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9年8月,北京,中南海,毛主席忽然抬头问林遵:‘你还揣着那张国民党党证吗?’”一句轻描淡写的话,把屋子里的气氛瞬间点燃——既像揶揄,又似提醒。林遵没料到谈话会这样开局,他挺了挺腰板,却有点不知该如何回答。
“1949年8月,北京,中南海,毛主席忽然抬头问林遵:‘你还揣着那张国民党党证吗?’”一句轻描淡写的话,把屋子里的气氛瞬间点燃——既像揶揄,又似提醒。林遵没料到谈话会这样开局,他挺了挺腰板,却有点不知该如何回答。
毛主席把茶杯往桌上一搁,目光和煦,语速不急:“我当年也是国民党,入党时间比你早。可时代变了,海军也得变。”林遵怔了几秒,才低声回了一句:“主席,我明白。”对话短暂,却是双方关系真正破冰的时刻。
时间拨回到四个月前。4月16日深夜,长江江面雾气弥漫,第二舰队十二艘舰艇灯火全熄,安静得只剩江水拍舷声。舰桥上,林遵听完无线电里传来的“渡江准备就绪”暗号,沉默许久,他清楚再不决断就来不及了——炮火随时会把这段江面变成火海。他给轮机长下达口令:“全员待命,听我命令启航。”第二天凌晨,舰队掉头北驶,正式宣布起义。
这场起义并非一拍脑门。早在1948年年末,上海地下党通过郭寿生同林遵接上了线。郭寿生第一次登舰时,带着一句试探:“若想保住这支舰队,您得换条路走。”林遵笑了笑,却没接话,因为他担心一旦行动失败,全舰上下无人生还。直到“重庆号”巡洋舰在青岛聚众抗命,他才意识到国民党海军裂缝已无可修补,起义才进入实质阶段。
林遵之所以难下决心,除了顾虑部下安危,还与他的出身有关。福建古田县的林家是海军世家,祖辈与林则徐同宗。父亲在北洋海军吃尽甲午败仗的苦头,经常叮嘱他“海权失则国亡”。1924年,他怀揣海军梦考入烟台海校,随后赴英国深造雷达与布雷技术。抗战爆发后,他率游击布雷大队在浙江沿海设雷场,还和新四军交换过情报。本想凭一身本领保疆卫国,却在国民党内部派系争斗中越陷越深,对内战终于生出厌倦。
渡江战役打响前夕,林遵把副舰长、大副、通信官召到舰桥,几个人在昏黄灯光下商量最后的技术细节:关闭自毁装置、锁死武器弹药库、确保主机不被破坏……这些步骤必须干净利落,否则一旦被反扑的国民党飞机锁定,整支舰队会全部沉江。凌晨起义成功,南京江面先是短暂的静默,继而是天翻地覆的礼炮——解放军百万雄师顺江而下,再也无人可挡。
然而,真正的难题才刚开始。华东军区任命张爱萍接收海军起义部队。张爱萍第一次登上旗舰,与林遵握手:“欢迎加入人民军队。”林遵礼貌回以军礼,却不肯松口配合:“张司令,海军不是靠喊口号,没文化真不行,连《海象学》都看不懂怎么训练?”一句话说到骨子里,也把隔阂摆到台面上。张爱萍心知肚明,解放军水兵平均文化只有小学水平,这道坎不能一蹴而就。
过了几天,刘伯承奉命到南京作统战。见面不过三句话,林遵又抛出同样观点:“舰炮射角计算、潮汐预报,样样都得靠数学,同志们写信都困难,怎么打现代海战?”刘伯承听完笑说:“文化可以补,海疆不能等。”这番对答让他意识到,林遵并非瞧不起新兵,而是真怕大跃进式的建设埋下隐患。
张爱萍随后向中央打报告:建议授予林遵副司令员军衔,让他主抓技术培训。批复很快下达。上海解放后,张爱萍大胆从旧海军、上海高校、工厂技校三路招人,成立华东海军学校。从编教材到找教官,林遵带头干,一本外文《舰艇操纵学》硬是被他熬夜译成中文,复印装订,发给每一名学员。两个月后,第一批学员完成出航考核,能够独立操控排水量上千吨的猎潜艇。看到出海成绩单,林遵终于收敛了怀疑,只在日记里写下八个字:“士可教也,海军有望。”
这才有了8月的那场中南海会面。毛主席之所以先问“你是国民党员吧?”,用意并非嘲弄,而是提醒在座将领——身份并非问题,方向才是关键。毛主席细数自己早年在国民党时的经历,又说到黄埔军校那批人后来分道扬镳,“大道理想一致,一切都好说”。林遵听得聚精会神,这位福建海军世家子弟第一次由衷感到肩膀卸了重担,他在会后对张爱萍说:“老张,我服气了,船给我,你给人,我要把这摊子干到底。”
接下来几年,人民海军从无到有,从木帆改钢舰,林遵坐镇技术口,张爱萍负责体制训练,二人搭档默契。1953年毛主席视察海军,登舰前特意点名要见“林先生”,同事一听“先生”二字,才知主席对他另眼相看。林遵私下却自嘲:“哪门子先生?我还在补习高数。”可他清楚,推进海军现代化,基础科学才是命门。
实战是检验成果的唯一标准。1955年一江山岛攻坚、1958年“八二三”炮战海上护航、1965年东南沿海两次保卫战,人民海军逐渐显露锋芒,火控精度、航渡效率、协同突击均显著提升。许多战术手册封底都写着:“参考林遵译本”。从前被嘲讽“没文化”的解放军水兵,如今能在图板上计算射击诸元,林遵心里那块大石头总算落了地。
1979年7月,林遵因病在上海去世,享年七十四岁。遗体告别时,他的临终嘱托被念出:“我爱海洋,死后骨灰撒东海。”数日后,东海舰队派出猎潜艇完成了这项简单却隆重的仪式。同行老兵回忆,当骨灰撒下水面,甲板上不少硬汉红了眼眶——那片海,如今有了自己的主人,而林遵正与浪花同在。
来源:红色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