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6日,中信银行三明分行营业厅内,游女士要将钱转给某医文化传播公司。银行工作人员在协助核对信息时发现可疑情形:收款方是今年6月刚注册的新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养生保健服务(非诊疗)、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非诊疗)、健康咨询服务(非诊疗),与游女士所述的该公司提供的“
今年
福建省金融机构
在深入开展“全民反诈在行动”中
不断创新宣防模式
利用窗口反诈“最后一关”优势
发现不少打着消费名义的
涉老诈骗线索
并联合公安部门
成功拦截多起涉老诈骗转账
近日
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梳理
一定要提醒家中老人
注意下面这几类骗局套路!
骗局一
健康服务藏陷阱,小额转账骗巨款
8月6日,中信银行三明分行营业厅内,游女士要将钱转给某医文化传播公司。银行工作人员在协助核对信息时发现可疑情形:收款方是今年6月刚注册的新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养生保健服务(非诊疗)、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非诊疗)、健康咨询服务(非诊疗),与游女士所述的该公司提供的“导引术”“可食用面膜”等业务关联性牵强。在核实过程中,工作人员得知游女士近期已向该公司的不同账户陆续转了几笔钱。
该银行网点当即启动应急机制。15分钟后,民警赶到现场并拿出相关案例照片,试图说服游女士,但劝说无效。民警立即联系她的家人。在家属劝说和民警的以案示警下,游女士情绪渐渐平复,并放弃转账。经了解,此前,游女士因相信医疗“偏门”信息被骗了几十万元。为了防止游女士再次受骗,三明分行营业部当天向反诈中心96110报备,对游女士名下所有银行卡采取了临时性暂停非柜面业务的保护措施。
⭐提醒
近几年,保健品销售、健康服务诈骗呈高发态势,骗子常以奇产品、新疗法为诱饵,以包治百病等虚假承诺进行诱导,再以小额多次转账让老年人放松警惕,或者以“无效退款”的虚假承诺要求老人一次性汇款。
骗局二
直播间低价游,瞄准的是保证金
5月27日,60多岁的李女士在儿子陪同下到中信银行龙岩市新罗支行办理银行卡。据了解,李女士此前在某直播间以1.1万元抢购了所谓欧洲6国14天游套餐,被要求交纳最低5万元的保证金。在李女士准备扫码支付时,工作人员发现多处异常:转账文档中设置了多个金额选项(5万元、10万元等)的二维码,扫码显示的收款方名称与李女士提供的旅行社营业执照信息不符,且1.1万元欧洲6国游价格远低于市场正常水平。工作人员判断这可能是一起诈骗,遂劝阻李女士并前往派出所核实情况。警方调查后确认该旅游项目为诈骗陷阱。
⭐提醒
此类直播间旅游产品往往以低价为诱饵将消费者吸引到直播平台外进行交易,然后以“境外保证金”“共同旅游,放心汇款”“豪华游,提前汇款更优惠”等为由诱骗老年人往陌生账户汇款。
骗局三
“每日回报 10%”,高收益是幌子
7月24日,消费者林某来到光大银行晋江支行,要求提前支取240万元定期存款并转账。工作人员在例行询问时发现,林某言辞闪烁、神情紧张,称要将资金转给省外某对公账户用于投资,对方承诺“每日回报10%”且“机会难得、必须马上转”。工作人员察觉异常,立即启动警银联动机制,迅速核实收款企业信息(后确认系诈骗套路),并同步上报反诈中心、辖区派出所。民警迅速到场。经民警和银行工作人员耐心劝导,林某恍然大悟,意识到自己深陷骗局。
⭐提醒
专业人士表示,此类案例是典型的虚假投资理财骗局。骗子往往称有“优质项目”或“内部渠道”,利用“高收益低风险”“名额有限过期不候”等话术制造紧迫感,诱骗受害者将大额资金投入虚假平台。
骗局四
“福利”背后是陷阱,稳赚不赔是谎言
近日,消费者叶先生来到福州鼓楼区某银行,称要转账20万元获取某公司有机生态产品项目份额。在银行工作人员的询问下,叶先生称对方许诺“每投资1万元,一年可获2000元高息”,还能定期领取鸡蛋、猪肉等生态食品福利。叶先生表示不认识收款人,仅知道对方是“某公司高管”。银行人员向叶先生表示,这很可能是不法分子设下的圈套。面对银行人员的劝阻,叶先生坚信该项目稳妥可靠,表示此前多次小额投入都如期收回了本息。银行工作人员劝说无果,向派出所求助。民警赶到后,耐心地向叶先生剖析“投资返利+赠送礼品”的相关案例和诈骗手法。叶先生意识到自己险些落入诈骗陷阱。
⭐提醒
福州警方提示老年群体,所谓稳赚不赔背后,往往是血本无归的陷阱,不轻信超高回报承诺、不向陌生账户转账、不贪图小恩小惠,遇到以超高回报为诱饵要求向陌生账户转账的投资、承诺“保本高息”“短期暴利”的理财项目时,务必保持高度警惕。
老年消费防骗“四注意”
👉增强防范意识,不轻易相信他人
保持理性,不贪图小便宜。面对商家的“免费赠送”“低价促销”等诱惑,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要因为贪图小利而落入消费陷阱。
核实信息,不轻信宣传。对于保健品、理财产品等的宣传内容,不要盲目相信。可以通过正规渠道,如咨询医生、查询相关部门网站等方式,核实产品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谨慎交友,不随意透露个人信息。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甜言蜜语,不随意向他人透露自己的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等重要个人信息,防止被不法分子利用。
👉学习消费知识,提升辨别能力
关注消费资讯。多关注新闻媒体、社区宣传栏等发布的消费警示和消费知识,了解常见的消费陷阱和防骗技巧。
参加消费教育活动。积极参加社区、消协等组织的消费教育活动,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消费维权知识,提高自身的消费素养和辨别能力。
向家人请教。遇到拿不准的消费问题,及时与子女、亲友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理性消费,按需购买
制定消费计划。在购买商品或服务前,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经济能力,制定合理的消费计划,避免冲动消费。
比较选择。对于同类型的商品或服务,要进行多方面比较,包括价格、质量、售后服务等,选择性价比高的产品。
保留凭证。在消费过程中,一定要索要并妥善保管好购物发票、合同、收据等消费凭证,这些凭证是维权的重要依据。
👉遭遇骗局,及时维权
如果遭遇消费骗局,要第一时间采取行动。可以先与商家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向当地的消费者协会投诉,或者拨打12345投诉举报热线;如果涉及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四种陷阱专骗老年人!收好防骗指南→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