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上醒来,外卖、打车、健康码,一整套流程在中国已经像呼吸一样自然。
“谁先发达”这四个字,像一根刺,扎在所有还在加班的人心里。
中国?
马来西亚?
答案其实藏在每天刷手机的那几分钟里。
先说最直观的:手机里的App。
早上醒来,外卖、打车、健康码,一整套流程在中国已经像呼吸一样自然。
马来西亚的朋友还在用现金付早餐,找零找得满头大汗。
数字经济不是口号,是早高峰的每一秒。
再看假期。
马来西亚一年公共假日多到让人羡慕,但多一天假,就少一天产出。
中国这边996被吐槽,可工厂机器是真的24小时转。
效率这东西,冷冰冰,却直接写进GDP。
有人不服气:马来西亚华人做生意厉害。
确实,槟城的小吃摊一晚上流水顶国内一家奶茶店一周。
可问题是,这种活力被卡在治理缝隙里。
政策一摇摆,华人老板只能把扩张计划锁进抽屉。
潜力被捆住,再多聪明也跑不快。
太空新闻更能说明问题。
中国载人航天直播时,弹幕刷屏“祖国牛”。
马来西亚的同龄人刷的是“我们几时也能有火箭”。
差距不在火箭,而在背后那套能把梦想变图纸、把图纸变铁块的系统。
贸易数据也直白。
中国连续N年是马来西亚最大买家,棕榈油、芯片、榴莲一车车往中国运。
听起来是双赢,可细看:马来西亚卖的是资源,中国卖的是手机、汽车、高铁技术。
资源价一跌,收入就坐过山车;技术卖出去,还能升级迭代。
谁更稳,一目了然。
当然,马来西亚也有舒服的地方:椰林海滩、慢节奏、物价低。
可舒服和发达是两回事。
想升级,就得啃硬骨头:教育能不能让马来人、华人、印度人都服气?
政府换届时政策能不能别翻烧饼?
这些问题不解决,再多假日也只是拖延。
结论其实不复杂:中国像一辆已经提速的高铁,马来西亚还在检票口排队。
谁先抵达“发达”站,车票上写得清清楚楚。
来源:江中戏湍急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