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花小钱戴出大牌首饰的即视感,视觉效果堪比黄金。”随着黄金价格持续上涨,2025年以来市面上涌现出一批所谓的“沙金首饰”。它们外观酷似黄金,售价却远低于黄金,因而迅速成为热销品,被不少消费者视为高金价时代的平替选择。
看似金光闪闪的“越南沙金”首饰,成本仅几元钱,却被包装成“黄金平替”以上百元的价格卖给消费者,甚至可能导致皮肤过敏和健康风险。
“花小钱戴出大牌首饰的即视感,视觉效果堪比黄金。”随着黄金价格持续上涨,2025年以来市面上涌现出一批所谓的“沙金首饰”。它们外观酷似黄金,售价却远低于黄金,因而迅速成为热销品,被不少消费者视为高金价时代的平替选择。
这些首饰通常被商家宣传为“越南沙金”、“缅甸沙金”或“泰国沙金”,声称它们内外颜色相同、永不掉色,甚至不怕火烧。但央视调查揭开了这些华丽外表下的真相。
浙江义乌小商品城的商户透露,这些首饰主要采用黄铜作为原材料,在表面上电镀了0.05微米的黄金,以此来模拟出黄金的质感。
由于电镀层极薄,长期佩戴过程中会逐渐磨损,最终露出本来面目。出厂价仅10元左右的黄铜镀金首饰,在直播间里被主播包装成所谓“越南提纯沙金”后,一件就能卖到上百元。
记者调查发现,多数所谓的“沙金”饰品完全不含黄金成分。商家宣传的“越南沙金”“缅甸沙金”“泰国沙金”更多是一种营销噱头。
这些标榜着“天然沙金”的饰品,其实只是生产成本极其低廉的铜镍合金。真正的沙金是产于河流底层或低洼地带、与石沙混杂在一起,经过淘洗出来的黄金。
而市面上销售的绝大多数“沙金饰品”与真正的沙金并无关系。
专家指出,由于镀层过薄,消费者佩戴使用过程中很可能磨损掉镀金层,释放其中的镍。
目前,国家标准规定人体长期接触的首饰,镍释放量限值为每星期每平方厘米0.5微克。然而,检测中心遇到的部分铜镍合金饰品,镍的释放量可以达到国家标准的上千倍。
金属制品过敏引发的皮肤病症在临床上比较常见,而镍是最常见的致敏金属。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石磊解释:“金属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比如你戴的项链,对你造成过敏,导致颈部的皮肤出现红斑、瘙痒”。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已有消费者就“佩戴沙金饰品导致过敏”向相关电商平台维权。
消费者陈女士在佩戴所谓“沙金”手链后,发现其竟能被磁铁吸起。她借用光谱仪对饰品进行材料检测,结果发现该手链材质是铜镍合金,甚至含有铅、镍等潜在有害成分。
针对沙金饰品行业部分商家虚假宣传的情况,法律界人士表示,根据我国刑法,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达到一定数额,则有可能面临罚金、拘役或有期徒刑等处罚。
北京中闻(上海)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张玉锋指出:“知假售假,包括虚假宣传,如果涉及金额比较大,不仅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侵害,要退一罚三,处罚可能超过5万元,还涉及销售伪劣产品罪这样的刑事处罚。”
专家建议,消费者在追求性价比的同时,有权获得透明的产品信息。因此无论是平台、商家,还是监管部门,都该在伪黄金产业链上画出质量红线,推动行业发展更加规范。
6月25日,消费者陈女士在佩戴所谓“沙金”手链后,发现其竟能被磁铁吸起。她借用光谱仪对饰品进行了材料检测,结果发现该手链材质是铜镍合金,甚至含有铅、镍等潜在有害成分。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已有多名消费者就“佩戴沙金饰品导致过敏”向电商平台维权。法律界人士表示,根据我国刑法,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达到一定数额,可能面临罚金、拘役或有期徒刑等处罚。
来源:光年以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