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纵观抗日战争历史,南京大屠杀中30万中国同胞无辜被杀害,这是中国人民的惨痛。后来很多人在反思这一段历史时候,都口诛笔伐守城总指挥唐生智的弃城而逃。
纵观抗日战争历史,南京大屠杀中30万中国同胞无辜被杀害,这是中国人民的惨痛。后来很多人在反思这一段历史时候,都口诛笔伐守城总指挥唐生智的弃城而逃。
很多人谴责当时的总指挥唐生智,在战前高喊“与南京共存亡”,打算战死南京,以死殉国。但最终他却不能遵守自己的诺言,夜晚乘船渡江撤退,再加上组织撤退方案不力,没来得及疏散南京百姓,烧毁了长江边的渡船,把五十多万南京百姓和末接到撤退命令的士兵和失去指挥的残兵都滞留在南京城,最终酿成了南京军民如羔羊被屠杀的结局。
唐生智背叛殉国的誓言,没有选择在中山陵前当烈士,成为如文天祥,或者张自忠将军一样的英雄,失去了流芳百世的机会。但我们只要纵观唐生智的人生履历,唐生智的 “食言”,从来不是偶然。从他湘军的背景和三次反蒋的经历,注定南京保卫战中选择弃城逃跑的结局。
提及唐生智,必需提及他的湘军根脉。唐生智,字孟潇,号曼德,晚清末年1889年出生在湖南东安县一户显赫的官宦家庭之中,祖父原本出身贫苦,后来投靠湘军,在镇压太平天国叛乱中以战功升迁,曾是清朝的一品提督,被清朝皇帝赠过黄马褂。
唐生智故居
父亲唐承绪,也是湖南地方官僚,晚清末年担任湖南省盐务署署长,辛亥革命后担任民国的湖南省政府实业司司长。
生活在官宦家庭,唐生智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童年时候的他,受着革命思想的熏陶,立志参军。1905年考入了湖南陆军小学,之后又进入了武昌军官学校,秘密加入同盟会,与同学参加过辛亥革命,1912年被考入保定军官学校步兵科。
在保定军官学校的唐生智,成绩优异,成为校长蒋百里的得意门生。1914年,唐生智从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北洋陆军第二师(师长王占元)担任见习军官,之后成绩优异升任到排长。
2 早期军旅路当时的唐生智,一直在北方服兵役。1916年护国战争爆发之后,程潜、赵恒惕等湘军军阀将领趁机组建 “护国军” 反袁,推翻北洋军阀在湖南的统治。唐生智因自己籍贯是湖南,也不满北洋军的军阀作风,主动脱离北洋第二师,返回湖南加入程潜领导的护国军。
1918年,湖南军阀发生权力斗争,程潜因派系斗争失去势力,赵恒惕凭借强大的兵力优势成为湘军总司令,掌控湖南军政大权,唐生智的部队编入了赵恒惕的湘军队伍。
之后,唐生智凭借自己能力,在赵恒惕麾下的崛起:从团长到师长,在1920-1926年期间成为湘系核心将领。1926年,他趁赵恒惕与广东国民政府(蒋介石主导)矛盾激化时候,发动兵变,迫使赵恒惕下野,自己接管湘军主力,成为湖南的实际掌权者之一。
成为湖南军阀的唐生智,主政湖南时候结交了佛教居士顾净缘(密宗高僧)为好友。在他的建议下,唐生智力主佛教治军,以佛法教化军队。
于是,在军阀混战的民国时代,唐生智把管辖的湘军入自家产业,给士兵们佩上佛教胸章,以佛教理念辅助军队管理,减少了对现代化军事训练的投入;靠湖南老乡的关系网和乡情维系部队忠诚度,战术都是“守土自保”,却很少关注现代化作战体系的建设。
但唐生智的“湘军模式”的军队治理模式,通过乡情增强部队的凝聚力和忠诚度,在窝里斗的民国军阀内战,通过乡情的凝聚能提高战斗力。但在南京保卫战中,面对装备精良、战术先进的日军就不管用了。
如在南京保卫战中,唐生智的湘军“守土自保”思维,令他在战略部署上犯了严重的错误。他根据军阀混战时候“守城墙”的老办法,把自己掌控的11万兵力分散在南京城200 多公里的外围防线。
唐生智在城墙兵力防守的布置上,犯下的错误就是平均主义,放弃紫金山、雨花台等制高点,没有重点防御方向,也没有预留机动部队,未能形成重点防御,容易合围。
当时,白崇禧劝他“收缩防线,集中兵力守复廓阵地”,唐生智却固执地认为:“南京城墙坚固,分散防守才能面面俱到。”当时,德国的军事顾问法肯豪森曾主张“梯次防御,逐次抵抗”,但唐生智拒绝采纳(《抗战初期德国军事顾问报告》,台湾“国史馆”藏)。
为此,日军第16师团参谋回忆称:
【史料参考】《中岛今朝吾阵中日记》(日军第 16 师团参谋回忆录):“中国军队若在外围设防,至少可拖延一周。”—— 侧面反映南京防线部署的问题。
唐生智听不进意见,刚愎自用的决策,来源于在湘军里家长制的作风,“说一不二”的习惯。可是,他没意识到,在国内军阀混战时候,军队都是杂牌军。可是在南京保卫战中,防守的国军面对拥有现代坦克、飞机、重炮,武装到牙齿的日军现代化部队。
但当时中国工业落后,国军的武器装备落后,而且都是淞沪会战退下来的杂牌军,根本比不上日军。于是,日军在完成对南京合围之后,12 月 5 日发起进攻后,唐生智布置的城墙防线,如同纸糊一样接连崩溃。
躲在指挥台的唐生智,也是昼夜不眠,看着前线士兵发来的战报。当战报告知南京重要地带紫金山、雨花台、中华门都先后失守,他也慌了神。原来他自豪土包子的“湘军经验”,在日军现代化进攻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唐生智最令后人指责,就是在南京保卫战中缺乏现代战争的后勤意识,使得南京百姓和守军都被困在南京城里出不来,最终被宰割。
事先,唐生智为了表达于南京共存亡的决心,就下令销毁长江沿岸所有船只,宣称“破釜沉舟”,不留一条后路。甚至他本人在孙中山的中山陵前立誓:“弃城者军法处置!”
