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如今的小学,许多经验丰富的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现在的孩子似乎“特别难教”。这种直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日常教学中的种种困惑与挑战。
在如今的小学,许多经验丰富的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现在的孩子似乎“特别难教”。这种直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日常教学中的种种困惑与挑战。
一、“特别难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
下午第三节课,三年级2班。我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4×7等于多少?”教室里安静了两秒,立刻有孩子把目光从抽屉里的电话手表移向天花板,再移向窗外,就是不看我。我提高音量又问一次,后排的小凯突然冒出一句:“老师,能不能让钉钉打卡先响一下?”全班哄笑。那一刻,我心里蹦出四个字:特别难教。
“特别难教”不是不会做,而是不想做;不是听不懂,而是听不进;不是学不会,而是不屑学。
它集中表现为:
注意力碎片化:经常出现交头接耳、搞小动作等情况,在一堂课中,有效专注时间不足15分钟;
规则意识淡薄:课堂上随意插话或想干啥就干啥,作业拖延不按时完成,视为理所当然;
情绪敏感化:容易因为小事哭闹、发脾气,一句提醒就可能触发“我不读了”的心理崩溃;
心理沟通困难:对老师的教导反应冷淡,沉默不语,或产生抵触情,激烈反驳。
二、“特别难教”的六大成因
现在小孩子的成长环境比过去的孩子要复杂得多。
1.教师权威滑坡
在现在的家校关系里,教师不是教育者,而是 “服务者”。一位同事因为让孩子罚抄生字,被家长投诉到教育局,理由是“伤害孩子创新热情”。孩子背后的“没长大的家长”,成了
削弱教师权威和孩子难教的重要因素。
2.数字化旋涡
短视频和游戏吸引了孩子大量的注意力。这些内容通常节奏快、变化多,刺激强度大。长期沉迷其中,容易使人在课堂上难以集中精神,缺乏耐心去深入学习和思考。
3.家庭教育两极化
如今一些家庭对孩子过度宠溺,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养成了孩子任性、自私的性格,在学校里不愿意遵守规则,难以接受管教。另一些家庭对孩子缺乏陪伴和关爱,孩子得不到足够的情感支持和正确的引导,容易出现行为偏差和心理问题。
4.课程内容超速前
小学课程内容过于强调知识的难度和深度,脱离了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一年级识字量要求从300字飙升到800字,三年级出现“分数除法”,四年级渗透“一次函数思维”。孩子踮起脚尖也够不着。
5.孩子早熟与脆弱并存
孩子们早熟现象普遍存在。一年级学生会说“我抑郁了”,三年级女生开始讨论“身材焦虑”。心理问题的词汇量在扩容,真正的情绪调节能力却停留在幼儿园水平。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6.社会竞争压力过早传导至基础教育
家长们为了让孩子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兴趣班从“素质”变成“升学武器”,幼儿园学编程、一年级考PET。过度的竞争压力让孩子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并产生抵触情绪。
三、如何解决“特别难教”问题
1.重建教师的专业权威
这己经是需要系统地解决的问题了。
立法层面:完善《教师法》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的边界与程序,让教师“有理有据地管”。
学校层面:设立“家长观察员”制度,每月邀请家长进班听课,用公开透明换取尊重与理解。
个人层面: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在教育过程中,做到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关心爱护他们,与孩子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自身的实力赢得尊重。
2.把电子产品请出教室,也请出学生的生活
要坚决阻断小学生对电子产品的依赖。
课堂“断网”:推动“数字黑箱”制度,学生进校,手机就放入专用保管箱,教师配备教学用平板,但学生端无娱乐功能。
家庭“断电”:教育管理部门联合厂商开发“小学生夜间锁屏系统”,晚9点后自动关闭游戏与短视频端口,家长一键设置。
替代“充电”:学校开设“无聊课”——没有课件、没有作业,只提供纸、笔、积木、绘本,让孩子在发呆与手工中恢复深度专注。
3.把“社会规矩”变成思想品德课的硬核内容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一定是可以落实到“做”的环节。
低段重“微规则”:一年级学会“先举手后发言”,二年级学会“借东西要归还”,三年级学会“犯错要道歉”。把抽象品德拆成可观察、可评价、可反复练习的具体行为。
中段重“微责任”:每人认领一盆植物、一个图书角、一周值日。用“看得见的劳动”培养“看不见的责任感”。
高段重“微社会”:模拟社区议事会,讨论“如果有人上课总插话怎么办”,让孩子自己立规、自己裁判、自己执行,在真实冲突中理解规则的价值。
4.教育管理部门要扛起“家长教育”的大旗
现在,要扭转“特别难教”的趋势,非有教育管理部门介入不可。教育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讲座等方式,向家长传播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如:
强制“家长执照”:借鉴上海浦东模式,新生家长需完成12学时线上课程,内容涵盖儿童心理、电子产品管理、亲子沟通技巧,未修满不予注册学籍。
开设“家长夜校”:由学校骨干教师、心理老师、法治副校长组成讲师团,每周一次线下沙龙,主题从“如何陪孩子写作业不心梗”到“如何识别孩子抑郁信号”。
建立“家校共育档案”:每学期末,班主任、家长、学生三方互评,家长是否按时参加家长会、是否配合手机管理、是否出现暴力沟通,都量化记录,作为评优评先的参考。
来源:一路走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