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查资料的时候无意间翻到一张老照片,是民国二十年(1931年)的一张报纸,很直观的表现出过去的彩礼具体数额!
查资料的时候无意间翻到一张老照片,是民国二十年(1931年)的一张报纸,很直观的表现出过去的彩礼具体数额!
“女家越穷索钱越多”,这是报纸上对旧式婚姻的直观描述。看了这段资料就明白,原来很多现象不是如今独有的。
报纸的标题更是发人深省,什么“买卖式”、“媒婆颠倒是非”、“旧式婚姻”之类的,说明近百年前已经有人意识到这个问题了......
民国天津老报纸
当时,彩礼金额各不相同,报纸上介绍,普通人家需要30到60银元左右,而富裕些的家庭则要拿出200银元或更多。
这些钱只是基础!在亲友、村民和媒人的见证下,男方家庭需要将银元、布匹、绸缎、衣服、金银簪钗等物品开列清单,交给女方家。
仪式感十足,但也现实得很。再查一下其他资料,1923年的《大公报》也记载了不同案例。
有人为娶继室(二婚)支付彩礼150元,有人为儿子娶亲花费200元加上首饰衣服共计300余元,而1929年则有案例显示穷人的彩礼为60元。
杭州博物馆的彩礼银元
要理解民国时期彩礼的负担有多重,我们需要看看当时的收入水平。
1931年天津纺织工人平均工资为每月10元,做粗活的非学徒童工每月只有2元,体格健壮的做粗活工人月平均工资为3~5元左右。
换句话说,一个普通工人需要不吃不喝工作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存够娶妻的彩礼钱加上首饰钱。
技术工人情况稍好,大约需要一年的工资支付彩礼;而做粗活的工人则需要更长时间的积蓄。
这还是大城市收入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如果是乡镇农村,娶不上媳妇是常态!
民国的婚礼现场
在经济压力下,无怪乎当时有些家庭选择了“换亲”或“转亲”的方式,就是两家交换姐妹成亲,或者多家转换结亲,以此来节省彩礼开支。
这样的方式大家不陌生吧?因为我们的父母辈,也有很多这种情况。
而从历史上看,彩礼的传统可以追溯得更远,《仪礼》载:“昏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这种习俗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但有来有往,有彩礼自然就有嫁妆。唐朝的《唐律》甚至还规定过:如果男方反悔,女方不退还聘礼!女方反悔,则退还全部聘礼。
而“彩礼过高”的情况,在明清时期就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了。
1940年香港新界老照片
清代后期,一般人家索要的彩礼为普通银十六两、二十四两和三十六两不等。
清末民初,购买力比较强,一份彩礼约为24两白银,穷人家也要24个银元。
民国中期,陕西富平县的资料显示一份礼约240元。抗战期间货币贬值,彩礼又改为实物,如按女方年龄一岁一石麦(一石300斤),有的还要土布、棉花等物。
而有的男性支付高额彩礼后,将妻子视为“买来的”所有物,在旧时代往往埋下了夫妻关系不平等的隐患。
各个时期的婚书
其实要说彩礼现象最不严重的时候,那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虽然有些地方也讲究“三转一响”四大件。
自行车要飞鸽或永久的,缝纫机要蜜蜂或蝴蝶的,手表要上海牌的,收音机要红灯牌的。这些东西凑齐了,才算是体面的彩礼。
还有些地方要凑够三十六条腿,也就是一整套家具。现在看来这些东西不算什么,但在当时可是要花去一个家庭好几年的积蓄。
不过那个年代很淳朴,城里的姑娘会偷偷帮着心上人攒工业券。村里的姑娘只要看对眼,甚至一袋面粉、几包白糖也会接受,那时候是讲究共同努力的!
当然,也有很多没姑娘看得上的,那只能打光棍了。
80年代老照片
时光流转到今日,某些地区的彩礼已经是老话题了。就说在农村,县城房子首付加装修少说要六七十万吧?彩礼普遍15到30万,再加上买车、三金、酒席等等,没个百来万根本结不了婚!
不少年轻人甚至已经放弃了结婚的想法,这是自古以来最特别的时候。
彩礼本是中国婚俗中饱含温情的礼仪,古时“纳采”承载着“敬慎重正”的礼制精神。真正的回归传统,从来不是攀比与负担,而是两个家庭通过有形的礼物,表达无形的尊重与祝福。
来源:收藏大视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