南京百姓们见守城最高指挥官以死殉国的决心,很多也愿意留下守家。
但后来唐生智却私藏逃亡渡江的火轮。当唐生智看到南京城即将被攻破,知道大势已去,12月12日下令撤退,各个部队自行突围时,很多撤退的士兵和百姓在长江边因无船渡江,最终数万人溺毙或遭日军屠杀。
当12日夜晚九点,唐生智本人却不顾江边乱成一团的军民,独自乘坐预留的小火轮渡江。如此弃城逃跑的行为,后被讥为“船夫将军”。但很多没接到撤退令的守城国军,竟架机枪扫射撤退的士兵,乃自己打自己人,场面可谓是乱成一团糟,造成无辜百姓死亡和没必要牺牲。
可以看到,唐生智缺乏现代战争的后勤意识,没来得及疏散南京百姓和撤退的部队,造成滞留城内的九万国军放下武器,和当时南京平民都沦为“待宰羔羊”。
如果说湘军的管理经验,造成唐生智在南京保卫战中抵御日军,以及后勤管理上的“能力不够”。但是,唐生智在军阀生涯中三次反蒋经历,也注定了南京保卫战后必然会选择逃跑。
前面说到,唐生智原本湘军军阀,为着利益与最高统帅蒋介石的关系如橡皮筋,时而对抗,时而妥协,但如同孙悟空逃不了如来佛的佛掌一样,始终逃不过被老蒋当棋子利用的命运。
唐生智第一次反蒋北伐战争时候,唐生智投靠了广州的南方国民政府,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承担攻克湖南、湖北的重任。
当第八军一路披荆斩棘,北洋军阀的部队打得措手不及,唐生智也因此声名大振。可是,原本崇敬蒋介石的唐生智,却在对蒋介石深入了解过程中,认识到老蒋的自私和独裁,自然滋生对他不满。
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之后,宁汉分流,汪精卫在武汉成立国民政府,与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公然对立。对蒋介石不满的唐生智,在1927年就投靠汪精卫,指责蒋介石独裁,一起讨伐蒋介石,这是他第一次反蒋。
但蒋介石有着江浙财阀势力的支撑,也联合冯玉祥、阎锡山等施压,唐生智兵败,被迫通电下野,流亡日本。
回国之后的唐生智,正好遇到1930年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地方军阀联合反蒋,发动“中原大战”。唐生智虽然表面服从于蒋介石,但暗中却与反蒋势力联络。
之后,唐生智携150万元巨款北上收编旧部,与汪精卫、冯玉祥、阎锡山等军阀势力,组成反蒋联盟。
蒋介石迅速调集中央军镇压,并收买唐生智的部下将领—何键(湖南军阀),造成唐军内部分裂。之后,唐生智兵败逃亡国外,其部队被蒋介石收编。
中原大战后,蒋介石进一步巩固在国民党内部的权力。这一次失败,使唐生智失去了军事资本,回国后只能依附蒋介石,出任没有实权的军事参议院院长。
唐生智第三次反蒋唐生智第三次反蒋是在1933年的福建事变。当时,十九路军将领蒋光鼐、蔡廷锴联合李济深、陈铭枢等,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公开反蒋。当时,唐生智受邀加入福建政府,却处在边缘,没掌握兵权,因为他没嫡系部队了。
没多久,蒋介石调集大军镇压蔡廷锴的军队,福建事变仅两个月即告失败,唐生智逃亡香港。这一次反蒋的失败,使唐生智彻底失去了军事实力,毫无实权。
虽然蒋介石为了平衡各方势力,也让唐生智回国后出任没有实权的军事参议院院长,却是没有权力的闲职。唐生智三次反蒋的经历,令蒋介石不信任他。如蒋介石在《蒋介石日记》里曾写道:
“孟潇(唐生智字)反复无常,可用但不可信。”
因此,蒋介石对唐生智的态度,从来都是 “利用为主,提防为辅。”一句话,不信任!同时,唐生智也看到老蒋任用自己,也只是为了当棋子使用。
