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海育胡杨 青春戍边关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0 17:57 1

摘要:在新疆泽普县,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怀着崇敬之情走进刘国忠纪念馆,阅读这位“最美村官”的感人事迹。“他把名字刻进年轮,像胡杨般活着守护绿洲,倒下滋养土地”。

2023年,7名退役军人进驻沙漠,现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7.38万亩沙漠正变良田,负责人艾云说:“兵团精神就是吃最苦的苦,干别人干不成的事。”

在新疆泽普县,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怀着崇敬之情走进刘国忠纪念馆,阅读这位“最美村官”的感人事迹。“他把名字刻进年轮,像胡杨般活着守护绿洲,倒下滋养土地”。

“我的父母亲也是兵团人,我从小就想要留在兵团、建设兵团。”第四十七团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馆讲解员努比廷·麦麦提尼亚孜向高校学子们讲述自己家庭薪火相传的兵团建设故事。

这个暑假,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安徽工程大学数理与金融学院“胡杨铸魂”青年实践团等团队深入新疆,学习兵团精神,感悟戍边精神传承,在大美边境好风景中讲好民族团结的青春故事。

听传承者讲“精神的接力”

从新疆回来,刚刚结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安徽工程大学“胡杨铸魂”青年实践团的成员们没有闲着,一边整理访谈录,一边准备写调研报告。团队入选2025年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卫国戍边兵团行”兵团专项活动,“通过访谈退役老兵,重现老兵们为解放和田艰苦奋斗的记忆,深刻体悟‘老兵精神’‘胡杨精神’。”团队负责人徐雯婷展示已经整理出的七位受访者的访谈记录。

“有次剥花生我偷偷藏起来一颗,晚上钻进自己的被窝,偷偷打开那颗花生,一共有三粒,我印象特别深刻,最终还是没有吃。”梁金花是一位有着30年党龄的老党员,原任新疆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四十七团技术副连长,专门负责技术工作,她讲述的“三粒花生米”的故事让团队成员难以忘怀,“父亲扛回来花生让我们姊妹剥,剥好的花生是连队做种子用的。当时物质条件十分匮乏,晚上看着剥好的花生,我非常想吃,但是父亲说这是种子,甚至告诫我们:‘吃种子有罪’。”

梁金花的父亲梁春保是1949年进疆的老革命,曾经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进军和田。“宁愿自己吃亏,不占国家便宜。”父亲的教导一直让她铭记在心。

“每次讲述老兵故事时,看到参观的人们一次次被老兵精神打动,让我更加坚定,要成为老兵精神薪火相传的守护者,向更多人讲述老兵们的故事!”团队成员与边疆建设的亲历者与传承者对话,努比廷·麦麦提尼亚孜满怀深情地说。团队成员王颖轩表示:“老一辈兵团人像大漠胡杨一样把根深深地扎在这里,我们要继承他们的优良传统,以沙海老兵为榜样,为新疆建设、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昆都斯老人操着一口浓重的甘肃腔普通话,向我们讲述刘国忠的事迹。他说他的汉语是跟着刘国忠学的”。合肥工业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绿洲小镇新疆泽普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刘国忠纪念馆,师生们沿着展陈路线,回顾这位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最美村官”的边疆基层干部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实践团带队队长娜孜叶尔克·阿西木说,希望成员们将这份感动和感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将刘国忠未竟的事业,在促进民族团结、共筑精神家园的维度上接续传承下去。

阅读绿洲“新答卷”

7月的泽普,梧桐叶隙漏下碎金般的光斑,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队员的重要回信精神,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戍边支教担使命,民族团结向复兴”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学生们来了一场跨越四千公里的青春奔赴。

“我在泽普县阿依库勒乡政府负责就业工作。”西部计划志愿者莫金刚来自广东省,到今年8月1日就已在新疆服务满一年。他告诉实践团成员,“这里的居民大多数是以第一产业为主,自己通过联系岗位,积极动员宣传,让他们流动到第二、第三产业去,以此来增加他们的收入”。

团队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深入调研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日常工作。线上与合肥工业大学2023届、2024届七位西部计划志愿者代表通过“腾讯会议”进行一对一访谈,同时线下对泽普县的五位西部计划志愿者代表开展为期三天的深度访谈。“通过对五位在喀什地区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访谈让我们了解到,他们曾以为这里是‘漫天黄沙、不见绿意’,可来到这里却发现法桐大街的浓荫、金湖杨的苍劲、依玛乡葡萄架的繁密,勾勒出一个‘绿化覆盖率 90%’的鲜活绿洲,偏见之外,总有被忽略的生机。”团队成员纪昕言说。

