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公交、精准运营,南宁:民生与行业的双赢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4 11:50 2

摘要:清晨7点的南宁良庆区,平良立交地铁站出口(南宁轨道交通三号线终点站)旁边的公交站台上,市民赵女士抬手拉开一辆银灰色面包车的侧滑门,弯腰坐进副驾后方的座位——这看似搭乘顺风车的场景,却是南宁D99路公交车的日常。车内没有传统公交的扶手栏,16个座椅紧凑排列,仪表

清晨7点的南宁良庆区,平良立交地铁站出口(南宁轨道交通三号线终点站)旁边的公交站台上,市民赵女士抬手拉开一辆银灰色面包车的侧滑门,弯腰坐进副驾后方的座位——这看似搭乘顺风车的场景,却是南宁D99路公交车的日常。车内没有传统公交的扶手栏,16个座椅紧凑排列,仪表盘旁的“公交运营许可”标识格外醒目,与BRT、大型接驳车形成强烈反差。

(南宁D99路公交车)

作为近期在网络上热度颇高的公交路线,南宁D99路之所以备受瞩目,关键在于两大特点:一是车型并非传统大巴,而是面包车;二是运行时间颇具“个性”——仅在工作日运营,且发车间隔为半小时。

(平乐玉洞立交公交站D99路公交信息)

这辆看似“小众”的“面包车公交”,实则是南宁“定制公交”体系中的重要一员。《“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中明确强调要“完善城市微循环交通”,南宁定制公交的核心定位,正是作为轨道交通的支线,与地铁构建“骨干+支线”的立体交通网络,填补微循环出行空白。截至今年6月,南宁全市累计开通各类定制公交线路已达292条,日均服务超8万乘次;据南宁市交通运输局信息公开内容,南宁通过创新公交运营模式,推出了覆盖多元需求的定制服务:既有“护学定制”破解市民“接送小孩上下学难”的痛点,也有“通勤定制”缓解上班族通勤焦虑,此外还包含旅游专线、夜间专线等兼具南宁地域特色的线路,实现了“点对点”精准服务。

对于D99路这类定制公交,网友的看法呈现两极:有网友质疑“既不是常见的公交外形,等车还得半小时,恐怕没多少人愿意坐”;但也有不少网友充满期待,认为“至少能缓解高峰时期打车难的问题”。

尽管此“定制公交”的实际效果尚需时间检验,但不可否认的是,南宁通过增加公共交通供给、提供多样化公共产品,为市民出行提供更多选择,这本身就是政府探索城市治理现代化与公共服务优化的一次重要尝试!

痛点突围:定制公交让“最后几公里”不再难行

记者电话采访南宁市交通运输局工作人员时获悉:D99路公交最初是为满足高新区职工日常上下班通勤需求规划开通的,该线路的车型由需求方指定,后续随着服务范围扩大至全体市民,这条线路逐步固定,成为如今的D99路公交车。可以说,其规划与调整始终围绕市民需求展开。

之所以规划这类定制公交,源于南宁地铁覆盖的现实痛点。目前南宁市区虽已投用五条轨道交通线路,但根据《中国城轨TOD指数报告(2024)》,2023年五条地铁线全部开通时,南宁地铁站点800米范围常住人口覆盖率仅25.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意味着大量居民前往地铁站“走两步就到”的需求尚未满足,“最初一公里”(家到地铁)与“最后一公里”(地铁到目的地)的接驳空白,成了市民便捷出行的主要阻碍。

针对这一需求,定制公交精准发力,构建起“最初+最后一公里”的双重接驳体系,填补地铁覆盖缺口:

解决“最后一公里”:以地铁口为起点,直达暂未通地铁、但上班人流集中的产业园区、物流基地。通勤族出地铁后无需多次转乘普通公交或骑共享单车,能直接抵达单位,大幅缩短短途接驳时间;

打通“最初一公里”:以居民小区为起点,沿途有序串联地铁站。居民不用早起预留长距离步行时间,下楼就能搭乘公交直达地铁口,显著降低了乘坐地铁的出行门槛。

这样的接驳效果,在市民日常通勤中得到了直接体现。市民赵女士就表示:“D99路虽半小时一班,但都是整点发车——每天早上7点从平乐玉洞立交站(途经五象湖地铁站、平良立交地铁站)准时发出,之后每隔半小时一班,还会经过我们上班的地方。我和同事下地铁后直接等这班车,十几分钟就能到单位。”

