宣传部中共晋城市委宣传部中共临汾市委宣传部中共运城市委宣传部中共右玉县委宣传部中共武乡县委宣传部
持续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彰显“锦绣太原”历史文化特色
太原市文物局
以文化嵌入为抓手,有形有感有效开展“铸牢”教育——大同市依托云冈文化积极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创新实践
中共大同市委统战部
中华老字号太原乾和祥茶庄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实践
中共太原市委宣传部太原市供销社
协同育人模式下的晋剧艺术传承创新实践——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青年人才培养工程
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
入围案例(5项)
山西方志文化系统性传承实践
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院(山西省地方志研究院)
《语海》与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传承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山西省特色博物馆建设:山西文学博物馆、山西金融历史文化博物馆、古建筑校园博物馆
山西省文物局山西省作家协会山西省金融工委山西省教育工委山西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山西省实验中学
以非遗文化为引领,实现文旅融合发展——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为特色,打造平遥旅游特色研学品牌
中共晋中市委宣传部平遥县唐都推光漆器有限公司
“留住记忆留住乡愁”山西省“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系列纪录片创作
《山西经济日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专家声音
这些典型案例对山西文化传承有三大作用
点评专家:山西文化传承发展典型案例推选工作专家薛新明
山西省文化传承发展典型案例的发布,对山西文化传承发展具有多维度的重要作用。
首先,典型案例发挥了强大的引领作用,它们作为在文化传承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楷模,为其他文化传承项目树立了清晰的标杆。在文化传承工作中,许多项目往往面临方向不明确、方法不系统的问题,而这些典型案例就像引路明灯,引领更多从业者向先进经验看齐,明确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其次,典型案例具有显著的示范效应。对于非遗项目或其他文化传承项目而言,这些入选案例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标准和模式。当下一次开展类似项目时,可以以这些典型案例为参照,达到相应的标准和水平,从而更有效地推动山西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发展,提高整体传承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最后,典型案例的评选活动本身,对山西省文化传承的长远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种评选不是一次性的活动,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随着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评选的开展,会吸引更多单位和项目参与其中,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越来越多的优秀案例涌现,将不断为山西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汇聚成推动山西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强大动力,让山西丰富的文化资源得到更广泛、更深入的传承与弘扬。
案例单位代表感言
太原市文物局高建东:百座博物馆诠释“锦绣太原”独特魅力
“太原市文物局的‘持续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彰显锦绣太原历史文化特色’案例能入选山西文化传承经典案例,这不仅是对文物部门以往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太原这座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25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深厚文脉的珍视与尊重。”在发布仪式现场,太原市文物局四级调研员高建东表示。
近年来,太原市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倾力打造凸显地方文化特色的“博物馆之城”,已形成特色鲜明的建设成效与创新实践。如今,太原市有各级各类博物馆106座,每5.1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到博物馆打卡去”成为人们生活的新时尚,生动诠释着“锦绣太原”的独特魅力。
太原市建设“博物馆之城”的经验是可借鉴和复制的。让文物活起来,讲好本土特色文化,是山西文物工作者的一大任务。高建东表示,未来,太原市文物部门将充分利用历史悠久、遗存丰厚的太原府城、明太原县城、西山文化旅游经济带等区域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打造高质量的博物馆集群,彰显“锦绣太原”历史文化特色,提升太原文化品位、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贡献力量。
中共长治市委宣传部逯江:让红色基因在传承创新中焕发时代光彩
在山西省文化传承发展典型案例的发布会现场,长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逯江表示:“作为全省重点地方文化节庆活动,武乡八路军文化旅游节获此殊荣,不仅是对武乡红色文旅工作成效的高度肯定,更是对革命老区坚守红色初心、推动文化振兴的莫大鼓舞,更激励着我们持续深度挖掘红色资源,让红色基因在太行精神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自2011年创办武乡八路军文化旅游节以来,武乡始终锚定“传承太行精神、讲好红色故事”核心目标,历经十三载深耕,成功将八路军文化旅游节打造成全国唯一以八路军文化为主题的节庆品牌。从最初静态陈列红色资源,到创新运用AI交互、行浸式演出贴近Z世代需求;从单一红色观光模式,到构建“红色+生态+非遗+农产”融合业态;从立足本地办节,到借力“京长合作”机制走向全国舞台。每一步探索,都始终坚守“红色传承”的根本,践行“创新发展”的路径。如今,该旅游节已成为山西亮眼的红色文化名片、全省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标杆,更让老区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真正达成“文化传下去、产业兴起来、百姓富起来”的初心使命。逯江说,这份荣誉属于每一位为武乡红色文旅事业付出的建设者,更属于这片承载着太行精神的红色热土。“荣誉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逯江表示,下一步,长治市将以此次入选典型案例为契机,进一步深度挖掘伟大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以更高站位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在推动革命老区红色旅游与生态、非遗、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上迈出新步伐,为山西文化强省建设注入更多红色动能,让太行精神在新时代持续传递信仰力量。
