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百姓“不讲政治”?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5 08:30 4

摘要:在所有称得上“朝”的封建政权中,论享国时间,明朝是历史上连续存在时间最长的朝代之二。自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到1644年“甲申事变”,明朝在崇祯手里“爆雷”。中间,除了靖难之役、土木堡事变以及以李自成为首的明末农民战争,明朝的整体局势还算平稳。

继续,瞎聊一天是一天。

在所有称得上“朝”的封建政权中,论享国时间,明朝是历史上连续存在时间最长的朝代之二。自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到1644年“甲申事变”,明朝在崇祯手里“爆雷”。中间,除了靖难之役、土木堡事变以及以李自成为首的明末农民战争,明朝的整体局势还算平稳。

可这种平稳似乎并没有给王朝带来盛世,给百姓带来福祉。

01

“盛世”一词,是对一个王朝最高的评价。

评价指标往往包括一个大前提和三个小方面:政治+(文化、经济、人口)。

政治通达,内外稳定,是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后边三者未必同时具备,有一则可。

按照这个标准,给封建盛世分类的话。

经济人口型的代表是汉朝的“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文化经济型的代表是宋朝的“咸平之治”“仁宗盛治”;

人口文化型的代表是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还有一个特殊的案例,清朝是一个毫无文化可谈的封建王朝,但架不住它前期赶上了好时代,在“摊丁入亩”“美洲作物引进”的红利下,导致人口几何倍数增长。于是,它缔造了一个纯人口型的盛世——“康雍乾盛世”。

各位知音仔细看这些盛世,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历史规律。

——富不过三代(致富必在三代之内)。从王朝第一代建立者开始,往后数三代,必出“盛世大治”。如果三代之内出不了,再往后就完犊子了。

汉文帝是二代目,宋真宗是三代目,唐太宗是二代目,康熙是三代目(从皇太极正式入关起算)。有一个算一个。

甭管是虚的,还是实的。唯独大明的二代目和三代目,没搞出一个像样的盛世,勉强出了一个半成品的“仁宣之治”。

有一说一,明朝的二代目、三代目跟其他王朝真不是一个档次。

虽然我不喜欢朱元璋,但心里还是很敬佩他是一条汉子。

为什么这么说呢。

他是暴君不假,但勤政之君也是真的。

明朝建立后,留给他的是一个被元末农民战争打烂了的烂摊子。朱元璋这个家当的不容易,为此推出了很多恢复农耕经济、鼓励人口发展的措施,到处修桥挖沟、开荒屯田。

从宏观政策上看,他推行的这一些政策,跟历朝一代目干的事是一样的。

可到了二代目、三代目,老朱家与别人的差距就愈发明显了。

02

为什么?

根子还在朱元璋身上。具体原因,我能想到的有三个。

猜想A:历史最严的“重农抑商”。虽说“重农抑商”是历代王朝的基本国策,但明朝把这事给玩绝了。同样是“抑制”,其他王朝注意力在商税上。朱元璋恨不得直接“取缔”。比如,明朝的农民可以穿“布纱绢绸”四种布料的衣物,商人只能穿“布和绢”;还有“路引证”的发明和完善,商人活动范围超出一百里,必须持证外出,而且目的地是“一对一”,去一个地方办一次证。

用今天的话说,这都是啥“营商环境”。

人口流动,几乎没有。朱元璋在位时,马上就是十五世纪,土里能刨出盛世,真是奇了怪了。

猜想B:史上最扯的海禁。这玩意对历史文明进步的破坏力,实在是太强了。洪武四年一句“片板不许下海”,打响了华夏“禁海”的第一枪。后来,又被清朝有样学样保留下来,一直到鸦片战争。整整延续了470年的“闭关锁国”,才被坚船利炮给打破。

“禁海”一定程度上就是“内销”,再往扎心里说,就是“空转”。

说全面“海禁”多少有点极端,“朝贡贸易”还是得搞一下的。毕竟,花钱买一个“天朝上国”的荣誉证书,对一个封建帝王来说,含金量还是很高的。

猜想C:史上最烂的“宝钞滥发”。人类“经济学”笑话排行榜,大明宝钞绝对能排上号,朱元璋的经济学水平可能稍微比非洲酋长高出那么一小截。洪武二十三年,朝廷印的纸钞堆积如山,朱元璋得想办法消耗掉。这事肯定不有着丰富放牛经验的重八。一次性拿出8500万贯,赏赐给了藩王和大臣。

