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阿姨退休后搬到了孩子家附近,一心想着享清福。可没过多久,她总觉得头晕、心慌,去一趟体检才发现血压飙到了160。
刘阿姨退休后搬到了孩子家附近,一心想着享清福。可没过多久,她总觉得头晕、心慌,去一趟体检才发现血压飙到了160。
她一脸疑惑:“我不就是吃得咸了点,怎么就高血压了?”医生笑着说:“血压高的人,体质上往往有共通点,不是偶然。”
其实,很多人以为高血压是“年纪大了”的必然,其实不然。有的人到了七老八十,血压依旧稳如老狗;有的人才四十出头,血压已经乱跳了。高血压不是随机挑人,它有自己的偏好。
那到底是哪类人更容易被高血压“盯上”?我们是不是也在这批人里面呢?今天就来讲清楚,血压高的体质人群大多有5个特点,希望你一个都没有。
很多人一听“高血压”,第一反应就是“上了年纪才会得”。其实早就不是这么回事了。现在,三四十岁的年轻人,甚至二十几岁的小年轻都有高血压的趋势。
根据2023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的数据,全国18岁以上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已经超过27%。这意味着,每4个成年人里,就有一个血压偏高。
而且,大多数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血压高,等到出现头晕、心悸的时候,往往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更值得警惕的是,高血压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却会慢慢对身体造成影响。
血管壁长期承压,就像是橡皮管年年都被拉紧,迟早会出问题。所以说,高血压不是吓唬人的,它确实可能在你“没感觉”的时候悄悄发生。
而且,血压升高往往不是一件事引起的,而是身体“底子”和生活习惯一起作用的结果。有些人天生就比别人更容易血压高,这才是最让人防不胜防的地方。
不是每个人都容易得高血压,那些更容易被“盯上”的人,身上通常有以下这些特征。看看你有没有中招。
1. 肾脏代谢能力偏弱
肾脏是调节体内水和盐平衡的核心器官。它一旦“不给力”,体内的水钠潴留,血容量就会上升,血管压力自然也就升高了。
有些人天生肾功能就比较娇气,再加上饮水习惯不规律,容易让肾脏负担加重。时间一长,血压就不听话了。
2. 交感神经过于敏感
有些人天生性格就容易紧张,哪怕没有外界刺激,身体也总是维持在一种“备战”状态。这种人交感神经系统活跃度高,会让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血压自然也跟着上去了。
看起来是心理问题,实则身体也参与其中。
3. 血液粘稠度偏高
血液流动如果太慢、太粘稠,就像河道里的水不畅通,压力就会堆积。尤其是一些中年人,因为饮食结构偏油腻,血脂异常,血液浓度高,流动性差,血压也就跟着升了。
血液“开车”的路不畅通,车速自然得提上去。
4. 血管弹性差,像“吹爆的气球”
年轻时我们的血管就像弹簧,能扩张能收缩。但随着年龄增长或长期营养不均衡,血管壁会变硬、变脆,弹性下降。一旦血管不能很好地缓冲血压的波动,血压一高就容易“卡”在那里下不来。
5. 体内炎症水平长期偏高
这点很多人容易忽视。研究表明,慢性低度炎症会损伤血管内皮,导致血管收缩功能失调。比如长期牙龈炎、肠道菌群失衡等“慢炎症”,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推动血压往上走。
看似不相关,其实串在一起影响很大。
很多人一听到“血压高”,就想着吃点药“压一压”。但真相是,生活方式的调整比药物更关键。如果你能从源头上改变那些让血压“不安分”的因素,才是真的解决之道。
调整饮食结构是第一步。吃得太咸、太油,血压肯定不稳。尤其是一些隐藏盐分高的食物,比如加工肉类、调味酱、快餐类,都是雷区。试着把味道“清淡”下来,血压也能慢慢回落。
日常活动也非常关键。不是说天天锻炼才有效,而是要让身体“流动”起来。比如多走路、多站立,哪怕是在家里来回踱步,也比整天窝着强很多。血液流动顺畅,血压自然就不易升高。
精神状态也是一个大头,很多人情绪起伏大,血压也跟着上上下下。保持情绪稳定,不是让你“佛系”,而是要学会自我调节,比如听听音乐、写写日记、做点小手工,都是不错的方式。
下面这几条建议简单直接,适合大多数人实践:
每天醒来后先喝一杯温水,帮肾脏启动排水功能。
做饭时习惯性少放一半调料,培养清淡口味。
每晚睡前做3分钟腹式呼吸,帮助交感神经放松。
每周至少两天坚持30分钟中等强度的快步走。
控制体重,不用一下子瘦下来,但要维持一个稳定的范围。
吃饭时少看手机,专注进食有助于消化和血糖控制。
睡前不看刺激性信息,减少神经系统的负荷,帮助睡眠质量提高。
温馨提醒高血压不是某一顿饭吃咸了、某一天情绪激动了才出现的,而是长期积累出来的身体信号。
它挑人,是因为有些人身体“底子”里就更容易被影响。我们不能只在血压高的时候才慌张,而是要在平时就做到心中有数、身体有准备。
如果你已经知道自己属于“易高血压体质”,那就更要从源头做起,把那些“潜在炸弹”一个个拆除。
所以,别等身体敲警钟才醒悟,早点调整,血压才能稳得更久。
参考文献:
1.王辰等.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年修订版)[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3, 51(10): 837-866.
2.李勇等. 高血压与慢性炎症的关系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2, 42(3): 220-224.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健康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