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河南大学民生学院转设时,校名突然从6个字扩成10个字——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省名“河南”和市名“开封”硬塞进校名,成全国少见的“省+市”双前缀高校。这波操作让不少考生填报志愿时犯懵:名字越长,真能代表学校越“硬核”?
2020年,河南大学民生学院转设时,校名突然从6个字扩成10个字——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省名“河南”和市名“开封”硬塞进校名,成全国少见的“省+市”双前缀高校。这波操作让不少考生填报志愿时犯懵:名字越长,真能代表学校越“硬核”?
“我觉得这名字挺实在的!”有网友在教育论坛留言,“‘河南’说明背靠省级资源,‘开封’点明具体位置,‘科技传媒’直接亮学科王牌,比那些叫‘某某理工学院’却啥专业都有的学校清楚多了。”也有家长吐槽:“去年帮孩子填志愿,光记这校名就花了3分钟,同学问起来还得解释半天‘不是河南科技学院,也不是开封传媒学院’。”还有考生直言:“名字长点怕啥?去年我超二本线30分报的这儿,现在读信息工程,老师都是河大的,就业实习机会也多,比纠结名字有用。”
我发现,大家吐槽校名长时,可能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民办高校的校名,从来都不只是“起个名字”那么简单。尤其是独立学院转设时,校名几乎是学校的“第一张名片”——既要让教育部门认可,又得让考生家长记住,还得在同类院校里杀出重围。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这波“省+市”叠加,说不定藏着民办高校的“生存智慧”。
为啥这么说?我去查了教育部2020年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里面明确提到独立学院转设后,校名要“体现举办者、所在地、学科专业特色”。这所学校的举办者是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背后是省级媒体资源;所在地在开封,是历史文化名城;主打学科是科技和传媒,正好对应报业集团的产业优势。这么一看,“河南(举办者关联)+开封(所在地)+科技传媒(学科)”的组合,其实是严格按规定来的,反而比那些随便起个“某某创新学院”的更合规。
再看其他转设院校的命名,其实也有类似逻辑。比如江苏的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转设后叫泰州学院(公办),去掉了母体高校名;而浙江的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转设后叫浙大城市学院,保留了“浙大”前缀(虽然是公办,但也体现地域和母体关联)。相比之下,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没有母体高校“河南大学”的加持,只能靠“河南”和“开封”这两个地域标签来增强辨识度——毕竟,在考生眼里,“河南”比“某某市”听起来资源更足,“开封”又能明确地理位置,避免家长误以为学校在郑州。这种“双保险”,对民办高校来说可能是无奈,但也是务实。
有人说“名字太长记不住,影响宣传”,但我觉得,记不住和“记不清”是两码事。去年我帮亲戚家孩子查学校时,发现很多民办院校名字短却模糊,比如“黄河科技学院”“商丘工学院”,光看名字根本不知道特色是啥。而“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虽然长,但“科技”“传媒”两个词直接把优势学科亮了出来——想读计算机、新闻传播的考生,一看就知道这所学校的侧重点,反而减少了信息差。软科排名显示它是“全国第八、河南第一”的民办高校,录取分数又不算高,对分数中等、想读特色专业的考生来说,这种“长但清晰”的名字,比“短却模糊”的更有用。
当然,我不是说校名越长越好。去年看到有网友晒出某民办院校的校名:“XX省XX市XX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长达13个字,连老师点名都得念半天。但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的10个字,其实是在“合规”“清晰”“特色”之间找平衡。民办高校没有公办院校的财政支持,只能靠细节突围——校名里多塞两个地名,看似“啰嗦”,实则是把自己的资源家底摊开给考生看:我有省级媒体背景,在开封办学,主打科技传媒专业,你要不要来?这种坦诚,比那些靠“高大上”名字唬人的学校强多了。
选大学时,你会先被校名劝退,还是先查它的真实实力?评论区聊聊~
来源:任昆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