在田赋年均3000万石的洪武一朝(折合白银1500万贯),洪武二十三年的那次“封钞大典”,放出去的宝钞,等于全国五年的田赋总和。

朝廷带头膨胀贬值,百姓手里三瓜两枣,瞬间就给蒸发没了。

这么来看,明初的社会恢复是一个畸形的状态,底层出生的朱元璋,一门心思在“小农经济”层面。

方向错了,努力越多,反受其害。如果种地能致富的话,自耕农必是“种无可种”。

03

王朝的开国之君往往决定了王朝的兴衰。

当所有战略一经确立后,万不得已不可轻易更改。因为每一次改革,都是一次伤筋动骨的调理。除非后来者中,真出现了懂行的。

事实证明,朱元璋的继任者,似乎都不是搞经济的行家能手。

建文帝上位后,龙椅还没捂热就想要叔叔的命。结果,爆发了“靖难之役”,叔叔们要了他的命。在位四年,整个北方在战争和天灾的双重打击下,彻底废了。

朱棣登基后,根本没把心思放在恢复经济和民生上。

这位帝王每天都在向天下展示两个信号。一是。我要证明给你们看,选我当皇帝是正确的选择。二是。我乃当代汉武帝。

你可别说,朱老四跟汉武帝刘彻,性格上还真是惊人的相似。尤其是在好大喜功和穷兵黩武上,简直是“汉武转世”。

皇都、长城、大典、北伐……论烧钱,他俩谦称第三的话,第一和第二就得空座,所有帝王都得往后稍稍。

南征北讨,出师连年,辎重牛马,耗散巨万……丁男疲于力役,妇女困于耕耘,富者怨征敛之繁,贫者罹冻馁之苦。(朱棣)

孝武奢侈余敝,师旅之后,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刘彻)

两人烧钱的结果也是一样,底层民众不堪重负,天天揭竿而起。

在朱棣统治的22年中,农民起义没有一天间断过。

江西永新起;忻城起义;浔州、桂州、柳州起义;南阳起义;李法良起义;莫彦恭起义;武冈起义、婆洞起义;吴者泥起义;四川戎县起义;山西广灵起义;汀州、沙县、嘉兴起义;昌平、靖州起义;唐赛儿起义;韦万皇起义;柳州起义;浙江长兴起义……

哈哈哈哈!这让“明粹”看到了,肯定是要绷不住的,一定得大骂明朝百姓,忒不讲政治了。

永乐大帝为了开创万世太平,暂时苦一苦你们怎么了。

你以为百姓傻,上一个说要开创万世太平,让大伙苦一苦的汉武帝,开创了个毛线。结果,还不是以一封“轮台罪己”,灰溜溜地收场。

朱棣错就错在这,没有摆清自己的位置。

历史给他的定位是守成之君,他非要学汉武帝。问题是,人家汉武帝有一个好爷爷和好爸爸给攒下钱了。就算是文景之治,也没够汉武帝嚯嚯几年,还得靠无耻的“算缗告缗”去搜刮。

你朱棣的爷爷朱五四是地主家的佃户,爸爸朱重八是地主家放牛的,你学谁不好,学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汉武帝,你也真敢。

到了明仁宗时代,朱高炽确实有务实的头脑,明朝要在他手里玩转几年的话,兴许能出一个真正的盛世。

可惜,在位十个月,噶了。

至于下一位“六边形战士”,纯粹是再往后的皇帝更菜了,矬子里拔将军,才显得他朱瞻基比较突兀罢了。

04

大明出不了盛世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一句话:

前期高压锁死,后期无计可施,躺平不管

这就可以理解了,明朝享国276年,统计在册的起义超过3000次,朱元璋一朝独占190次,哪有一朝打着“驱除外族”起家,刚立国就遭到同族反对。

还真不是明朝百姓不讲政治。

不懂瞎搞,谁没有牢骚。

来源:首刊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