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然界到了秋天,人生到了老年,纵览历代文人骚客写秋天过老年的诗文,大多是悲观的。唯有一人的诗文却是例外,那就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刘禹锡作为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其诗歌中蕴含的乐观精神历来为世人所称道。这种乐观并非浅薄的欢愉,而是历经贬谪、政治挫折后淬炼出的豁达与坚
文/王新民
自然界到了秋天,人生到了老年,纵览历代文人骚客写秋天过老年的诗文,大多是悲观的。唯有一人的诗文却是例外,那就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刘禹锡作为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其诗歌中蕴含的乐观精神历来为世人所称道。这种乐观并非浅薄的欢愉,而是历经贬谪、政治挫折后淬炼出的豁达与坚韧,融合了儒家君子固穷的操守、道家超然物外的智慧,以及诗人独特的豪健性格。
首先,试图从多个角度与读者解析分享其诗歌中的乐观豁达精神。
逆境中的倔强抗争:彰显生命韧性。刘禹锡多次因参与“永贞革新”被贬至朗州、连州、夔州等边远之地,却始终未向命运低头。例如《秋词二首·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反传统悲秋主题,以鹤飞云霄的意象展现昂扬斗志,将萧瑟秋日转化为精神腾跃的舞台。又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以“沉舟”“病树”自喻却无颓唐之意,反以“万木春”展望新生,在沧桑中透出希望,更以“长精神”直抒胸臆,彰显不屈之志。
与友人的酬唱中见胸襟:群体共鸣强化信念。刘禹锡与白居易、柳宗元等友人酬唱赠答时,常以诗互勉,将个人乐观升华为士人群体的精神共鸣。例如《酬乐天咏老见示》: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面对衰老的普遍焦虑,诗人以绚烂晚霞喻老年价值,传递出老当益壮、夕阳犹红的积极人生态度。
历史时空中的豁达:以古今对照消解个体苦难。刘禹锡善于将个人遭遇置于宏大的历史维度中观照,通过时空的对比凸显生命的短暂与自然的永恒,从而淡化苦难。例如《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昔日的繁华终归于平淡,权贵兴衰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浪花。诗人以冷静的笔触揭示世事无常,却暗含对当下境遇的释然——个人的得失在历史中显得微不足道。又如《西塞山怀古》: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以山河的永恒对比王朝的短暂,暗喻困境终将过去,唯有自然与精神可长存。
民间生活的诗意发现:在平凡中汲取力量。刘禹锡仕途坎坷,屡遭贬谪,贬谪期间,刘禹锡主动融入当地民俗,从民间文化中发现生机勃勃的美感,转化了谪居的孤寂。例如《竹枝词二首·其一》: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此诗以谐音双关(“晴”喻“情”)捕捉少女微妙心事,语言活泼灵动,展现其对生活的热情与幽默感。又如《采菱行》: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鸾翔。荡舟游女满中央,采菱不顾马上郎。描绘民间采菱的欢快场景,充满动态美感,可见诗人对世俗生活的真挚热爱。
哲学层面的超越:融合儒道精神的通达。刘禹锡的乐观深植于其哲学思考。他受道家思想影响,却能以儒家积极入世的态度践行理想。例如《浪淘沙·其八》: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以淘金为喻,将政治迫害比作淬炼真金的必然过程,坚信清白与价值终将显现。又如《陋室铭》中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强调精神境界高于物质条件,以德馨对抗现实困窘,体现安贫乐道、内心自足的生命态度。
其次,刘禹锡乐观豁达精神的本质。
刘禹锡的乐观并非无视苦难的盲目乐观,而是基于以下核心特质。历史理性:以长远眼光看待挫折,赋予苦难以时空意义上的渺小化。主体倔强:始终保持对自我价值的坚信,拒绝被环境定义。生活热忱:从民间文化与自然中发现美,转化负面情绪。哲学超脱:融合儒道思想,形成“穷则独善其身”的韧性。
再次,刘禹锡乐观豁达精神的启示。
刘禹锡乐观豁达的精神对后世文人(如苏轼、辛弃疾)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士人面对逆境时的重要精神资源。其诗歌中的豪健与通达,至今仍能唤起读者对生命力量的共鸣。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说具有借鉴意义。他在《酬乐天咏老见示》中写道: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所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首诗大意是:人谁不顾虑要衰老,老了又有谁来对他表示爱怜?身体渐瘦衣带越来越要收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会自己偏斜到一边。书卷搁置起来不再看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经历过的世事多见识也就广,接触了解的人越多观察起来更加一目了然。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此诗围绕“老”展开,前六句描绘了人老后面容消瘦、头发稀疏、视力下降、常需艾灸等衰老之态;后六句则转变视角,认为年老也有阅历丰富、看透世事的优势,体现出对衰老的辩证看待。全诗语言朴实,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面对衰老不消极悲观,反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其中“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两句尤为经典,展现出豁达豪迈的情怀。表达了刘禹锡对生死问题的清醒而乐观的认识,传达出积极的人生态度。《酬乐天咏老见示》是刘禹锡在洛阳写下的。唐文宗开成元年(836),64岁的他以太子宾客身份分司东都洛阳,实则已淡出政坛;而他的同龄好友白居易,同样以这一身份在洛阳住了三年。这两位诗文知己,历经宦海沉浮、仕途奔波后重逢,自有说不尽的欢喜,诗歌唱和成了常事。只是白居易曾写《咏老赠梦得》给刘禹锡,白居易由于女儿夭折和多病,自诩乐天的白居易字里行间满是对衰老的消沉与愁绪,刘禹锡便作了这首诗回赠,既是宽解,也为鼓励老友。
刘禹锡一生历德、顺、宪、穆、敬、文、武七朝,其诗尤多感慨,惟答乐天云:“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亦足见其精神老而不竭。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指出:刘禹锡播迁一生,晚年洛下闲废,与绿野、香山诸老优游诗酒间,而精华不衰,一时以诗豪见推,公亦自有句云:“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公自贞元登第,历德、顺、宪、穆、敬、文、武七朝,同人凋落且尽,而灵光岿然独存,造物者亦有以偿其所不足矣。人生得如是,何憾哉!
(文中参考了AI,特此说明。)2025.8.24于上林苑
王新民,中国作协会员。陕西省委宣传部原二级巡视员。现为陕西省新闻出版(版权)电影检测中心审读专家,西安工商学院客座教授。1982年开始写作。业余创作并出版《行余集》《贾平凹打官司》《书友贾平凹》《真话真说》《走马书林》《渭河大水灾》《不惑集》《高考大透视》《〈秦腔〉大合唱》《大地美容师》《一部奇书的命运》《一本书的故事》《寻访高兴》《人生忠告》《贾平凹纪事》(1990-2000)、《贾平凹纪事》(2000-2010)《黄土高原上的银铃——人民艺术家贠恩凤》(入选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精品出版项目)、《策划贾平凹》《慈苑书韵》《读懂贾平凹》等。主编出版《贾平凹文集》(20卷,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等。
来源:文艺天地—宁文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