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养女不一定是小仙女,但小仙女一定是富养女,这个结论成立吗?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4 08:34 2

摘要:一段监控视频里,一辆面包车停在路边装货,为了方便就稍微移动了一下人行道上的电动车。结果小仙女看到自己的车被别人碰,非常不满地冲上来质问。

我是占理儿。

一段监控视频里,一辆面包车停在路边装货,为了方便就稍微移动了一下人行道上的电动车。结果小仙女看到自己的车被别人碰,非常不满地冲上来质问。

司机师傅解释说装完货就把车子移回原位,小仙女不同意。于是师傅就打算立刻把电动车移回原位,小仙女还是不愿意。

就这么件小事,最终惊动了警察;可是警察来了也不管用,无论如何调解,甚至是警察帮她移回原位都不行,而她又说不出想如何解决‘这事’。

警察无奈地摊开双手,抱怨连连,小仙女却在一旁发疯似的又叫又跳,我要是那个警察,我都想报警求助了。

底下评论区一片唏嘘:"又是一个被富养惯坏了的小仙女。"

不知道你发现美,"富养女"“小仙女”这些词这两年彻底变味了。

富养女的真正含义是——要给女孩足够的爱和见识,结果被一群中产父母带偏成了"砸钱养公主"。

你在朋友圈肯定看到过不少,类似于晒给女儿买了什么高级东西,钢琴考级、舞蹈比赛、欧洲游学的照片,配文清一色"女儿要富养,不然容易被渣男骗"。

可二十年过去了,我们看到的不是优雅独立的女性,而是一群拿着爱马仕却不知道怎么说"谢谢"的自以为是的巨婴。

前段时间匪夷所思的事:杭州一个妈妈发帖吐槽,说女儿追星一年花了46万,把家里积蓄快掏空了。但这姑娘对着镜头仍然理直气壮:"这是他的最终场,我一定要去?你不给我就自杀给你看!"

更绝的是她还嫌妈妈把她养得太差:"你看人家李湘女儿,生日派对都在巴黎办,你连个内场票都买不起。"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新闻:深圳某中学女生因为妈妈没给买限量版球鞋,在商场当众撒泼打滚,妈妈一边抹眼泪一边刷卡。

评论区居然还有人点赞"妈妈辛苦点,换来的是女儿一辈子的富足"。

拜托,这哪是富养,这分明是养猪啊!把孩子关在物质堆砌的猪圈里,每天投喂奢侈品和无底线的满足,最后养出一头见了饲料就哼哼、不给就拱人的白眼狼。

当然了,也有鲜明的对比:安徽一个18岁"精神小妹",男子约她见面,承诺全天消费由他买单,结果总共花了155元——4块钱的蜜雪冰城、31元的麻辣烫、115元的衣服鞋子,和两元店的发箍。

就这,把女孩感动得不行,当场就挽着男子胳膊说"哥哥最帅,当我男朋友吧"。网友们吵翻了:"原生家庭得多差,才会被155块感动?"

这是两个极端案例,对下来看,似乎证明着富养女的正确。但大家忽视了几个问题,首先父母有没有那个能力给予女儿富足的生活,其次女儿将来能不能靠自己的能力维持富足的生活。

《蜗居》里海藻妈妈说过一句话:"但凡你们小时候经历过富裕,都不会为眼前这些小恩小惠所迷惑。"可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给女儿的富足,只是给她们灌输了"你值得拥有一切"的错误思想。

观察这些"小仙女"案例会发现一个规律:她们很少出现在互联网、自媒体等等一些需要真刀真枪拼杀的行业,反而集中在体制内、国企、传统行业。

就像我干了这么多年技术,从没见过哪个同事是"某二代"出身,几乎都是一群小镇做题家。

这种稳定环境培养出来的孩子,就像温室里的兰花,看着光鲜亮丽,实际上连基本的生存能力都没有。

去年有个热搜:17岁女孩高考后,看着同学们都开启了毕业旅游,就问父母要5000块钱也想旅游。但是父亲语重心长地跟女儿说,自己一个月才6000多块钱工资,高中这三年开销大,再加上你大学开学的学杂费等,家里实在拿不出那么多钱。

可你猜怎么着,女孩听到父亲这么说,体会到的不是父母的不易,而是父母的无能,她说了一句让父亲彻底寒心的话:养不起你别养啊。字字如冰锥,狠狠扎进父亲的心里。这句话连我这个旁人听了都心酸不已:这闺女怎么如此缺乏教养?

这段视频下方,一位在北京工作HR分享一段自己的经历,他们公司招了个"富家女"实习生,让她给合作方寄份文件,姑娘直接回:"我爸从没让我干过这种事,你找别人吧。"HR说:"这是工作。"姑娘当场翻脸:"你们公司就是这么欺负新人的?我要去劳动仲裁!"

我看到这段经历的时候,实在是忍不住骂脏话,这脑子怕不是有啥大病吧,这姑娘你是来工作的,还是来当少奶奶的?

