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关注、转发分享,接收新鲜有趣故事!谢谢支持!摘要:饭桌上总有人一边夹着牛肉一边感叹:新闻说红肉是致癌物,是不是以后牛羊肉、猪肉都得少吃点了?不少人看到“红肉被列为致癌物”更不敢下筷,尤其是家有老人或小孩的家庭,顾虑更是加倍。其实,这个话题里,存在不少让人误解的“真相与谣言”。牛肉、猪肉、羊肉,在中国人的餐桌上
饭桌上总有人一边夹着牛肉一边感叹:新闻说红肉是致癌物,是不是以后牛羊肉、猪肉都得少吃点了?不少人看到“红肉被列为致癌物”更不敢下筷,尤其是家有老人或小孩的家庭,顾虑更是加倍。其实,这个话题里,存在不少让人误解的“真相与谣言”。牛肉、猪肉、羊肉,在中国人的餐桌上几乎家家必有,如果“吃红肉=得癌症”,那是不是大家都得赶紧戒肉?
红肉到底怎么被“判了刑”?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在2015年发布权威报告,把加工肉类(如火腿肠、腊肉、培根)列为1类致癌物——证据确凿会致癌;红肉(包含牛肉、猪肉、羊肉)则被列为2A类致癌物,也就是“很可能致癌”,但还没完全铁证如山。可这里的“致癌物分级”,本质上代表“证据强度”,不是“危险程度”。一类是证据非常强,二A类是证据很强但还不是板上钉钉,比如咖啡、槟榔也有被归为可能致癌。所以,别一看到“致癌物”就马上相信“必然得癌”,风险其实没那么直接。
那么,为什么红肉会被怀疑和癌症相关?一方面,红肉里含有较高的血红素铁,加工过程中还可能生成亚硝胺、多环芳烃等物质。这些在动物实验中发现与癌症风险有关。再有,多数与红肉相关的流行病学研究,做的是大样本随访,比如有调查表明,每天摄入100g红肉,结直肠癌风险会增加11%~51%。但要强调,这些数据代表的是人群里的相关性,不是个体“百分百”风险。
多吃红肉,除了癌症还有这些危险
红肉和加工红肉的健康争议并不止在“致癌”俩字。从心血管系统,到代谢、肠道,甚至大脑健康,科学家都在持续跟踪红肉摄入和慢病关系:
心血管系统隐患:红肉中的肉毒碱,会被肠道菌群转化成TMAO(三甲胺氧化物)。研究显示,长期大量吃红肉的人TMAO血浓度可达吃白肉者的3倍甚至10倍,这会显著提升动脉硬化和心梗的风险。糖尿病、慢性病:来自英国的随访研究,追踪47.5万人,发现红肉加加工肉摄入越多,2型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结肠息肉等25种慢性病风险齐升。
不少“爱吃牛羊肉”的朋友,糖尿病指数容易异常,和这个存在非常直接的联系。脑部健康:现在发现TMAO的影响可能会突破血脑屏障,高TMAO水平与阿尔茨海默症有关。每天超过21g加工肉类的,认知衰退风险比低摄入高出13%,语言记忆力下降速度也快了近1.7年。癌症风险提升:持续高摄入红肉,尤其是加工肉类,炎症水平易升高,这被认作是癌症发生的温床。每多吃50g加工肉类,癌症风险甚至提升8%-72%。不过,单纯吃牛羊肉或猪肉,只要不超过推荐量,风险增幅不明显。
但红肉也不是一无是处。恰到好处的红肉摄入,富含血红素铁、锌和维生素B12,尤其有助于预防缺铁性贫血,对儿童和孕妇意义非常大。健康生活的关键,是 “量” 和 “方式” 的把控。
营养师建议:如何健康享受牛肉、猪肉,而不会被“风险”缠上
红烧肉、清炖牛腱……咱中国人的好胃口不能被一纸“致癌物”浇灭。只要调整好方法,红肉依然能健康进餐桌。有这几招,吃得安心又美味:
看看吃了多少:最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明确说了,每人每周畜禽肉不超过300-500g。也就是说,红肉一周最多一斤——每天平均不超70g(半个手掌、一两多点)。多点“白”,少点“红”:学会用鱼、去皮鸡鸭等白肉替换掉部分红肉。不仅脂肪低,还有Ω-3脂肪酸,更防心脑血管病。每周两三顿白肉,有益平衡。远离高温和加工肉:加工红肉、炭烤、油炸都容易产生致癌物。最利于健康的是炖煮,撇去浮油,用瘦肉部位。
这样处理后,一锅肉汤不仅软糯、油腻重还少,致癌风险也小。配点蔬菜,少点腌腊:蔬菜水果维生素C多,能促进铁吸收,还有抗氧化作用。多搭配深色叶菜、全谷物,能让肠道更轻松,减少癌症风险。有慢病家族史的,控制加工肉类每周不超过50g,基本不用太担心。特殊人群更要注意: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老人,建议每周吃红肉2~3次,每次50g以内;儿童、孕妇、贫血人群,适量红肉有益,但同样注意品种和方式。
说白了,关键就是——不贪量,别老吃腊肉、香肠、烤串。不必因噎废食,享受美味的同时,按建议调整饮食结构,身体和口腹都能兼顾。
红肉并非“立刻害人”的毒物,现实里真正让人危险的是“高频高量+重加工+不搭配”。身体健康的保护伞,其实就撑在“适量、均衡”头顶。很多恐惧和焦虑,只要掌握合理摄入原则,大可不必。每当面对诱人的牛羊猪,记住一句话:适量是享受,过量是负担。
最后,每个人的体质、基础疾病和生活环境各不相同,具体健康管理还需要医生专业评估。如果已经有肝胆、肾脏疾病或肠胃肿瘤病史,建议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咨询个性化饮食建议。本文科普信息只是提醒和指导,不能完全替代诊疗结果,吃肉能否致癌以及个人风险,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必“谈红肉色变”。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5). IARC Monographs evaluate consumption of Red meat and processed meat. 4. BMC Medicine 2020, “Red and processed meat consumption and risk for all-cause mortality and cardiometabolic outcom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5. The Lancet Oncology 2015, “Carcinogenicity of consumption of red and processed meat.” 6.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Meat Consumption and Cancer Risk”. 7.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癌症统计年报(2022)》来源:健康智多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