中共右玉县委宣传部刘青春:传承文化根脉 绽放西口新光
“右玉西口风情文化旅游系列活动作为全省重点地方文化节庆活动,入选山西省文化传承发展典型案例,这不仅是对右玉文化事业发展的高度认可,更加坚定了我们深耕文化传承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在发布会仪式现场,中共右玉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青春表示,这一成果必将为进一步塑造右玉特色文化品牌、提升右玉的知名度美誉度源源不断“赋能”“加码”。
近年来,右玉立足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力推动文化文艺工作者深挖文化精髓,创作出《立春》《右玉》《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种树人》等诸多话剧、电视剧、报告文学、广播剧等文艺精品,让右玉文化热度攀升。同时,右玉县主动创新文化体验,联合打造了《塞上绿洲》《西口飞虹》等剧目,借助国家级非遗右玉道情、省级非遗剪纸、踢鼓秧歌等搭建文化展示平台,使文化传承更具时代潮流感。此外,针对县内414处文物保护单位及丰富的长城资源,右玉设立长城司法保护基地,强化巡查监管,让文化“活起来”。
在文旅融合层面,右玉县秉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依托当地文旅产业发展新格局,打造山西省文旅康养集聚区,创建南山国家级生态旅游度假区,并加强文创产品开发,推动右玉文化影响力持续提升。
刘青春说,站在新的起点,右玉县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更有力的举措,进一步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持续办好右玉西口风情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在丰富文化元素、拓展文化载体上下足功夫,不断提升右玉的文化内涵和品牌影响力,吸引更多人走进右玉、了解右玉,续写右玉文化传承发展的崭新篇章。
山西传媒学院王鹏飞:丛书编纂工作入选典型案例,师生们干劲更足了
《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文化经典文献大系》大型历史文献与研究丛书编纂工作入选山西文化传承经典案例,对于山西传媒学院师生而言是极大的鼓舞。“感谢省委宣传部的高度重视与支持,这份荣誉是对我们传承红色文化、深耕历史文献工作的肯定,更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我们将始终坚守初心,让红色基因焕发时代光芒。”山西传媒学院教师王鹏飞说。《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文化经典文献大系》系统梳理山西抗日根据地的版画、歌曲、新闻、戏剧、影像、文学等珍贵文献,以“以图引文,文图互应”“以曲引文,文影交融”“以文载图,图文互证”等创新形式,让红色基因可触可感,融入当代精神血脉,真正让红色文献活起来。
目前,红色版画、红色歌曲、红色新闻三个系列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剩余戏剧、影像、文学系列将按计划于2027年全部完成。“我们将继续深入田野调查,抢救挖掘散落民间的红色文献,力求将《大系》打造成经得起时代检验、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传世精品和文化工程。”王鹏飞说。
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白海滨:以创新实践构建晋剧文化传承可持续发展生态
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以下称“晋剧院”)的“青年人才培养工程”成功入选山西省文化传承发展典型案例,这既是对其“院校+基地+剧院”协同育人模式的高度肯定,更为晋剧乃至地方戏曲传承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副院长白海滨表示,晋剧院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固化优化该核心模式,同时依托荣誉赋能新成立的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青年团,显著提升其品牌价值与行业影响力,助力青年团在资源获取、市场拓展、政策支持上抢占优势,进而为青年学员搭建更高质量的实践平台,深化与院校在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师资共享等领域的深度协同,夯实人才培养根基。
为打破地域与剧场限制,晋剧院还将主动拥抱线上传播新趋势,持续扩大晋剧覆盖面与受众群体。2022年6月,该院教学剧目汇报演出通过“中国演艺云剧场”“山西手机台”“快手JinJuXieTao”等多平台同步直播,三场演出累计吸引644.3万人次观看,单场观众峰值超214万。
荣誉不是终点,而是晋剧传承发展的新起点。白海滨说,接下来,晋剧院将聚焦青年团建设与人才培养,把系统性复排、精研、演出传统经典剧目作为核心任务,保障传统技艺、声腔、表演程式的纯正传承;同时巩固“传帮带”机制,深化晋剧历史、文化内涵、美学理论的教学研究,推动青年演员实现从“会演”到“懂戏、懂文化”的素养跃升。在艺术创新层面,晋剧院将在红色经典实践基础上,创作更多反映时代精神、贴近当代生活的新剧目,探索沉浸式、环境戏剧等符合现代审美的舞台形式,同时加强线上直播与短视频运营,拓展《戏宇宙》等跨界综艺、文旅项目合作,让晋剧更贴合现代传播规律。
此外,晋剧院还将强化平台与合作效能,一方面把青年团打造为集人才培养(实践基地)、经典传承、创新实验、市场开拓、文化传播于一体的核心演出团队,发挥引擎带动作用;另一方面深化“产学研”融合,巩固并拓展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实现人才培养、学术研究、艺术实践的协同共进。
乾和祥茉莉花茶“融萃”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张俐丽:一杯茉莉花茶泡出百年传承味道
“乾和祥茉莉花茶‘融萃’技艺传承百年,还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说实话,我们心里非常激动。这背后是我们多年来的坚持,走到今天真的很不容易。”在发布仪式现场,太原市果品茶叶副食总公司党委书记兼总经理郑卫东激动地说,“特别感谢非遗传承人张俐丽,感谢所有的员工,能参加这个发布会仪式,我心里特别激动,这对我们来说是认可与肯定,更是前进的动力。”
能入选“典型案例”,在郑卫东看来,得益于该技艺通过科学拼配不同产地茉莉花茶,形成适合北方水质的“晋味道”。这份独门绝技,百年来传承了四代,泡出了独特的茉莉花浓香。
在第四代传承人张俐丽眼中,柴米油盐酱醋茶,本是老百姓的日常,但在文化的加持下,茶文化得到了提升。“老百姓常说‘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足见对茶的重视。如今,乾和祥在文博会上被评为‘山西省文化传承发展典型案例’,我们非常激动,这对我们乾和祥百年传承与发展创新来说,是最大的鼓励和支持。”张俐丽说,“接下来,我们会以此为契机,在原有基础上多方面发力,为社会、老茶客和年轻人提供更适合现代需求的茶饮,与此同时,加强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形成一套完善的机制,让千年茶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继续绽放光彩。”
来源:锦绣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