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蒙古首都乌兰巴托,当钢铁驼队的汽笛声划破草原的晨雾,中欧班列风驰电掣着将天津港的繁忙与草原城市的建设热潮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条横跨亚欧大陆的“绿色通道”,不仅为乌兰巴托输送着高楼拔地而起所需的建材与设备,更将“中国建造”的智慧与速度带到了蒙古的心脏。
津云新闻讯:在蒙古首都乌兰巴托,当钢铁驼队的汽笛声划破草原的晨雾,中欧班列风驰电掣着将天津港的繁忙与草原城市的建设热潮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条横跨亚欧大陆的“绿色通道”,不仅为乌兰巴托输送着高楼拔地而起所需的建材与设备,更将“中国建造”的智慧与速度带到了蒙古的心脏。
8月21日,“沿着班列看上合”大型融媒体报道组记者抵达蒙古乌兰巴托,实地探访了一座由天津企业承建的超高层地标建筑——马克塔。这一备受瞩目的城市综合体项目,由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承建,总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主塔高度约200米,集主塔、博物馆和体育中心于一体,建成后将成为乌兰巴托的新地标,草原上的第一高楼。
项目总工程师张洋介绍,马克塔的设计融合了现代科技与蒙古传统文化,外观如载歌载舞的蒙古女子翩翩起舞,裙房与塔楼呈流线型,宛如飞舞的裙摆;其外立面采用玫瑰金色调,又如明亮燃烧的火炬,点亮乌兰巴托的夜。
马克塔的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极端的气候条件——当地夏季短暂,冬季漫长,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0摄氏度,全年温差接近70℃。为确保工程质量与进度,中建六局专门派出博士团队,先后攻克了严寒条件下富水角砾层桩基施工,冬季高强混凝土配置、泵送与养护,以及钢结构超低温焊接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
“2024年1月,我们冒着零下29℃的极寒,成功完成了首根灌注桩的工程,刷新了蒙古地区低温施工的新纪录,为马克塔项目的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展示出了‘中国建设’的实力!”张洋自信且骄傲地表示。
技术的支撑离不开人才的融合。在项目现场,记者还遇到了蒙古青年工程师诺民。他曾在中国留学,如今回到家乡参与马克塔建设。他感慨道:“小时候,中国建材运到乌兰巴托要耗时很久。如今‘草原之路’班列开通,建材10天内就能抵达,工期大大提前。”他表示,希望能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建设家乡,成为中蒙友好的使者。
中建六局在蒙古的布局不止于马克塔。该公司还承建了宗巴音-杭吉铁路的宗巴音铁路桥,助力当地矿产资源高效外运。中建六局国际公司负责人时亚洲表示,中建六局立足蒙古“矿产资源富集、基建需求迫切”的特点,以“资源贸易合作为翼、民生工程建设为桥”的整体思路,深度参与蒙古国建设。在即将举办的上合组织天津峰会背景下,公司将依托上合组织“多边合作平台”,继续推行资源换基建”合作模式,实现“以资源贸易反哺工程建设”的良性循环,推动多边合作与可持续发展。
中蒙贸易往来不仅为两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更是惠及民生、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桥梁。蒙古国商贸厅副主任Magnaibaatar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欧班列的开通让蒙古的优质矿产、农牧产品更便捷地走进中国家庭,也让中国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进入蒙古市场,极大地丰富了两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这种互利共赢的经贸合作,深化了相互依赖与信任,拉近了民众之间的距离,为中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是真正造福两国人民的民心工程。
来源:天津经开区一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