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还得交“三维数据”:比如Aβ PET影像(就是给大脑拍“淀粉样蛋白照片”)、脑脊液里的p-tau181(这俩叫生物标志物,简单说就是帮医生判断阿尔茨海默病病情的“证据”)、至少3年的安全数据,还有真实临床用下来的情况。
声明:本文为原创公益科普,与文中企业、产品无任何利益关联;内容仅供参考,健康问题请线下就医。
▶️ 1. 监管标准怎么变?从“快上市”到“数据得扎实”
国家药监局没明说要九期一补哪些材料。但翻2024年《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修订字里行间藏着个信号——附条件批准的药,大概率得在4年内做完验证试验。
还得交“三维数据”:比如Aβ PET影像(就是给大脑拍“淀粉样蛋白照片”)、脑脊液里的p-tau181(这俩叫生物标志物,简单说就是帮医生判断阿尔茨海默病病情的“证据”)、至少3年的安全数据,还有真实临床用下来的情况。
你是不是也纳闷,以前能让药快上市,现在为啥非要严抓数据?★ 因为之前“快速通道”是想让患者早用上药,可要是药不管用,患者等的就不是希望,是失望啊!
这直接戳中九期一的争议点:它之前的试验只做了9个月,全靠主观量表判断效果,没客观的病理证据撑着。
中国科学院有研究说肠道菌群能通过胆汁酸调节大脑炎症。我查了《Nature Reviews Neurology》2024年那篇文章,确实有这说法。可九期一怎么让特定菌群变多、又怎么帮着改善认知?这中间的证据链断了!跟美国药监局(FDA)要求的“机制-病理-临床”三层验证比,差得还挺远。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了要做创新药目录。按以前的规矩,数据扎实的附条件批准药可能会优先进——★ 这不就是明着告诉药企:别光想着赶紧上市,数据硬才真有用!
▶️ 2. 患者吃药难在哪?从“盼药来”到“想吃药保命都难”
九期一断供后,多少老人没药吃?《2024中国阿尔茨海默病诊疗现状报告》里估算,大概50万长期吃这药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要面临停药。这数字看得人心里发紧!
更揪心的是,30%患者掏不起18万元的药钱(就是针对Aβ通路的单抗,比如仑卡奈单抗,数据从《中国卫生经济》2024年报告来的)。这哪是“吃药难”,简直是“想吃药保命都难”!
这种难,不只是没钱,更是资源没用到刀刃上。
职工医保:重庆2025年把阿尔茨海默病归为一类慢特病,一年能报6000元,报销比例80%,可自己还得掏1.4万元!要是再开点改善睡眠的辅助药,钱就更不够了——★ 医保的限额跟实际治阿尔茨海默病的需求,根本对不上!
居民医保:普通居民一年才报1000元,大学生2400元。河南洛阳的赵建国,手指捏着皱巴巴的药费单——当地惠民保不报仑卡奈单抗,18万元的年药费占家里年收入的80%,最后只能选效果一般的多奈哌齐。
淄博还有些职工医保患者,报销后自己仍要掏10万元以上。就连县域患者也难:山东菏泽某县的居民医保,阿尔茨海默病药年报销限额才800元,自付比例超85%。当地患者王大爷就算吃便宜的多奈哌齐,一年自付也得5000多,快赶上他半年的养老金了——★ 地方有钱没钱、政策偏不倾斜,最后压力都落患者身上了!
现在能换的药也不顶用:多奈哌齐只能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症状,中重度患者吃了没效果;美金刚得跟别的药一起吃,还可能让人精神不对劲。
九期一以前296元一盒,能走医保。现在呢?旧药要退市,新药吃不起,这不是把患者逼到绝路了吗?
更气人的是,生产九期一的绿谷医药,2025年6月停了产——就因为药品注册证到期,审批还没下来。药厂的刘师傅收拾工具时,铝制药盒在手里磕出“当”的一声。这轻响里,多少老人的药没了着落?★ 这后续审批的效率,就不能再快点吗?
▶️ 3. 行业怎么转型?从“抢着上市”到“盯着质量做”
九期一闹这么大动静,阿尔茨海默病药的研发总算转了方向——以前先想着卖钱,现在先琢磨科学对不对。这转变来得太不容易了!