你以为这就是极限了,并不是。

上午在厕所摸鱼的时候看了更奇葩的小仙女,她举着手机,怼脸拍摄着几名站在绿皮火车连接处吸引的乘客,大声地批评着人家,谁让你们在这儿抽烟的,你们的烟味呛到我了。

几名男士一开始没反应过来,其中一名解释说,这里就是吸烟区呀。女子无视他的解释,大声吼着要乘务员过来。乘务员过来后也是一脸懵,向女子解释,车厢连接处就是吸烟区,如果他们的烟味影响到你了,你可以礼貌地跟人家协商,但拿手机拍摄需要经过人家同意。

没想到乘务员也站在自己的对立面,女子气急败坏,大声叫着要发到网上曝光,于是就被我刷到了。

说实在的,我估计很多小伙伴都有种好奇,想知道这样的小仙女是怎么教育出来的,详细的过程我肯定不知道,但从小被溺爱,被无限度的包容,肯定是少不了的。

她们缺乏常识,更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凡事只考虑自己,只要自己看不惯的,影响自己的,就是不合理的存在。

真正的富养从来不是砸钱,而是砸脑子。就像谷爱凌她妈,为了让女儿学滑雪,专门陪着跑去美国生活,一边支持运动训练,一边盯紧学业成绩。外人看来是烧钱,实际上是在培养孩子的抗挫力。

你知道谷爱凌每天要完成多少训练吗?早上五点起床跑步,晚上还要做三个小时数学题,周末去滑雪场一练就是八个小时。

更有意思的是贝佐斯的中国养女。这个从长沙孤儿院领养的女孩,现在是联合国青年发展署特别顾问。贝佐斯给她的"富养"是什么?

不是每周35万零花钱,而是让她用三个暑假完成"贫民窟艺术改造项目",把380万教育投入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社会影响力。这才是顶级的富养:把每一分钱都变成撬动未来的支点,而不是堆成炫耀的粪堆。

反观我们身边的"富养",简直是东施效颦。有个朋友给女儿报马术班,一年花20万,结果孩子连马的品种都认不全,就知道拍照发朋友圈。我说你这钱花得冤,他还不服:"别人都学,我家不学就输在起跑线上了。"

可能有人会说:"我们普通家庭哪有那么多钱搞这些?"其实真正的富养,根本不需要多少钱。

第一个秘诀:用阅读代替奢侈品。

我小学同学张薇,父母都是环卫工人,家里穷得叮当响。但她妈有个习惯:每天晚上雷打不动给她读一小时书。从《安徒生童话》到《史记》,再到《时间简史》,现在张薇是某出版社的资深编辑,气质谈吐甩那些名媛几条街。她说:"我妈给我的不是学区房,是整个世界的地图。"

第二个秘诀:用劳动换取想要的东西。

邻居家朵朵,想买最新款的iPad,她爸说:"可以,但你得给家里擦半年玻璃,每擦一次记10块钱。"结果这姑娘不仅攒够了钱,发明了"玻璃清洁三步法",还懂得了劳动的辛苦,以及自己想要的都需要付出代价的道理。

现在她在大学读书,但是学费生活费从来不问父母要。

第三个秘诀:让孩子体验真实的世界。

去年带女儿去乡下外婆家,她看到农民伯伯顶着大太阳插秧,突然问:"爸爸,我们吃的米饭就是这样来的吗?"那一刻我知道,这比多少句"粒粒皆辛苦"都管用。

现在很多家长带孩子去欧洲旅游,住五星级酒店,吃米其林大餐,却从不让孩子坐一次公交车,逛一次菜市场——这样养出来的孩子,怎么可能懂得生活的真相?

最让人担心的是,这种错误的富养正在制造可怕的社会割裂。一方面,月薪三千的女孩要求相亲对象月入三万,理由是"我爸妈养我花了两百万";另一方面,农村出身的女孩因为没见过世面,被渣男用一个假LV包骗走了青春。

前段时间某婚恋网站数据显示:70%的"富养女"要求男方必须有房有车无贷款,彩礼不少于50万,还得会做饭会哄人。评论区一片哗然:"这哪是找对象,这是找长期饭票+情绪垃圾桶啊!"

而这些被富养的女孩往往最难适应社会。某互联网公司HR跟我吐槽,他们招了个海归女硕士,简历光鲜亮丽,结果让她写个会议纪要,错别字连篇;让她对接客户,开口就是"你必须怎样怎样"。没过试用期就被辞退了,姑娘还委屈:"我爸妈说我是天之骄女,你们居然敢辞退我?"

想起《人民的名义》里高育良说的:"我们有些干部,级别上去了,境界没上去。"现在很多父母也是这样,钱花出去了,脑子没跟上。他们以为给女儿买个爱马仕就能让她挺直腰杆,却忘了告诉她:真正的高贵不是你拥有什么,而是你是什么样的人。

真正的富养,是给孩子一颗强大的心脏,而不是一柜子的奢侈品。是让她在顺境时能享受生活,在逆境时能创造生活;是让她见过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坏的;是让她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明白"想要得到就得付出"。

这世上哪有什么天生的小仙女,只有被宠坏的巨婴和被养废的公主。当有一天,我们的女儿能笑着说"谢谢",哭着说"没关系",懂得靠自己的双手创造想要的生活,那才是真正的富养。

奢侈品会贬值,但教养永远保值;包包会过时,但勇气永远时髦。

富养女概念的完整表述是:穷养儿志,富养女德,是中国民间传统教育观念,主张对男孩女孩采取差异化教养方式,其核心在于通过精神塑造培养子女品质,而非单纯物质条件的差异。

全文完,感谢阅读,喜欢请点赞。

来源:占理儿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