在新疆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二二四团,安徽工程大学“胡杨铸魂”青年实践团前往7.38万亩新垦区、生态防护林、经济作物区等,驻守的退役军人在沙漠中开垦种植土豆、燕麦、向日葵等作物,直观感受“从沙漠到绿洲”的奋斗轨迹,见证科技创新让沙漠长出“金疙瘩”。

“为什么现在可以做到当年种植当年见效”“我们通过使用羊粪和沙土交融交合,快速有效地改变土壤团粒结构,这就是秘诀”......7.38万亩新垦区负责人艾云向实践团成员介绍沙漠变良田的经验。如今,这片新良田上生长着3000亩葵花,1000亩辣子、1000亩玉米、1500亩甜高粱、6400亩花生、1000亩打瓜、1000亩甘草等,种植、收获实现全机械化。

实践团队前往新疆茉语凡食品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开展产业经济调研,公司负责人武彩萍详细介绍了公司的农特产品、原创包装设计和国内外销售情况。在八连巾帼电商直播驿站,团队成员了解了团场“新农人”借助直播带货、电商培训等拓宽红枣销售渠道、增收致富的事迹。团队成员依托当地助农账号开展直播助农活动,重点推介新疆特色玉枣,单场直播获赞超过1.3万次。“每个环节都是挑战。直播看到网友下单,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成就感十足。”团队成员邓玉良说。

“石榴花开”说真情

以“二十四节气”为媒,结合新疆农事智慧与生态观,激发孩子们对自然节律的感知;以历史、地理、理想为脉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沉浸式课堂筑牢国家认同与民族自豪感......合肥工业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以“戍边支教担使命,民族团结向复兴”为主题,在泽普县三个社区、面向280名学生开展了六期“石榴花开”特色课程。

“当我走上讲台,几十双炽热的眼睛看着我时,一切的担忧都烟消云散。我向他们讲述朗诵的独特魅力,用声音给内心的情感打开一扇窗。”段鹏给孩子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趣味朗诵课,当一起朗诵《静夜思》时,他说,情绪的起伏,声音的悠扬,足够震撼,难以忘怀。

团队指导老师米尔扎提江·艾尼瓦尔表示,这次实践让青年学子明白,青春的意义不仅在于教室中的钻研,更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力量;民族团结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日常的尊重与共情,更指引青年要以榜样为镜,把个人理想植根在祖国大地上。

在访谈中,2013年西部计划志愿者张琦给安徽工程大学“胡杨铸魂”青年实践团讲述了自己与沙海老兵以及老兵遗孀之间的点滴相处故事。从志愿服务到扎根边疆,她已经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四十七团老兵镇的医院工作了12年。“在采访西部计划志愿者时,我们见到了很多来自内地的有志青年选择扎根在这片热土上,完成前辈未竟的事业。那一刻,我忽然懂得,沙海老兵精神从未褪色——从垦荒建城到生态治理,从屯垦戍边到乡村振兴,一代又一代奉献者前赴后继”。王颖轩说,这次实践让她明白,个人的选择与家国命运相连,青春的价值在扎根奉献中闪耀;而我们,正站在新的起点上,续写着属于新时代的边疆故事。

安徽工程大学“胡杨铸魂”青年实践团推普活动

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石榴花开”特色课程

安徽工程大学“胡杨铸魂”青年实践团助农直播

实践感悟

在昆玉市四十七团,听退役老兵讲述沙海老兵的故事以及解放和田战役,沙海老兵的故事不再遥远。老兵精神是兵团人扎根、建设边疆的动力,让我明白坚守与奉献的意义。

在墨玉县体验非遗文化桑皮纸、参与当地独有乐器演奏,理解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让我明白,青春要将知识播撒在祖国需要的地方。

十天南疆之行短暂却厚重,看到边疆发展,体验到老兵精神、兵团精神的深刻内涵,这片土地已在我心中种下“担当”的种子。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传递感悟,努力学习,让青春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绽放光彩。

□安徽工程大学“胡杨铸魂”青年实践团 邓玉良

清晨走进泽普镇人民政府,与西部计划志愿者学姐的对话,像一阵带着戈壁气息的风,吹散了我们对“奉献”二字的模糊想象。午后的梧桐公园社区“石榴花开”课堂,让我们忽然懂得,教育从不是居高临下的传授,而是在贴近生活的土壤里,悄悄种下认知的种子。

这一天,前半段是对“坚守”的深刻体悟,后半段是对“传承”的生动实践。从政府办公室里的真诚分享,到社区课堂上的欢声笑语,我们渐渐明白,“三下乡”的意义,从来不只是“我们为这里做了什么”,更是“这里教会了我们什么”——教会我们读懂奉献里的平凡与伟大,看见知识里的温度与力量。

□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戍边支教担使命,民族团结向复兴”暑期社会实践团 赛伊拜·艾买提

□本报记者沈思佳采写

来源:安青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