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玩发烧音响时,老烧嘴里的“解析力”“动态范围”“胆机暖声”总让人一头雾水,其实这些术语没那么玄乎,都是描述“声音好不好听、器材怎么用”的大白话。下面用最通俗的语言,把30个必懂术语拆明白,帮你快速跟上老烧的聊天节奏,少走弯路。
玩发烧音响必懂的30个术语!大白话解释,新手也能一看就会。
玩发烧音响时,老烧嘴里的“解析力”“动态范围”“胆机暖声”总让人一头雾水,其实这些术语没那么玄乎,都是描述“声音好不好听、器材怎么用”的大白话。下面用最通俗的语言,把30个必懂术语拆明白,帮你快速跟上老烧的聊天节奏,少走弯路。
1. HIFI(高保真)
不是“贵音响”的代名词,核心是“尽可能还原录音现场的声音”。比如听演唱会现场版,普通音响只能听到“歌手唱歌+观众鼓掌”,HIFI能让你听出“左边观众拍得更响,右边掌声更散”,像真坐在演唱会第三排,而不是对着喇叭。
2. 书架箱
体积小、带两个喇叭(高音+低音)的音箱,像“书架上能放的小音响”。适合15㎡以下小房间(比如书房),不占地方,听人声(蔡琴、李宗盛)、小编制古典(舒伯特小夜曲)特别舒服,缺点是低频爆发力不如落地箱。
3. 落地箱
体积大、带三个以上喇叭(高音+中音+低音)的立式音箱,像“立在地上的大音响”。适合20㎡以上客厅,低频劲、声场宽,听摇滚(《加州旅馆》)、大编制古典(贝多芬交响曲)很过瘾,缺点是占地方,小房间放着会闷声。
4. 同轴单元
音箱里的“高音单元”和“低音单元”叠在一起,像“一个喇叭同时唱高低音”。好处是声音集中,不会觉得“高音在左边,低音在右边”,听人声时像“歌手凑在耳边唱”,适合小空间(比如桌面)。
5. 分频器
音箱里的“交通指挥员”,负责把音乐信号分开:高音信号给高音单元,低音信号给低音单元,不让它们抢活干。没有它,高音单元硬扛低音会烧,低音单元硬扛高音会闷,比如听《渡口》,鼓点(低音)和吉他(高音)会混在一起,乱糟糟的。
6. 胆机(电子管功放)
用“电子管”放大信号的功放,声音像“裹了层薄绒布”,暖乎乎的。听人声、老歌特别贴耳,比如蔡琴的《恰似你的温柔》,胆机推出来能听清歌手的气音,不刺耳;缺点是推力小,推不动大落地箱,听摇滚有点软。
7. 晶体管机(石机)
用“晶体管”放大信号的功放,声音像“冰镇矿泉水”,干净、通透。解析力高,推大落地箱很给力,听摇滚、大编制古典时,低频爆发力强,比如《命运交响曲》的铜管乐器,能放出“激昂的气势”;缺点是声音偏冷,听人声容易干。
8. 合并式功放
“功放+前级”二合一的机器,像“多功能电饭煲”,能直接连音箱和音源(比如CD机),操作简单,适合新手。比如马兰士PM6007,插上CD机和书架箱就能用,不用额外接线,性价比高。
9. 前后级功放
“前级(调音量、选音源)”和“后级(放大信号推音箱)”分开的机器,像“分开的炒锅和灶台”,推力大、调音灵活,适合高端系统(比如万元以上落地箱)。缺点是贵、占地方,新手没必要一开始就上。
10. CD机
播放CD唱片的音源,像“专门读CD的播放器”。比手机、数播的声音更干净,因为CD是“无损物理唱片”,没有数字信号的压缩,听古典乐、人声时,细节更足,比如听莫扎特钢琴奏鸣曲,能听清琴键的击弦声。
11. 数播(数字播放器)
专门播放“无损音乐文件”(比如FLAC、DSD格式)的机器,像“高级音乐U盘播放器”。能插U盘、连WiFi,存几千首歌,比CD机方便,声音比手机蓝牙干净,入门款几百块就能搞定,适合喜欢听数字音乐的人。
12. 黑胶唱机
播放黑胶唱片的机器,像“带唱针的老唱机”。声音有“模拟味”,暖且有质感,比如听邓丽君的黑胶,能听到唱片转动的轻微“沙沙声”,像回到几十年前的录音现场;缺点是麻烦,要换唱片、清洁唱针。
13. 唱头
黑胶唱机上“接触唱片沟槽”的小部件,像“黑胶的‘耳朵’”,负责把沟槽里的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唱头好坏直接影响音质,入门款几百块(比如铁三角AT95E),听人声够了;高端款几千块,能听清更多细节。
14. DAC(解码器)
把“数字信号”(比如手机、数播里的音乐文件)转换成“模拟信号”(音箱能发声的信号)的机器,像“翻译官”。没有DAC,音箱没法播放手机里的歌,入门款DAC几百块,能让手机连音响的声音更干净,不糊。
15. 无氧铜线
