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香港某中资券商投行将部分初级经理(junior associate)级别的员工月薪提高了15%-30%,至约7.5万-8万港元(约1万美元上下)。原来这一数字约为6-6.5万港元。
原“中国私募股权投资”
每日分享PE/VC行业权威新闻资讯
来源:PE星球
(ID:PE-China)
文:韦亚军
香港的中资投行薪资,要重回巅峰了吗?
近日,据彭博社报道,香港某中资券商投行将部分初级经理(junior associate)级别的员工月薪提高了15%-30%,至约7.5万-8万港元(约1万美元上下)。原来这一数字约为6-6.5万港元。
在内地,投行圈子里一般将Junior Associate称为“经理”或“副总裁以下一级”,并非全员普调。而且,最新的报道称,之前报道涉及的企业对上述新闻“不予置评”。因此,此事暂未获得正面证实。
众所周知,香港投行本轮的涨薪潮,主要就是受港股IPO火爆影响。稍微有点经济学常识的人心里都很明白,一个市场的IPO环境不可能永远走高,也没人能准确预测它到底能持续多久。
当前世界的局势,如俄乌冲突,中东乱局、美国关税…这些在短期内都不太可能走向终结,全球经济仍旧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看似遥远,但这些最终都会体现在经济层面,体现在某些公司的日常财务报表上。
企业能否顺利IPO,投行能否收到IPO发行费,都与投行薪资切身相关。不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吧,起码对投行管理层来讲,加薪与否是要慎重考虑的。让子弹飞一会儿。
要知道,月薪7.5万-8万港元,相当于年薪90-96万港元,这虽然低于2021年的巅峰期(第1-3年的Associate年薪在105-120万港元之间),但也已经回升到2022年的薪资水平。
港股IPO发行费用暴涨
带动投行收入翻倍
在过去12个月,香港投行的整体离职率约18%,其中初级银行家的离职率更是高达25%,薪酬竞争力不足,是该群体离职率高主因。
中国证监会“五项对港合作措施”与港交所“科企专线”叠加,市场普遍预期2025全年IPO募资规模将突破220亿美元,同比翻倍。
水仗船高。对应的,据Wind数据显示,仅2025年上半年香港IPO发行费用就达到53.4亿港元,接近2024年全年水平。
因此,如果投行收入与员工薪水严重不匹配的话,一些投行的员工难免跳槽。再加上前段时间某些外资投行“报复性”抢人,不仅缩短新员工“考核期”,还给真枪实弹——加薪。
一方面是自己的“低薪”,一方面是“加薪”橄榄枝,是走是留其实并不难抉择,尤其是那些憋屈了两三年的青年才俊,很容易被重金挖走。这一点已经有外资投行验证过了。
就在大概一周前左右,有媒体报道称,花旗投行部负责人Vis Raghavan ,刚从摩根大通(小摩)挖走了至少10名资深投行家。他们愿意跳槽的原因也很简单,一方面是禁止挖角协议到期;另一方面是Raghavan发起了一轮有针对性的招聘攻势。
据Dealogic数据显示,花旗在全球投行收入排名中位列第5,而在2025年上半年并购收入则在全球排第4。今年6月份,Vis Raghavan曾公开表示,自己在“人才投资”方面“才刚刚起步”。可预见的是,投行圈新一波“抢人大战”在所难免。
还有中资投行酝酿加薪
同时被传酝酿涨薪的香港中资投行,还有数家。
比如A投行,除了把同一级别的底薪抬至与7.5万-8万港元相近区间,部分岗位还另给签字费10–20万港元。
B、C投行,据市场消息指,这两家已启动内部薪酬检讨,预计2025年Q3会落地,上调区间在10-20%之间。
此前有媒体报道过,外资投行也在改善员工的薪酬水平,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是高盛——不裁员了。此前,各大投行爆出来的消息,不是在压缩编制,就是计划裁员。
有些投行员工感觉“太卷”,不得不考虑转行,传播最广的貌似是一个开出租的,还有一个去养鸡卖鸡蛋的。2024年的香港投行与2025年的香港投行,完全就是两个世界。
就在前不久,有媒体报道,花旗投行部仍在裁员。其伦敦部门至少有7名资深员工被裁,包括一些长期任职的董事总经理。前文提到的花旗投行部挖人和裁员几乎是在同步进行。同司不同命,好似两个并行时空。
目前又传出的消息是,高盛、大摩虽无大规模加薪,但暑期实习生转正率由往年50%升至90%,变相提高了“准初级员工”的薪酬预期。
据香港证监会的最新月报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持牌金融从业人员42,500人,过去12个月净增约1,200人,其中投行保荐人相关牌照增长最快,同比增加11%。
早前,瑞银、瑞信(UBS/Credit Suisse)被收购后裁员流失的人才中,约40%被多家中资机构吸纳。
来源:PE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