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排名第一的摩托车:累计卖出超过5亿辆,年收入超过1700亿元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2 16:17 1

摘要:在全球摩托车产业版图中,日系品牌凭借百年沉淀的制造工艺与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长期占据核心地位。其中,本田以横跨半个多世纪的持续深耕,构建起难以撼动的行业壁垒。最新行业数据显示,去年全球摩托车总销量同比增长 2.7%,达到 6180 万辆的历史峰值。这一庞大市

在全球摩托车产业版图中,日系品牌凭借百年沉淀的制造工艺与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长期占据核心地位。其中,本田以横跨半个多世纪的持续深耕,构建起难以撼动的行业壁垒。最新行业数据显示,去年全球摩托车总销量同比增长 2.7%,达到 6180 万辆的历史峰值。这一庞大市场中,本田以 1940 万辆的销量占据 31.4% 的份额 —— 意味着全球每卖出 3 辆摩托车,就有 1 辆印着本田的鹰翼商标。

更值得关注的是,今年 5 月 22 日,本田位于印度古吉拉特邦的第四工厂里,一辆崭新的摩托车驶下生产线。这不是普通的产品下线,而是本田全球摩托车累计产量突破 5 亿辆的标志性时刻。从 1997 年的 1 亿辆,到 2008 年的 2 亿辆,再到 2014 年、2019 年相继迈过 3 亿、4 亿辆门槛,每一次突破都在刷新行业纪录,也印证着这个品牌穿越周期的生命力。

从铁匠之子到行业巨头:本田的起家之路

本田株式会社的故事,始于创始人本田宗一郎对机械的执念。1906 年,这个日后改写全球摩托车产业格局的人,出生在日本滨松市磐田郡光明村的一间铁匠铺里。铁锈的气息与机械的轰鸣声,是他童年最深刻的记忆。15 岁那年,本田宗一郎离开家乡,走进东京艺术商会当学徒。六年时间里,他每天围着各种机械零件打转,从拆解到组装,从调试到维修,指尖磨出的厚茧里,藏着对机械原理日渐深刻的理解。

凭借这份扎实的功底,他的技术在学徒中脱颖而出。艺术商会会长榊原郁三看中这个年轻人的天赋与韧劲,主动出资支持他回到家乡,开设了一家汽修分店。正是这家小小的店铺,让本田宗一郎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也为他后来的创业埋下伏笔。

二战后的日本,能源短缺成了最棘手的问题。城市里的公交车常常因缺油停摆,乡村的山路更是让自行车骑行者苦不堪言 —— 载着货物爬坡时,车轮在碎石路上打滑,骑车人弯腰弓背,汗水顺着脸颊滴进尘土里,却依然难以前行。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比自行车省力、比汽车省油的交通工具。

本田宗一郎在街头看到了这种普遍的困境。他盯上了市面上大量闲置的小型发电机,这些机器体积小巧,动力却足以带动简单的机械装置。他把发电机拆开,重新设计传动结构,将其改装成可以固定在自行车车架上的辅助动力装置。当第一辆改装车在街头试跑时,发动机 “突突” 的声响吸引了无数目光 —— 骑车人只需轻轻转动油门,车子就能带着货物轻松爬坡,速度比自行车快了近一倍。

这种 “机械助力自行车” 很快在市场上传开,订单从各地涌来。但本田宗一郎没有止步于此。他带着团队反复试验,在 1947 年成功研制出 50 毫升双缸发动机,命名为 “A 型自行车专用辅助发动机”。这台发动机的外壳上,第一次刻下了 “Honda” 的字样,成为本田品牌历史上第一个正式产品。一年后,也就是 1948 年 9 月,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在东京正式成立,一个摩托车帝国的序幕就此拉开。