记者也对从平良立交地铁站到物流园的出行方式进行了实测,三种方式差异明显:打车仅比公交快2~3分钟,价格却比公交高出近五倍;共享单车用时比公交慢近一倍,且恶劣天气下出行极不方便。综合时间、价格与便利性来看,定制公交成了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平良立交地铁站到物流园各出行方式时间及价格对比图数据来源于记者实际测量)

这种“最初+最后一公里”的双重接驳,不仅让地铁未覆盖区域的居民便捷接入轨道交通网络,更提升了“公交+地铁”组合出行模式的吸引力,最终推动整个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覆盖范围更广、运行效率更高。

从响应需求到自主定制:AI技术赋能解民生出行难题

据南宁晚报消息,5月30日起,南宁公交集团正式上线“定制公交”平台,推出护学专线、通勤专线、高校专线及临时用车等多样化服务模式,用户按照自己的出行需求在南宁轨道交通中的定制公交板块填写自己的需求,当某一需求过多,新的公交车即可开行。

伴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网络小程序与服务平台的便捷性愈发凸显。打开南宁轨道交通定制公交平台,需求征集、线路投票等功能一目了然——公共交通不再是“单向供给”,而是在“以人为本”理念下,把出行选择权直接交还给大众。平台还贴心推出“临时定制”功能,企业或单位可通过平台便捷发起包车服务,涵盖单程、往返、包天等多种模式,灵活适配集体出行需求。

事实上,全国多地公交行业长期面临运营困境。丁涛在《后疫情时代公交如何解困突围》中指出,截至2020年末,北京公交集团客运量18.26亿人次,实际支出成本却达186.3亿元;2021年大连公交营收仅5.73亿元,而车辆采购、运营维护等总成本高达21亿元,最终需市政府补贴16亿元。可见,“上座率低迷、空座跑线”是全国许多城市公交的共性难题。

面对这一行业普遍困境,南宁公交以“惠民利民”为核心导向——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刚“AI的核心使命在于惠民利民,要让智能成果真正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理念指引下,将“让成果落地民生”的要求融入公交服务实践,因地制宜创新推出“的巴”服务,成功让原本闲置的公交运力“活”了起来。这一创新举措也收获了市民的积极反响:不少市民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分享自己在西乡塘片区搭乘“的巴”的乘车截图,直言“就和打车一样,非常方便”。

(小红书博主对南宁“的巴”评价截图)

市民只需打开南宁轨道交通APP,进入“定制出行”板块,选择“的巴”,再点击“区域响应”,即可在指定区域内的任意两个公交站台之间,享受随叫随走的“打公交”服务,价格仍与普通公交一致——仅需2元。这一模式不仅解决了市民“短途出行不便、打车太贵”的痛点,更有效提高了公交运力利用率,避免了车辆空跑造成的燃油、人力浪费,为公交行业可持续运营提供了可复制的“南宁思路”。

(南宁“的巴”定制出行南宁轨道交通APP截图)

精准控本:定制运营护航实现碳达峰目标

D99路选面包车而非普通电车,背后也藏着精准的运营思维:一方面,从购车成本来看,普通小型公交电车单辆购车成本在30万左右,而D99路这类车仅在10万左右,单辆购车成本直接压缩近1/3,大幅降低了初期投入压力。

另一方面,从需求适配来看,D99路服务人群固定,大多为园区集中通勤职工,无需用大容量的普通公交电车“大马拉小车”,10万级的面包车型,刚好能满足小批量通勤需求,既不会因座位冗余造成空间浪费,也避免了大车型空跑带来的资源闲置,实现“成本”与“需求”的精准匹配。

虽然D99路为油耗、普通公交为电耗,但能耗成本的关键不在能源类型,而在于实际运行强度:D99路完全贴合通勤刚需设计,每天运行12小时,平均半小时1班,一天24个班次,且周末节假日不开放,这种“需要时才跑、跑够需求就停”的模式,不仅总行驶里程短、总能耗支出可控,更从源头减少了非必要空驶,避免空跑产生的额外碳排放,实现“效率提升”与“环保减碳”的双重收益,精准契合通勤场景不浪费、少排放的核心需求。

