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24日9时,动科院教工一支部郭良兴教授助力飞隆集团联合当地资深基层兽医郑文锋老师,开展以“血凝素蛋白抑制剂在养禽防病中的应用”为主题的科技赋能与科普活动。郑老师深耕禽病诊治二十余年,擅长通过与养殖户沟通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结合剖检病变与药物治疗留样
2025年8月24日9时,动科院教工一支部郭良兴教授助力飞隆集团联合当地资深基层兽医郑文锋老师,开展以“血凝素蛋白抑制剂在养禽防病中的应用”为主题的科技赋能与科普活动。郑老师深耕禽病诊治二十余年,擅长通过与养殖户沟通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结合剖检病变与药物治疗留样试验,持续总结用药经验,吸引了周边众多养殖户慕名求诊。此次产学研对接,围绕前沿科研成果如何在复杂现场问题中“落地生根”,展开了深入交流。
图1 茂名科技赋能
什么是“血凝素蛋白抑制”,为何能“点穴止血” 以禽流感病毒为代表,病毒表面的血凝素(HA)就像“吸盘”,能紧紧吸住宿主细胞表面的“门把手”(唾液酸受体),从而完成黏附、入侵和扩散;部分毒株还会引起红细胞凝集,出现出血、栓塞等败血性表现。若能在关键节点“掐断”这只“吸盘”的功能或合成,就相当于切断了病毒进入与传播的桥梁,能够在群体水平上迅速压低病毒载量。实践中还观察到,当流感等原发病毒得到有效遏制,继发的大肠杆菌、支原体、禽副嗜血杆菌等机会性病原压力也随之下降,死亡率更易被控制。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血凝素蛋白抑制策略为基层防控提供了一个直指要害的“器”。
基层一线的“知行合一”:案例与启示
H9流感继发混感的“肿头肿脸”场景:郑老师分享,在H9流感继发支原体、禽副嗜血杆菌或大肠杆菌引起的肿头肿脸病例中,围绕“先控原发、再压继发”的思路,采用以血凝素蛋白抑制剂(如马盖宁)为骨干,联合磺胺类、氟苯尼考、强力霉素等方案,短程连续使用4—5天,现场效果明显,特别是外采补栏或抓回鸡群的“净化”管理阶段更为突出。需要强调的是,联用方案须在执业兽医指导下,根据毒株、日龄与管理状况动态评估与调整。
急性流感的群体“圈防+点控”:针对发病急、死亡快的急性流感,郭博士分享了河北肉鹅的用药与管理经验:以提升机体非特异性免疫为基底,叠加血凝素抑制策略与针对性抗菌支持(如迈迪巴巴+马盖宁+金感迪+氟苯尼考+强力霉素+附弓链康等按程序联用5—7天),在场区层面建立“圈层防线”,对重点病灶“点位清除”,从而快速遏制死亡上升曲线。专家提醒,此类应对需要同步强化隔离、通风、消毒与分群管理,药物只是综合防控中的一环。
基层口碑与理性看待:马盖宁作为血凝素蛋白抑制思路的代表,近五年来在华南等地基层应用广泛,收获了良好口碑。惠州某养殖场王先生反馈,在出现出血性病变的病例中纳入血凝素抑制策略后,死亡率明显下降、恢复更快。专家也提示,现场效果受毒株变异、饲养密度、温湿度与生物安全等多因素影响,应以规范诊断和系统管理为前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科学与规范并重:让好思路“看得见、学得会、用得准” 动科院教工一支部在活动中重点做了三件事:
以“望闻问切”的通俗框架,手把手示范现场流调、规范剖检与样品留取,推动“先诊断、后治疗”的闭环;
用“病毒吸盘抓门把手”的比喻,解释血凝素抑制的作用环节,帮助一线人员把“原理—环节—举措—效果”串成因果链;
就理性用药、减少耐药、优化疗程与撤药期管理等细节开展培训,形成标准操作要点,提升可复制性。
产学研协同的下一步 为把“好药理”变成“好治理”,校企双方达成三项共识:
建立茂名试验基地:围绕流感及混感的早诊、分区隔离与血凝素抑制策略,形成标准化流程;
搭建病例数据库与预警机制:沉淀不同日龄、不同毒株、不同季节的用药与管理证据,服务早期干预;
开展系列培训与回访:让更多养殖户“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实现“知行合一”。
科技赋能的意义,不在于“神奇一招”,而在于把关键机理变成可操作的流程,把零散经验沉淀为可复制的规范。正如郑文锋老师所言:“治病先治因,先把‘源头的手’按住,后面的麻烦就少了。”在产学研用同频共振的推动下,血凝素蛋白抑制这一科研成果正从实验室走向鸡舍,为茂名乃至更大范围的养禽业提供更稳、更准的防病新路径。
来源:郭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