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行书致蕙果郡伯手札》赏析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4 18:15 2

摘要:2015年北京匡时秋拍夜场,一幅24×52cm的纸本行书以414万元成交价惊艳藏界——这便是王守仁《致蕙果郡伯手札》。比起其楷书的端凝,这幅行书更像卸下冠冕的智者闲谈,墨痕里藏着心学宗师不为人知的鲜活气。

2015年北京匡时秋拍夜场,一幅24×52cm的纸本行书以414万元成交价惊艳藏界——这便是王守仁《致蕙果郡伯手札》。比起其楷书的端凝,这幅行书更像卸下冠冕的智者闲谈,墨痕里藏着心学宗师不为人知的鲜活气。

此作笔势如溪泉穿石,全无刻意安排的匠气。起笔"四明之兴"四字尚带几分拘谨,到"冗病所夺"时笔锋忽得自在,"夺"字捺画如轻舟放流,顺势带出下行笔意。"岁暮汤饼之期"数字连笔不促,像与人闲话时自然的停顿;"楚之诳"三字却陡然收紧,"诳"字右点重若坠石,似是写下时仍难掩愤懑。行草相参间,可见先生握笔时心绪起伏——原是真性情的人,作书从不必藏着情绪。

释文里的家常与激愤更见血肉。"必有数日之叙"的期待、"为冗病所夺"的怅然,活脱脱是错过相聚的普通人;而谈及"楚之诳"时,"殊不忍言,可恨可恨"八字掷地有声,连重复的"可恨"都带着咬牙的质感。这位平定战乱的大儒,在尺素间既念着"岁暮汤饼"的烟火,也记挂着同僚的赤诚被欺,原来心学大家的"知行合一",先从坦然流露本心开始。

最妙是字里行间的"不修饰"。"使还草草"四字写得率意,笔画甚至有些歪斜,却比刻意工整更见力量——就像先生一生,从龙场悟道到平叛擒王,从不用虚饰包装本心。拍场上估价50万到80万,最终却以414万成交,藏家争的哪里是一纸旧墨?是这等不装不作的真风骨啊。

如今展读影印本,仍能想见先生写罢掷笔的模样。那些连笔的牵丝像未说完的话,重墨的点画是压在心底的气,比起馆阁体的精致,这般带着情绪温度的字,才是书法最本真的模样——毕竟笔墨从来不是技巧的炫耀,是心迹的自然流淌。

附:释文

四明之兴甚剧,意与蕙果必有数日之叙,乃竟为冗病所夺。承有岁暮汤饼之期,果得如是良亦至愿,尚未知其意何如耳。喻及楚之诳,魏近亦颇闻其事,然魏之朴实,人亦易见,上司当有能察之者,况楚有手笔,可覆诚伪,终必有办也。魏在薄感,乃蒙宪佥,若此彼此,均感至情,楚亦素相爱,不意其心事至此,殊不忍言,可恨可恨。使还草草,致谢不尽。

款署:九日守仁顿首,蕙果郡伯道契兄文侍,楚弟同致意。馀素。

壮士留步!编辑不易,恳请点赞、评论、转发,不胜感激!(图片来自网络,只为传播艺术)

来源:牧之堂弘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