辱骂老人的干部,该补的岂止是一堂“态度课”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4 14:43 1

摘要:#老人信访遭骂“老东西” 当地回应#​近日,湖南一72岁老人因信访问题遭基层干部辱骂"老东西""老不死"的视频引发热议。面对白发苍苍的老人,涉事干部不仅未履行基本职责,反而以粗鄙语言羞辱群众,当地政府虽迅速回应"批评教育并责令上门道歉",但这一事件暴露出的基层

#老人信访遭骂“老东西” 当地回应#​近日,湖南一72岁老人因信访问题遭基层干部辱骂"老东西""老不死"的视频引发热议。面对白发苍苍的老人,涉事干部不仅未履行基本职责,反而以粗鄙语言羞辱群众,当地政府虽迅速回应"批评教育并责令上门道歉",但这一事件暴露出的基层作风问题,远非一句"态度不当"可以轻描淡写。

图片来源于网络

干部辱骂群众的背后,是权力观的根本性错位。信访工作本质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是干部倾听民意、解决问题的重要渠道。然而在这起事件中,涉事干部将职责范围内的民生诉求视为"麻烦",将老人的合理表达当作"冒犯",甚至用侮辱性语言宣泄情绪。这种将公权力异化为"特权"的思维,暴露了部分基层干部对"我是谁、为了谁"的认知偏差——他们忘记了干部的权力来自人民,更忘记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初心。当"官老爷"做派取代了"店小二"姿态,当"管理思维"凌驾于"服务意识"之上,干群关系的裂痕便悄然滋生。

羞辱性语言的杀伤力,远不止于情绪伤害。72岁的老人选择信访,往往意味着已穷尽其他解决途径,带着最后的期待寻求帮助。此时遭遇的辱骂,不仅是对老人尊严的践踏,更是对其信任体系的摧毁。有研究显示,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往往始于具体而微的接触:一次耐心的倾听、一次认真的记录、一次真诚的反馈,都可能成为信任积累的起点;反之,一次冷漠的态度、一句粗暴的回应,就可能让多年积累的信任瞬间崩塌。这种信任流失,最终损害的是党和政府在基层的形象,削弱的是社会治理的群众基础。

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事件的"低容忍度"正在挑战治理底线。近年来,从"推诿扯皮"到"言语傲慢",基层干部作风问题屡见报端,但部分处理结果却难言"震慑"。批评教育、责令道歉看似及时,却可能沦为"挠痒痒"式问责。事实上,干部辱骂群众不仅违反职业道德,更可能触碰法律红线——《治安管理处罚法》明确规定,公然侮辱他人可处拘留或罚款;若造成严重精神损害,还可能承担民事责任。对这类行为"板子打轻",本质上是对不正之风的纵容,只会让个别干部产生"出事反正能摆平"的侥幸心理。

根治此类问题,需要"当下改"与"长久立"的双重发力。一方面,要对涉事干部启动更严格的问责程序,不能让"批评教育"成为"免责金牌";另一方面,更要抓住基层治理的"牛鼻子",通过常态化培训强化干部的宗旨意识,用"群众满意度"考核倒逼作风转变,以"最多访一次"改革畅通诉求渠道。更重要的是,要构建"容错+激励"的基层政治生态,让干部既有压力解决群众问题,又有动力主动靠前服务。

基层是观察党风政风的"晴雨表",干部是连接党群关系的"纽带"。当72岁老人因信访被辱骂的新闻引发众怒时,我们愤怒的不是某个人的失态,而是部分干部对"人民"二字的轻慢。唯有让"尊重群众"成为刻在骨子里的修养,让"服务群众"成为融入血脉的自觉,才能真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干群关系如鱼水般亲密。#上头条 聊热点#

来源:半岛头条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