从首款量产车到全场景矩阵:产品力铸就的护城河

1949 年,本田推出首款量产摩托车 Dream D-Type。车身线条简洁流畅,油箱上印着展翅的鹰翼商标 —— 这个后来成为全球消费者熟知的标志,当时就预示着品牌的野心。车子上市后,凭借稳定的性能和亲民的价格,迅速占领日本市场。

进入 50 年代,本田的产品矩阵开始快速扩张。Dream E 型摩托车优化了发动机燃烧效率,油耗比同类产品降低 15%;Cub F 型则针对乡村市场,加粗了车架,能适应颠簸的土路;Benly J 型则主打城市通勤,车身轻便,操控灵活。1958 年,超级幼兽(Super Cub)C100 的推出,成为本田走向全球的关键一步。这款车重量仅 70 公斤,油箱容量 4 升,百公里油耗不到 2 升,无论是买菜的主妇还是送货的商贩都能轻松驾驭。车座下方的储物空间能放下一个头盔,车把高度适中,即使是小个子骑手也能双脚平稳着地。

也是在这一时期,本田开始布局海外市场。第一批出口的摩托车被装上货轮,运往美国、欧洲等地。为了让全球消费者认识这个来自日本的品牌,本田还带着自主研发的赛车参加曼岛 TT 摩托车大赛。在这项被称为 “最危险赛事” 的舞台上,本田车手驾驶着经过特殊调校的赛车,在高低速弯道间穿梭,最终以稳定的发挥完成比赛。赛事转播镜头里,本田的商标随着赛车飞驰,逐渐走进全球车迷的视野。

到 50 年代末,本田的摩托车年产量突破百万辆,正式成为全球最大的摩托车制造商。此后数十年里,本田不断填补市场空白:“超级摩托车” CB750 搭载四缸发动机,最大功率达到 67 马力,成为运动摩托车的标杆;GL1000 “金翼” 配备舒适的双人座椅和音响系统,后备箱能装下两个行李箱,成了长途旅行爱好者的首选;XRV650 “非洲双缸” 则专为越野设计,离地间隙达 250 毫米,能轻松穿越泥泞路段;“火刃”(Fireblade)系列更是以极致的轻量化设计,长期占据赛道冠军领奖台。从城市通勤到专业赛事,从乡村载货到长途旅行,本田的产品几乎覆盖了所有骑行场景。

全球化布局:23 国 37 厂的 “本土化密码”

1963 年,本田在比利时开设了首个海外生产基地。工厂的车间里,当地工人与日本技师一起调试设备,生产线的设计充分考虑了欧洲市场的需求 —— 比如针对多雨天气,摩托车的电路系统增加了防水涂层;针对高速公路较多的路况,发动机调校更注重中高速性能。这个决策打破了 “本土生产、全球销售” 的传统模式,也奠定了本田 “本土化生产” 的核心策略。

如今,本田的生产网络已遍布 23 个国家和地区,37 座工厂每天都在运转。在东南亚的泰国工厂,工人正在组装 Super Cub—— 这款车在这里被改造成能载着 20 公斤货物的 “货运版”,车座后方加装了坚固的货架,轮胎换成了防滑纹路更深的越野胎,以适应东南亚乡村的土路。在印度的生产基地,Activa 踏板车的生产线格外忙碌,这款车专为印度市场设计,车身高度降低至 760 毫米,方便穿传统服饰的女性上下车,储物箱还能放下一个大号头盔和买菜袋。而在北美的俄亥俄工厂,金翼摩托车的装配线上,工人正小心翼翼地安装真皮座椅和车载导航,每辆车下线前都要经过 8 小时的路试,确保在高速公路上以 120 公里的时速行驶时依然平稳。

配合生产网络的,是全球 3 万多家经销网点。在印尼的小镇上,本田经销商既卖车也提供维修服务,技师能在两小时内完成发动机大修;在巴西的城市里,4S 店设有专门的骑行体验区,消费者可以试驾不同车型后再下单;在欧洲的街头,本田的快修站分布在加油站旁,骑手加完油就能顺便检查车况。这种 “生产贴近市场、服务覆盖终端” 的模式,让本田在全球市场持续领跑。

