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日学习一个陌生的中药,是一种树木的树皮,有着很强的清热燥湿的效果,首先用一首诗带入学习:青枝凝露蕴清芳, 味苦性寒疗目伤;更解疮疡湿热扰, 药中君子护安康。
今日学习一个陌生的中药,是一种树木的树皮,有着很强的清热燥湿的效果,首先用一首诗带入学习:青枝凝露蕴清芳, 味苦性寒疗目伤;更解疮疡湿热扰, 药中君子护安康。
在中药里,秦皮是一味以树皮入药的特殊药材,名称带着地域印记 —— 古代主产秦地(今陕西、甘肃一带),且树皮灰褐色、质地坚韧如皮革,故而得名。它适应温带至亚热带气候,多生长在山坡、沟谷或疏林,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及长江流域均有分布,其中陕西、山西产的秦皮品质上乘,是中医清热燥湿的常用药。
秦皮并非单一植物树皮,而是木犀科梣属多种植物(如苦枥白蜡树、白蜡树、尖叶白蜡树)的干燥枝皮或干皮。这些植物多为 10-20 米高的落叶乔木,树干挺拔,树皮粗糙且成年后纵裂;叶片为奇数羽状复叶,对生,小叶 3-7 片呈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边缘有锯齿,叶面翠绿,秋季变黄飘落;春季开白色小花,呈圆锥花序,香气清淡,花谢后结扁平狭长的翅果,随风传播。药用秦皮多在春、秋二季采收:春季树皮易剥离,秋季养分足、药效佳。采收后除杂晒干,或刮去粗皮再晒干,干燥后呈卷状或槽状,外表面灰褐色带灰白色地衣斑,内表面黄白或棕色、平滑有光泽,质地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且黄白色。
中医认为,秦皮性寒,味苦、涩,归肝、胆、大肠经,有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明目退翳的功效 —— 性寒清热、味苦燥湿、味涩收涩,应对湿热、痢疾及眼部病症优势明显。临床应用中,治疗湿热痢疾(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脓血)时,常与白头翁、黄连、黄柏配伍成白头翁汤,强效清热燥湿、凉血止痢;痢疾日久转虚寒者,可在温补药基础上少量用秦皮辅助止泻。针对湿热下注的带下黄稠、阴部瘙痒,秦皮可与黄柏、苦参、蛇床子配伍,内服或外用熏洗以清热燥湿止痒。在眼部病症治疗上,它是 “明目良药”,对肝火上炎或风热上攻所致的目赤肿痛、畏光流泪、目生翳膜,常与菊花、蝉蜕、决明子配伍,或单独煎水熏洗,能清热明目、退翳消肿。
现代研究发现,秦皮含秦皮甲素、秦皮乙素、秦皮苷、香豆素类等活性成分。其中秦皮甲素、乙素是主要药效成分,有显著抗炎作用,还能抑制痢疾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为治疗痢疾和感染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此外,秦皮成分还有镇痛、镇静、降血压、护肝作用。现代临床常用其治疗细菌性痢疾、肠炎、结膜炎、角膜炎、盆腔炎。
使用秦皮需注意禁忌:脾胃虚寒者禁用,苦寒会伤脾胃阳气,加重腹痛、腹泻、畏寒;阴虚津亏者慎用,苦寒易伤阴液,加剧口干、皮肤干燥;其收涩性强,痢疾初起(里急后重明显)或湿热壅盛(小便不利)时,不宜过早使用,避免 “闭门留寇”、病邪滞留。务必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辨证用药,不可自行服用。
秦皮这味 “树皮良药”,虽看似普通,却凭独特功效在中医临床默默发挥作用。从古代经典配伍到现代药理研究,其价值不断被挖掘,既体现中药 “取之于自然” 的智慧,也为健康提供助力。了解它,能让人更感受中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添健康认知。
下节学习——苦参
来源:中大景福精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