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奇怪,当今明明有无数诗人在灯下伏案,每天有无数诗歌作品诞生,却总有人发出“当代无好诗”的感慨。
很奇怪,当今明明有无数诗人在灯下伏案,每天有无数诗歌作品诞生,却总有人发出“当代无好诗”的感慨。
为什么呢?果真是当今诗人的天赋不足?还是另有更深层的原因?
其实原因很简单:“好诗”失去了被听见的土壤。
事实上当今不乏可媲美唐诗的好诗产生,例如下面这首原创七绝《曾经》:
飞鸟掠空痕自消,
少年壮志四飘遥。
唯余崖上枯藤木,
曾记春风绿此梢。
一句“曾记春风绿此梢”,令多少人潸然泪下?
但是我对这首诗的流传很悲观,不是此诗不好,是因为诗歌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主要因为下面3条原因。
当代文化多元化,娱乐方式多种多样,诗歌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甚至可以忽略的边角料。
而古代则完全不同,古代娱乐方式很少,诗歌在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在古代诗歌绝非单纯的文学,它是科举晋身的阶梯、是社交应酬的礼仪、是历史事件的记录、是哲思感悟的载体。这为诗歌创作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和广泛的受众基础,使其能够广为传播。
反观当下,诗歌已从社会实用领域全面退守至纯文学领域。当写诗不再是求取功名、维系社交、记录历史的必要手段,其创作的驱动力自然大幅衰减,公众关注度也随之急剧下降。
文化的多元化客观上使得“公认”的好诗更难出现,即使出现优秀的诗歌作品,也因缺乏权威评价标尺,难以突破圈层壁垒进入公共视野并获得普遍认可。
原创诗《崖上树》
石间崖上嫩黄苗,
展臂抽身渐壮高。
独立浮云傲风雪,
一生寂寞未折腰。
文化的多元化,诗歌社会功能的改变,必然导致诗歌的传播进入真空期。
古典诗歌曾拥有最契合其特质的传播方式:口耳相传的吟诵、文人雅集的唱和、手抄本的流传,以及最终通过经典选本,例如《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等。
这些方式配合诗歌的韵律、凝练与意境,使其在传播中不断强化美感。
然而,当今诗歌失去了传播的途径,人们去看电影、去看短视频、去看瞎编的家长里短,去关心戏子家事,但没有人去传播诗词,不信你去编一本当今诗歌选集,看看能卖出去几本?
唐朝的李白,一首“举杯邀明月”,曾在文人墨客的反复吟咏中被不断强化,李白大名声震大唐,他曾被不少人仰慕和追随。
而当代谁会仰慕和追随诗人?一首精心雕琢的诗,在信息爆炸的社交平台却可能瞬间沉没,甚至无法获得一次完整的阅读,悲哉!
当今的原创诗《读史》
风云变幻哪曾休,兴废千年一笔收。
汉冢衣冠空霸业,宋廷歌舞醉蜉蝣。
琼楼拔地残躯血,烽火连城枯骨丘。
试问高高庙堂上,几滴清泪为民流?
古代的优秀诗人,往往是高位者,例如贺知章、白居易、韩愈、苏轼等,可能是宰相,例如李乔、张九龄、元稹、王安石等,甚至是帝王,如李煜、李世民、李隆基、宋徽宗等。
他们的诗词天然易于引发核心读者群士大夫阶层的强烈共鸣,有一群粉丝支持,他们的诗自然能够流传。
而当今的诗人呢?纯属于毫无社会地位的边缘人,他们没有话语权,其诗谁会去关注?谁会去支持?
即使当今诗人写出好诗,也会被嘲讽为“酸腐文人的无病呻吟”。岂不悲哉!
原创诗《雪花》
寒风多少苍生泪,
凝作飞花片片愁。
莫道无情天不老,
千山一夜俱白头。
以上我回答了为什么当代没有好诗,其实真正的问题不是“为何没有好诗”,而是“我们是否还能创造出让好诗被看见、被传颂、被时代铭记、让诗能够生存的土壤”?
好诗从未缺少,它只是等待一片新的土壤,能够让她生存和传播的土壤。
朋友们,你认为当今为什么没有好诗?欢迎分享高见。
来源:驶向一江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