从更宏观的政策导向和行业可持续要求来看,D99路的运营逻辑也贴合国家对公共交通的发展要求。《“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关于推动城市公共交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需通过优化公交运营模式、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推动行业向绿色可持续方向转型——南宁公交选择D99路这类“按需定制”模式,正是将环保理念融入线路设计细节的具体实践。

这种减碳思路并非个例,而是有长期推广的布局:2025年9月1日起,南宁多条公交线将全面推行“站点响应式停靠”,规则明确:公交驾驶员观察到前方站台无乘客等候,经语音及LED提示且无乘客示意下车时,可减速至15公里/小时以下越站。这种方式能直接减少无乘客站点的无效停靠——既缩短市民出行时间,又避免了车辆在空站点启停、怠速造成的燃油浪费,长期推行将进一步减少公交行业整体碳排放。

情满通勤:把群众的“通勤小事”当成“心头大事”

在D99路公交车的站台边,司机师傅远远望见正朝车门走来的乘客,笑着对身边人说:“这小伙常坐我这趟早班车,每天差不多这个点到。”不同于普通公交的流动客源,定制公交服务的本就是固定通勤群体——日复一日的同点候车、同程相伴,让这趟车少了陌生人擦肩而过的疏离感:或许是司机“今天来得早啊”的随口问候,或许是看到赶车人时多等的十几秒,这些细碎温暖,让冷冰冰的通勤工具变成满是人情味的“熟人车”。

2025年7月21日,南宁市交通运输局发布《2025年南宁市第二批公交线路优化调整方案(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询意见,将公交线路调整的“话语权”递到市民手中。南宁公交的实践,正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着想”宗旨的生动落地——从服务细节的“暖”到决策过程的“公”,每一处都紧扣群众真实需求,把“人民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核心标准,不把“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着想”弄成抽象理念,而是落实到“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里。

作为“电动车之城”,南宁全市电动车保有量超200万辆,街头多数道路设有专属电动车车道与信号灯。“世界电驴之都”的戏称背后,是电动车凭“灵活、成本低廉”成为市民短途出行绝对首选;但电动车短板同样明显:长距离通勤易腰酸背痛,雨天不仅风吹雨淋,路面湿滑更添安全隐患。而这些局限场景,恰好是“地铁+公交”组合的优势领域——三者并非替代关系,而是精准互补:长距离通勤时,市民可将电动车停在地铁口,转乘地铁快速通行,出地铁后再乘公交直达单位;雨、雾天时,“地铁+公交”能直接提供遮风挡雨的环境,避免淋雨骑行的不便与风险。

南宁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庄凯表示,2025年南宁将新增敬老护学公交、优化特色线路等“小而美”的民生工程。对老人、学生等群体而言,电动车骑行的体力消耗与安全风险,让他们难轻松安全出行,定制公交则能有效破解这一难题:它可直接衔接地铁站点,既助力老年人安全抵达医院,也保障学生准时到校,有效填补电动车在特定人群出行中的空白,让出行保障覆盖每一类人群,彰显政策设计对特殊群体需求的精准回应。

短途靠电动车灵活穿梭、中长途靠地铁快速通行、两端接驳靠公交无缝衔接——三者并非简单工具叠加,而是南宁以“人”为核心的城市交通治理创新。通过各类交通工具各展所长、互补短板的协同逻辑,将不同群体的出行需求精准纳入保障体系。这不仅是交通网络的优化,更是城市对“民生福祉”的深度践行,同时减少私家车出行带来的拥堵与碳排放,契合绿色低碳发展方向。最终,南宁盘活现有有效资源,充分展现“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城市治理智慧。

傍晚六点半,夕阳把南宁良庆区的街道浸在暖金色里,物流园旁的公交站台上,赵女士背着双肩包快步走向那辆熟悉的面包车,拉开车门时,车内已坐着几位同在高新区的上班族,她们三两句便聊起了孩子的学业,细碎的家常让车厢里满是烟火气。车辆平稳驶出站台,既没有绕路的颠簸,也没有空站的停留,抵达终点站后,赵女士和同行乘客转身便走进了不远处亮着灯的地铁口;司机师傅则熟练地调转车头,朝着公交休息所的方向驶去,夕阳的余晖还落在车身两侧,把这段通勤路的收尾染得格外温暖。

作者:樊广源、杨欢

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新闻2341班学生

来源:瞰见新八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