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6年,不少人还在为生活奔波,也有人关注着一纸文献的流向。鲁迅纪念馆像是有点冲动,花了不少钱,连夜收购了周作人的日记。这个消息一传出来,大家都疑惑,收弟弟的日记干嘛?还能当文物吗?!
1956年,不少人还在为生活奔波,也有人关注着一纸文献的流向。鲁迅纪念馆像是有点冲动,花了不少钱,连夜收购了周作人的日记。这个消息一传出来,大家都疑惑,收弟弟的日记干嘛?还能当文物吗?!
周作人是谁?这名字又和鲁迅扯到一块。大家都知道鲁迅,骂人厉害,写文章也不假思索,但周作人,除了是弟弟,看起来像附赠品。其实他本人也是近代史里摆得上台面的文人,有点名气,又带点争议。有人说周作人写东西没什么杀伤力,爱引用别人的话,看起来像是读书人之间的自娱自乐。就像邻居家那个只在饭桌上开口的书生,声音不大,但字字有分量。
新文化运动期间,他一直跟鲁迅站在一边,有点像配角,却又自己的主见。他觉得文艺得讲“人性”,不能被束缚成礼教那种死板模式。虽然说起来挺抽象,但后来整个文坛都在转向他的思路。有人觉得他温柔,有人说他温吞水,但影响力不小。背后是不是也藏着点什么?
他还喜欢翻译。翻得好,翻得真,许多人搞不懂他怎么把明明西方的东西用中文写得这么顺口。那句“信达雅”,很多人说就是他创的。比如《浮世理发馆》,那些文字在他手上变得油滑又讲究,翻出来后有点中国味儿。他还一把把北欧文学引进来,研究方法有点像今天学术圈搞的“跨界”。不过话说回来,他到底为什么能做这些?
问题来了,日记到底值多少?有人不解,周作人难道真有那么大本事?随手一翻《人民网》,就看到他有过坐牢的前科。汉奸罪,说起来一点也不轻松。1937年战争爆发,他居然去给伪北京大学当院长。在日本人的安排下,文化活动他都凑热闹,还大肆宣传什么中日文化同源。其他文人早就避开了,可他偏要站出来。这样的人,凭什么让纪念馆花大价钱买他日记?
周作人跟鲁迅的兄弟关系一度很好,两人写作差别不小,但早年亲得很。鲁迅挣钱养家,出钱供他生活,还支持他上学。鲁迅偶有抱怨,说弟媳花钱不手软,这事儿还闹到了两人之间。外头人都爱揣测,说羽太信子挑事儿,两兄弟才分开。可到底谁的错,没人说得清。文学态度上,鲁迅就是一把火,咄咄逼人;而周作人主张平和安稳,两个观点拉开了距离。鲁迅晚年批评周作人,说他文章有料,人品不行。
这段兄弟反目让人唏嘘,家庭比文学更复杂。私下里,兄弟俩的关系像一锅炖菜,什么味道都有,谁也理不明白。可周作人日记里,或许藏着那段复杂的纠缠。文学巨匠的背后,终究是普通人的烦恼。他们少年时一同参加新文化运动,日记里也许写下了许多第一手材料。这种史料如今很稀缺,是研究鲁迅成长路上的有力证据,也是帮后来人解开兄弟之谜的钥匙。
有人质疑鲁迅纪念馆收购周作人日记,就是买汉奸的东西不道德,但这么想也有点片面。就文献论文献,周作人作为作家,他的日记不仅记录了鲁迅的生活,还记录了整个文学圈的生态。如果真要了解那个时代的思想变化,日记就是最直接的渠道之一。有的人觉得收买是为了揭露他的问题,但日记里也可能藏着他不容易被外人看到的一面。日记不是判词,是镜子。
《人民网》等资料显示,周作人因汉奸罪被判刑,名声也因此蒙尘。可谁又能说他早年的文学贡献一文不值?新中国成立后,他的许多作品被长期封禁,但纪念馆还是选择收买,这种做法多少带点“矛盾”。如果他真的一无是处,日记有什么用?更何况,仅凭他的背叛就把其文学价值全盘否定,不是太草率吗?事实好像没那么绝对。
纪念馆那次收购说起来,不单纯是为了填补历史空白。日记变成了叙述、批判、记忆的交错地带,是那个时代活着的证据。不购买,没人知道里面到底藏了什么。买了,又担心被误解其历史立场。如果说鲁迅纪念馆收购周作人日记只是为了曝光汉奸罪,那也低估了这份日记的潜力。它可能是打破标签、还原生活的钥匙。
鲁迅那种直来直去,文字像刀割。周作人则话里带着缓。纪念馆收日记,有一部分想揭开鲁迅的面纱,把人物、事件、家庭纠葛都连接起来。但同时,这也是把周作人的私人生活推向了公共领域。这事儿做得值吗?有人觉得纪念馆疯了,有人却说这正好为研究者提供了素材。他们的生活本来就没那么清白,两个人都不是完人。
研究文学不光是看谁正派谁邪恶,更多是看时代如何塑造个体。日记里有周作人的挣扎,也可能有鲁迅的犹豫。这些材料,把中国现代文学变成了一场公开的探讨。以往,文学家总被神话,可这些私人记载打破了神话,而真假之间,谁说得清。纪念馆的收购像是一场豪赌,赌的是未来解读这些文字的角度能更丰富。到底值不值,又是谁决定的?
很多绩效统计显示,这次文物收购后,鲁迅纪念馆的访客数量显著提升。一方面因为大家好奇兄弟的隐私,另一方面也是对整个时代的好奇。不少人特意到纪念馆看日记,试图凑齐鲁迅的拼图。某种程度上说,周作人的劣迹带来的争议,反倒成为日记的“戏剧性卖点”。但如果他没“汉奸罪”,这些材料会不会被更平淡地对待?
也不是说日记里全是秘密。新信息公开后,学界用数据梳理,确认周作人在文学翻译、特色理论、业内传播方面都起到推动作用;北欧文学的最早译介,《浮世理发馆》等网络数据都在支持他的贡献排名。查机构数据,《中国近现代作家辞典》里他是独立一章。纪念馆本次收购,文献价值、社会关注度、学术研究深度都有满足需求的迹象。大家都说,周作人“不可忽略”。
可是,历史就是这样,谁也不能确定后人怎么看。日记收回去了,争议还在——纪念馆的选择,不一定全面公正。就像有人说,买周作人日记不是为了研究鲁迅,是为了让后人读懂“生活本身”。也有人说,纪念馆只是在消费周作人的污点,让他和鲁迅的兄弟关系更扑朔迷离。哪一派对,没人拍着胸口保证。
一边,鲁迅被纪念、被歌颂,另一边是周作人的沉浮和复杂。他们的故事混杂了家国、个人、文化变革。日记成为中介,串联起种种矛盾的观点——你说兄弟之情大于政治,还是政治定义了兄弟?纪念馆这一举,揭开了两人的另一面,也不见得能还原全部真相。**有时候,文学与生活就是无法分开,日记上的字句也许不是答案,而是新的起点。**
没人能说清后续——鲁迅纪念馆收购周作人日记,有人欢喜,有人愤怒,也有人无感。历史就这么被一次又一次拆分,又一次被打开。
来源:阿侯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