在1937年11月的高级军事会议上,何应钦、白崇禧等将领都看清了形势,认为南京守军兵力弱,再加上南京地形特定是“无险可守”,主张撤离物资和疏散平民,放弃南京。
但蒋介石比较爱面子,知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道理。他知道南京是首都,关系到国际形象,如果顽强抵抗,在国际上能留下英勇抗战的好形象,方便以后获得国际援助。因此,对于白崇禧和其他将领的建议都是沉默不语。
唐生智在会议上,也揣摩到老蒋的心思,立即慷慨激昂拍案而起,喊着:“军人与首都共存亡!”在晚年回忆时候,也讲述当时愿意与南京共存亡,成为民族英雄(《唐生智口述历史》)
唐生智的誓言,正中老蒋的下怀。老蒋也立即任命他为南京卫戍司令,看似是 “委以重任”,但其实也是老蒋很深的算计。
蒋介石内心想法,日军强大,南京守不住是必然。但唐生智主动愿意承担守城的责任,赢了就是国民政府的英勇抵抗,输了就由他背锅。无论赢还是输,在国际上都有面子。
所以,唐生智在晚年也回忆录写道,蒋介石不是信任他,却是需要一个人来承担责任。小编估计,唐生智主动请缨,也是为了获得老蒋的信任和提拔,改变打入冷宫的官场地位。
12 月 11 日蒋介石发来的电报就是“如情势不能久持,可相机撤退”,简单来说最终将撤退与否的决定权交由唐生智决定。唐生智没选择在南京城内打巷战,如张自忠一样以死殉国。他可能想着自己在国民党内部边缘化了,没有嫡系部队和党羽势力。
要知道,唐生智接手的南京守军,名义上是11万,却是淞沪会战的溃兵,战斗力弱。同时,这一支部队也是典型的 “大杂烩”,拼凑的杂牌军:有淞沪会战打残的中央军德械师(36 师、87 师、88 师),也有广东来的粤军(66 军、83 军),还有川军、桂军的零散部队,总兵力 11 万,却分属 7 个派系。
这些军队派系林立,但都不是唐生智的嫡系部队,对唐生智这一最高司令缺乏高度认同感。
如唐生智作为“南京卫戍司令”,名义上统领全军,但实际上各派系部队只听各自长官的命令。粤军将领叶肇、邓龙光私下抱怨:“唐生智非我粤人,凭什么指挥我们?”
唐生智早年虽是湘军将领,但无直接的嫡系部队。尤其是粤军、桂军、川军,都是“客军”,对唐生智毫无忠诚和认同。这也是为什么唐生智下令撤退时,命令无法有效传达至各部队,甚至自相残杀,乱成一锅粥的原因。
唐生智可能想着一旦战死,在国民党官场上没人帮他说话,家人也没得到党羽势力的扶持。张自忠有嫡系的33集团军为支撑,他却一无所有……
于是,唐生智最终决定渡江逃跑,承担弃城的背锅责任。因为他知道蒋介石信任过自己,也没必要为蒋介石战死……
后来,唐生智出于丢弃南京军民的愧疚,辞去了一切职务,回湖南老家隐居,吃斋念佛。
在1949年国共内战进入尾声,唐生智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与湖南省的国民党将领如程潜、陈明仁等将领会谈,争取了湖南和平起义,避免了一场大规模的流血冲突。
新中国成立后,唐生智又以湖南省副省长的身份,继续为新中国的建设鞠躬尽瘁,试图以实际行动弥补以前的过往争议,这也令对他的评价难以简单定论。
1971年的春天,准备去世的唐生智,在病榻上对家人的遗言,就是没看到海峡两岸的统一。这不仅是他的遗憾,也是海峡两岸民众的心愿。
晚年唐生智
回望那一段历史,南京保卫战的被动局面,不仅源于将领决策,与守城兵力损耗、各派系部队的派系分裂等多重因素相关,唐生智的选择是其中一环,并不是唯一原因。读者们,你认为南京悲剧的主因是唐生智还是蒋介石?
[1]《唐生智口述历史》,中国文史出版社;
[2]《中岛今朝吾阵中日记》,上海人民出版社;
[3]《抗战初期德国军事顾问报告》,台湾‘国史馆’藏
来源:柳州阿妹侃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