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张照片,模特手指把眼角往上一挑,Swatch的广告就这么炸了。
一张照片,模特手指把眼角往上一挑,Swatch的广告就这么炸了。
48小时,市值蒸发上亿,热搜挂得比表针还准。
有人说“玻璃心碎”,但更多人翻旧账:表走不准、价格双标、道歉慢半拍。
瑞士人这次踩的雷,不只是手势,是把中国买家当提款机太久。
细看那张图,亚洲面孔、细长眼线、刻意动作,像极了一百年前明信片上的“东方小丑”。
殖民滤镜被翻出来,刺痛感瞬间拉满。
品牌方连夜发声明,中文版本只有三行,英文版却配满解释,像在说“你们想多了”。
官网删图又卡壳,留在中国大陆的服务器上挂了足足八小时,足够让愤怒截图传遍全网。
质量投诉其实早堆成山。
小红书上搜“Swatch走慢”,帖子比表盘刻度还密。
有人花两万买的机械款,一周快五分钟,专柜一句“正常误差”打发。
更离谱的是同款瑞士卖八千,国内标价一万二,价差够再买一块卡西欧。
消费者不是傻子,只是之前懒得计较,这次一并爆发。
道歉信里那句“无意冒犯”被钉在耻辱柱。
对比D&G当年拍桌子骂“吃屎”,Swatch的公关像没睡醒,既没提赔偿,也没说整改。
直播间里,主播把表带剪成三段,弹幕刷屏“剪得好”,后台退货率飙到七成。
商场专柜撤掉海报,只剩保安守着空荡荡的橱窗,像一场提前散场的电影。
老套路失灵了。
以前洋品牌出事,冷处理三个月就能复活,现在年轻人直接“拉黑”。
他们记得NBA的教训,也记得范思哲把香港印成国家后,明星连夜解约的壮观场面。
Swatch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但肯定是摔得最响的之一。
买表到底买什么?
有人说是身份,有人说是精准,现在多了一条:尊重。
当手腕上的瑞士标志变成歧视符号,再贵的钢带也勒得慌。
下次柜台灯光亮起,也许该换一句台词:这块表,不挑肤色,只挑时间。
来源:在雨声里聆听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