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顿顿在 8 月 23 日晚以 "成分专家" 人设开启创业首秀时,直播间峰值 2.3 万、GMV 不足 120 万的成绩单,狠狠打了 "专业选品就能赢" 的脸。对比董宇辉单飞首秀千万级流量、2000 万 + GMV 的降维打击,这场被寄予厚望的 "成分党逆袭"
当顿顿在 8 月 23 日晚以 "成分专家" 人设开启创业首秀时,直播间峰值 2.3 万、GMV 不足 120 万的成绩单,狠狠打了 "专业选品就能赢" 的脸。对比董宇辉单飞首秀千万级流量、2000 万 + GMV 的降维打击,这场被寄予厚望的 "成分党逆袭",暴露的正是直播电商最残酷的真相 —— 在这个情绪大于理性、故事优于数据的赛道,纯专业的选品和介绍能力,不过是无根之萍。
在山东直播时,卖煎饼能讲孔子周游列国,卖阿胶能说《齐民要术》,连卖风筝都能扯到墨子 "木鸢飞天" 的典故。这种 "万物皆可文化化" 的能力,让商品溢价空间飙升 —— 同样是 300 元价位的护肤品,董宇辉能赋予 "文化传承" 的附加值,而顿顿只能停留在 "烟酰胺 3% 科学配比" 的成分表层面。
一句 "丈母娘们" 让中老年女性找到了情感归属,每周一次的 "小作文" 深夜鸡汤精准击中都市焦虑,甚至连选品都暗藏心机 —— 助农产品必提农村故事,图书专场必谈成长经历。这种把直播间变成 "情感树洞" 的运营术,让消费者买的不是商品,而是对 "董老师" 的信任投射。反观顿顿,首秀中刻意淡化东方甄选时期的诗词标签,全程素颜穿 T 恤强调 "真实",却在面对 "想董老师" 的弹幕时手足无措。当专业讲解失去文化叙事的包装,当主播与观众的连接只剩下成分数据,冰冷的理性如何对抗温暖的情怀?
美妆护肤领域的消费决策中,情感认同占比超过 60%。薇娅靠 "姐妹淘" 人设年销百亿,李佳琦用 "OMG" 激活冲动消费,就连翻车的小杨哥都懂得用家庭喜剧包装商品。顿顿的 "实验室式讲解" 虽然专业,却让消费者陷入 "是否需要这个成分" 的理性思考,反而延长了决策时间。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消费者没有耐心听完冗长的成分分析,他们更需要的是瞬间被点燃的购买冲动。当竞品主播用一句 "买它,让你秒变女神" 就能收割订单时,顿顿还在纠结烟酰胺的浓度配比,无疑是在市场竞争中自缚手脚。
董宇辉单飞后能快速破圈,靠的是 "知识主播创业" 的励志故事,吸引了非美妆圈层的关注。而顿顿放弃了 "双语主播"" 诗词王子 "的差异化标签,在抖音千万美妆主播中泯然众人。当直播间流量 90% 依赖老粉时,所谓的" 专业选品 " 不过是在存量市场里内卷。在直播电商的下半场,拉新成本越来越高,没有情怀故事作为流量杠杆,很难撬动新的消费群体。顿顿本可以用诗词解读美妆文化,吸引文艺青年;本可以用双语直播开拓国际市场,吸引海归群体。但他却选择了最艰难的路 —— 在专业的窄巷里埋头苦干,错失了流量破圈的黄金时机。
看看近期翻车的骆王宇、刘畊宏,哪个不是号称 "专业选品"?但当消费者发现直播间只是冰冷的卖货机器,信任崩塌只在一瞬间。董宇辉的高明之处在于,用文化人设构建了 "非功利性" 的主播形象 —— 他卖的不是商品,而是 "和你一起成长" 的陪伴感。在直播电商中,信任是成交的基石,而情感则是构建信任的黏合剂。顿顿在首秀中过于强调专业,忽视了与观众的情感连接,导致观众对他的信任仅仅停留在 "成分知识" 层面。一旦出现更专业的竞品,或者产品本身出现问题,这种脆弱的信任瞬间就会瓦解。
在东方甄选时期,顿顿的双语讲解、诗词带货之所以受欢迎,本质是借了平台“知识带货” 的东风。当他脱离这个文化滤镜,试图在美妆红海靠纯专业突围时,却忽略了一个核心事实:在直播电商行业,个人能力固然重要,但平台赋予的人设和叙事框架,才是决定流量与销量的关键。看看董宇辉如何处理同类问题:即使卖高价护肤品,也要穿插讲《庄子》的 “虚室生白”,讲护肤如修身。这种把文化基因融入骨髓的能力,才是他碾压同行的关键。而顿顿首秀中仅有的几次诗词引用,更像是对过去人设的生硬切割,既没讨好新粉,又伤了老粉的心。
"
这场首秀失败揭示了一个行业铁律:直播带货从来不是简单的商品交易,而是一场 "情绪生意"。消费者在直播间里,买的不仅是产品,更是一种情感体验、一种文化认同。 顿顿的教训告诉我们:董宇辉的成功不是个例,而是直播电商 "文化 + 情感" 双引擎驱动的必然结果。当你放弃打感情牌和文化牌,只靠专业选品硬刚时,就等于主动走进了红海战场,用自己的短板对抗别人的长板。现在回头看,顿顿首秀最大的失败,不是数据难看,而是战略误判 —— 他低估了消费者对 "购物仪式感" 的需求,高估了纯理性讲解的市场接受度。在这个连卖菜都要讲 "田园故事" 的时代,放弃文化与情感两张王牌,注定只能成为直播电商的过客。
来源:疯说AI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