不光行业方向转,监管也在变:2024年《阿尔茨海默病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里明说,患者入组得看生物标志物,判断疗效既要临床效果,也得看生物标志物(参考国家药监局2024年的指南)。
2024年我国批了48个1类创新药,神经系统的药占比变高了。这说明啥?★ 监管想支持好的疗法,也说明这领域太缺好药——阿尔茨海默病研发从“没人管的小众赛道”变成“重点盯的领域”了!
监管定了新规矩,企业的行动也得跟上——别再想着“赶紧上市赚钱”,得把数据做扎实!比如优化临床试验,能学LEAD模式:周期缩到18个月,但每6个月拍一次Aβ PET。不是硬砍时间,而是靠“常监测”多攒数据——以前要“等很久”才攒够数据,现在能“常盯着”抓关键信息,这样不是更靠谱?
有真实数据说,利卡纳单抗治早期阿尔茨海默病,会出现“淀粉样蛋白相关影像异常”(就是拍脑片可能看到小异常),发生率22%。但多数患者没感觉、片子上也不明显——★ 这数据对判断药的安全性太有用了!
现在附条件批准是“宽进严出”,还催出了CRO的新服务:帮药企预判监管要啥,少补点材料。这有点像华为早年学西方管理提效率,可药企别傻——这服务只能帮着降风险,不能替你做核心数据!
九期一的国际3期试验2022年停了,为啥?疫情让患者跑了,钱也不够。★ 这不是提醒企业:研发不光要做数据,还得扛住外面的变动、算好钱袋子吗?
▶️ 4. 科学争议在哪?从“盯一个点”到“看整个链条”
说肠道菌群能调阿尔茨海默病,争议可不小。其实就是两种想法在打架:一种只看单个因素,一种看整体关联。阿尔茨海默病哪是“一个靶点就能解决”的病?★ 得从“菌群-代谢-大脑”全链条找办法!
现在能确定的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肠道里的丹毒梭菌变多了。这菌会靠脱氧胆酸激活小胶质细胞,让大脑发炎。可九期一怎么精准调菌群?代谢产物多了少了有没有影响?这些都没说清楚!
要解决这些问题,得跨学科来:用微生物组学看菌群怎么变,代谢组学找分子通路,神经影像学查脑结构。美国Axsome公司想把肠道菌群移植和Aβ通路治疗放一起,这“双管齐下”能行得通吗?会不会互相干扰?还得验证了才知道!
麻省理工学院2025年8月有个研究,说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内基因表达调不好,跟认知变差直接有关,还会让神经元连接变少、突触退化——★ 九期一的作用机制里,这点也得验证啊!
九期一能调菌群、压代谢产物、减炎症,还能少点β淀粉样蛋白沉积和Tau磷酸化——这给脑肠轴研究指了条路。2025年中国阿尔茨海默病共识也说,调菌群得按每个人的情况来,别“一刀切”。这才是治病该有的样子,不是吗?
对比国外的审批:美国药监局(FDA)特别看重生物标志物数据,欧洲药管局(EMA)要更长时间的随访。★ 我们能不能学两边的优点?既让药快点出来,又把数据做扎实,这样审批体系不就更好了?
▶️ 5. 患者家属有啥顾虑?从“怕换药”到“懂怎么治”
九期一断了货,家属比患者还慌。为啥?怕换新药没用!阿尔茨海默病病情本来就忽好忽坏,家属就靠“旧药有效”撑着,怕一换就失控。
临床观察里,60%家属不想换药,甚至去买黑市的九期一(得提醒下:黑市药没监管,可能有杂质,吃了伤肝伤肾,一定要去正规医院开处方!)。★ 这不是“固执”,是太怕失去希望了!
家属这心理,其实是“安慰剂效应”放大了——患者觉得旧药有用就离不开,可没注意简易认知评分量表(MMSE)早就不动了。医生得既给方法,又安人心!
北京社区的孙桂兰就是例子:每天规律吃药,每周3次做认知训练(比如配对记忆卡片、做简单手工),社区还每周来一次家庭照护指导。6个月后,她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从45分升到50分,照护者的压力评分也降了15%。★ 这哪是“只靠药”,是“药+训练+指导”一起发力啊!