财务成绩单:摩托车业务成集团 “现金奶牛”

2024 财年(2024 年 4 月至 2025 年 3 月)的财务数据显示,本田集团总营业收入达 21.69 万亿日元,同比增长 6.2%;净利润 8358 亿日元,同比下滑 24.5%。在整体利润承压的背景下,摩托车业务的表现格外亮眼:收入 3.63 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 1775 亿元),同比增长 12.6%;营业利润 6634 亿日元,同比增长 18.3%。

更值得注意的是,摩托车业务的利润是汽车业务(2438 亿日元)的 2.5 倍,在集团总利润中占比高达 54.3%。18.3% 的营业利润率,更是远超汽车业务 1.7% 的水平。在东京本田总部的会议室里,高管们分析财报时发现,新兴市场的摩托车销量增长是关键 —— 东南亚市场同比增长 9%,印度市场增长 11%,这些地区的消费者对价格敏感,而本田的入门级车型既能满足代步需求,又在耐用性上有口皆碑,成了拉动业绩的主力。

中国市场:从合作到深耕的本土化实践

上世纪 80 年代的中国街头,自行车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但在山区和乡村,负重爬坡依然是难题。本田看中了这片潜力巨大的市场,与重庆嘉陵展开合作。推出的嘉陵 JH70 摩托车,原型是本田的 BENLY CD50,却针对中国路况做了优化:发动机压缩比调低至 8.5:1,能适应质量参差不齐的汽油;车架增加了两根加强筋,载重量提升到 150 公斤。当时的骑手中流传着一句话:“嘉陵 JH70,闻到汽油味就能跑”—— 即使在低温环境下,只需拉一下风门,发动机就能顺利启动。这款车很快成了城乡市场的 “爆款”,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它的身影。

1992 年,本田正式在中国落地生产,先后与国内企业合资成立新大洲本田、五羊本田两家公司。多年来,这两家企业共享部分车型资源,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重复的产品布局开始影响效率。2025 年起,两家合资企业启动独立运营模式:五羊本田专注于 PCX160、LEAD125 等踏板车,以及电动车型 Zoomer E;新大洲本田则主打 CROSS CUB(本田幼兽)、DAX e 等复古车型,以及电动版幼兽 CUB E。在广州五羊本田的工厂里,工人们已经调整了生产线,PCX160 的装配线旁,新增了电池检测设备,为电动车型的量产做准备;而在上海新大洲本田的展厅里,CROSS CUB 的展车旁摆放着复古头盔和皮质马鞍包,吸引着年轻消费者驻足。

印度市场:全球最大工厂的扩张计划

印度是全球摩托车销量最高的国家,每年销量占全球总量的近三分之一。本田在这里的布局格外深入 —— 今年 5 月 22 日,那辆见证 5 亿辆产量的摩托车,就诞生于古吉拉特邦的印度第四工厂。车间里,红色的机械臂有序地焊接车架,工人穿着蓝色工装,在装配线上安装轮胎和座椅。当这辆车完成最后一道质检,工厂的电子屏上数字跳动到 “500,000,000”,现场响起了掌声。

为了巩固在印度市场的地位,本田宣布投资约 92 亿卢比(约合人民币 7.5 亿元),在第四工厂新建一条生产线。这条生产线将采用更自动化的焊接技术,预计 2027 年投产后,每年能多生产 65 万辆摩托车。届时,第四工厂的年产能将达到 261 万辆,成为本田全球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基地。加上印度其他三座工厂的产能,到 2027 年,本田在印度的摩托车年产能有望达到 700 万辆 —— 这个数字,相当于全球第三大摩托车品牌的全年销量总和。在古吉拉特邦的厂区外,新生产线的地基已经打好,工程车正在平整土地,远处的广告牌上写着:“为印度,造更好的摩托车”。

来源:馬尔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