常见的入门线材,用“纯度高的铜”做的,声音偏暖,像“给声音加了点蜂蜜”。适合暖声系统、听人声,比如配胆机+书架箱,能让蔡琴的人声更厚、更贴耳;缺点是低频凝聚力一般,听摇滚差点劲。
16. 单晶铜线
比无氧铜“纯度更高”的铜线,声音更通透,像“冰镇矿泉水”。解析力比无氧铜强,适合冷声系统、听摇滚/古典,比如听《加州旅馆》,能听清吉他弦的摩擦声,低频也更扎实;缺点是比无氧铜贵一点。
17. 银线
用“银”做的线材,导电率高,声音像“玻璃窗户”,通透、细节多。高频泛音足,适合听古典乐(比如小提琴),能听清琴弓擦弦的细微声;缺点是偏冷、低频薄,搭配暖声系统(比如胆机)刚好中和。
18. 屏蔽层
线材外面的“防护衣”(比如铝箔、编织网),负责挡住外界干扰(比如路由器、电源线的信号)。没有屏蔽层,播放时会有“沙沙底噪”,比如听安静的钢琴曲,背景会有杂音;多层屏蔽的线材,背景更干净。
19. 声场
听音乐时,感觉声音“铺开来的空间范围”,像“眼前有个看不见的舞台”。好的声场能让你觉得“小提琴在左边,大提琴在右边,鼓在后面”,不是声音挤在一堆;比如听《加州旅馆》现场版,能听出观众掌声从左右两边聚过来。
20. 定位
声场里“每个乐器、人声的具体位置”,像“在地图上标坐标”。比如听贝多芬《春天奏鸣曲》,定位准的系统能让你清楚知道“小提琴在左前,钢琴在右后”,甚至能感觉到“小提琴手换把位时的移动方向”。
21. 解析力
音响“扒细节”的能力,像“戴老花镜看字,能看清笔画”。解析力高的系统,能听到普通音响忽略的细节:比如听《七里香》,能听到前奏里的轻微雨声;听人声,能听清歌手的气音、咬字细节。
22. 动态范围
音响能处理“声音大小起伏”的范围,像“杯子能装的水有多满”。动态范围大的系统,能接住音乐里的“突然大声”和“突然小声”:比如听《悲怆交响曲》,激昂时不刺耳,轻柔时能听清,情绪不会断;动态小的系统,大声会破音,小声听不见。
23. 失真度
音响播放的声音“和原音的差别”,像“照镜子,镜子越平,失真越小”。失真度低的系统,声音自然,听久了不累;失真高的系统,比如网红玩具音响,会加“额外的刺耳高频”,听半小时耳朵就疼。
24. 信噪比
“有用声音”和“杂音”的比例,像“在安静的房间说话,比在菜市场说话更清楚”。信噪比高的系统,背景干净,比如听黑胶时,没有多余的“沙沙底噪”,能听清音乐的细微变化;信噪比低的系统,杂音盖过音乐,听着烦。
25. 暖声
声音风格偏柔和、厚实,像“冬天喝热奶茶”。暖声系统(比如胆机+无氧铜线)适合听人声、老歌,比如蔡琴、李宗盛,能让声音有“温度”,不冰冷;缺点是解析力稍弱,听摇滚不够劲。
26. 冷声
声音风格偏干净、通透,像“夏天喝冰可乐”。冷声系统(比如晶体管机+单晶铜线)适合听摇滚、古典乐,解析力高,能听清乐器的细节;缺点是声音偏硬,听人声容易干,需要搭配暖声线材中和。
27. 低频下潜
低频“能沉多深”,像“石头扔水里,水花能溅多远”。下潜深的系统,听《渡口》的鼓点,能感觉到“低频从地面传上来,有弹性,还能听到余震”;下潜浅的系统,鼓点像“敲在木板上”,没劲儿。
28. 中频厚度
中频(人声、小提琴等主要乐器的频段)的“饱满程度”,像“面包的松软度”。中频厚的系统,听人声特别贴耳,比如听蔡琴,像“她凑在耳边唱歌”;中频薄的系统,人声像“隔了层玻璃”,没质感。
29. 高频泛音
高频(小提琴泛音、女声高音等)的“延伸感”,像“烟花炸开后的余韵”。泛音足的系统,听小提琴时,能听到“琴弓擦弦后,声音慢慢散开的细微尾音”,不刺耳;泛音少的系统,高频像“被剪断了”,没灵气。
30. 皇帝位
客厅里听音响“最舒服的位置”,一般在沙发正中间,耳朵和音箱高音单元齐平。坐在皇帝位,能听到“声场最宽、定位最准”的声音,比如听《加州旅馆》,能清楚分辨乐器的左右位置,不像坐在旁边时“声音偏一边”。
总结:术语是“工具”,不是“门槛”
这些术语不是为了“装专业”,而是帮你快速描述“自己的听感”——比如跟老烧说“我家系统中频薄,想换根无氧铜线补一补”,对方立马能懂你的需求;或者去试听时,能说清“我想要暖声、中频厚的音箱”,不用瞎试。
不用死记硬背,玩的时候遇到了再回头看,比如第一次听出“乐器的位置”,就懂了“定位”;第一次觉得“人声贴耳”,就懂了“中频厚度”。慢慢你会发现,这些术语都是“听感的大白话”,帮你更懂自己喜欢的声音。
来源:HIFI音乐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