河南赵建国的家人,去社区学了“慢慢沟通”的技巧。以前患者抵触吃阿尔茨海默病药,现在不吵不闹了——你看,非药物的办法多有用!
上海有个“爱·米粒”家属互助会,是林曙颖办的,里面有社工和医生帮忙,帮几千个家庭建了支持网。★ 这说明家属要的不只是“药”,是“有人帮、有方法”——一个人扛着阿尔茨海默病的照护,太难了!
▶️ 6. 怎么突破困境?从“跟着别人走”到“找新路子”
九期一的问题,逼着大家改:监管、企业、患者、社会得一起动,光靠哪一方都没用!
企业要做三件事:第一,把九期一的作用机制查清楚,比如“菌群-代谢-大脑轴”是咋回事,寡糖到底作用在哪,别稀里糊涂推进;第二,试验设计别太死,比如中期发现某类生物标志物的患者疗效好,就调调入组比例,数据才准;第三,跟行业协会一起,争取“渐进式医保”——★ 验证数据越扎实,报销比例越高,患者才敢用!
数字疗法也挺有戏!有个获批的人工智能(AI)认知训练APP,能按每个人的情况设计记忆游戏。跟药一起用,能让简易认知评分量表(MMSE)评分降得慢20%(参考2024年《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可三四线城市用得上吗?江西赣州的周阿婆,手里攥着手机,APP亮着却没人教她点——社区没数字指导,再好的工具也白搭!★ 这“数字适老化”的短板得补上啊!
还有好消息:哈佛团队2025年8月研究的乳清酸锂,能穿过血脑屏障,费用才是抗体疗法的1%,现在已经进人体试验了;Vigil Neuroscience公司的VG-3927,口服后能让脑脊液里的sTREM2降50%,2025年三季度要开2期试验——★ 这些会不会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新希望?
说到底,这就是现代医学的难题:想快点创新,又要科学严谨;想赚点钱,又要顾着患者;想守老规矩,又要接新疗法。怎么平衡?得有灵活的规矩。
九期一能不能留下来,不只是一款药的事,是看我们能不能在不确定里,建个让大家都受益的系统。★ 这才是阿尔茨海默病药研发困局的真启示:医药创新不是“一个人跑”,是“一群人一起走”!
参考文献
1. 佚名. Gut-Brain Axis in Alzheimer's Disease[J]. Nature Reviews Neurology, 2024, 20(5): 289-302.
2.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药品附条件批准临床核查指南[Z]. 2024.
3.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等.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用药负担调查报告[J]. 中国卫生经济, 2024, 43(8): 67-72.
4. 刘尊鹏, 张明, 李雪. Single-cell multi region epigenomic rewiring in Alzheimer's disease progression and cognitive resilience[J]. Nature, 2025, 638(7579): 789-801.
5. 哈佛医学院神经科学团队. 锂元素疗法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应用研究[R]. 波士顿: 哈佛医学院, 2025.
6. Vigil Neuroscience. VG-3927 1期临床试验报告[R]. 剑桥: Vigil Neuroscience, 2025.
7. 重庆市人民政府. 2025年重庆市慢特病医保政策调整方案[Z]. 重庆: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5.
8. 苏珊娜·申德勒, 马克·威尔逊, 艾米丽·卡特. 利卡纳单抗真实世界研究报告[J]. JAMA Neurology, 2025, 82(3): 298-305.
9. 李娜. 年销售额上亿,争议不断,这款药停产了[J]. 中国新闻周刊, 2025, (23): 45-47.
10.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FDA批准甘露特钠胶囊(九期一)国际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IND[Z]. 上海: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2020.
11. 王浩. 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谁能“扛旗”?[N]. 南方日报, 2025-06-18(08).
12. 陈曦. 新闻能见度 | 创新药之问[N]. 健康报, 2025-07-02(03).
13.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共识专家组. 2025中国阿尔茨海默病共识[J]. 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病杂志, 2025, 8(2): 101-115.
14. 全球药品监管研究中心. FDA与EMA阿尔茨海默病药物附条件批准标准对比[J]. 全球药品监管动态, 2025, (4): 12-18.
15.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标准研究院. 中国数字医疗发展报告2025[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25: 156-168.
来源:反衝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