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藏文化的“活化石”,湘巴藏戏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2006年,南木林湘巴藏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过去,藏戏仅在藏历新年、望果节、雪顿节等传统节庆演出,如今已从“小众传承”走向“大众共享”,走进村村户户,也走进年轻人的生活中。
阅读提示
作为藏文化的“活化石”,湘巴藏戏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2006年,南木林湘巴藏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过去,藏戏仅在藏历新年、望果节、雪顿节等传统节庆演出,如今已从“小众传承”走向“大众共享”,走进村村户户,也走进年轻人的生活中。
鼓钹一响,面具一戴,藏戏开场了。近日,在西藏自治区南木林县非遗公园,前来看藏戏的人群挤满了草地,正在表演湘巴藏戏的演员们抬手、转身间,五彩斑斓的面具、高亢激昂的唱腔、粗犷豪放的舞步引得阵阵喝彩。
这场藏戏是当地为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而举办的非遗展演活动。当地群众组成的11支民间藏戏队,以蓝天和雪山为幕,轮番上演了传统经典剧目,既有老戏骨出神入化的表演,也有少儿们有板有眼的初秀,现场气氛热闹非凡。
面具一戴,鼓钹一响,“藏戏迷”唱起来
藏戏分为白面具戏和蓝面具戏。作为蓝面具派藏戏,湘巴藏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与曲调,是颇具代表性的藏戏流派之一。
在展演现场,年仅5岁的藏族女孩巴桑拉姆跳得格外认真。她是南木林县甲措乡果拉村藏戏队最小的演员。拉姆腼腆地告诉记者,今年是她跟随爷爷学习湘巴藏戏的第二年。受爷爷的熏陶,小拉姆两岁就开始接触藏戏,4岁时加入了村里的藏戏队正式学戏。
达那雪藏戏队17岁的卓玛央吉也是从小热爱藏戏,学戏11年,如今她已是学校和乡藏戏队的主力。“我这次反串扮演了一个性格善良、勇敢坚强的男性形象。之前爸爸演过这个角色,在上台前我一直跟他取经。”卓玛央吉刚刚演完藏戏八大经典剧目之一《白玛文巴》,得到了西藏自治区藏剧团藏戏名家的认可,她格外开心。
卓玛央吉即兴为记者哼唱了一段藏戏,站在她身边的爸爸也跟着节奏“帮和”,父女二人合唱,如痴如醉。
在爸爸的支持下,卓玛央吉已经积攒了不少表演的经验,也曾去过拉萨演出。她内心渴望一个更大的舞台:“未来我想在藏戏上继续深造,也希望有机会把藏戏带到更远的地方。”
76岁的次仁多吉也来到了藏戏展演现场。目睹孩子们的演出,他的眼眶热了。次仁多吉是湘巴藏戏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表演湘巴藏戏已有40多年。
“藏戏是藏族文化的活态瑰宝。”次仁多吉说,《文成公主》里的汉藏联姻,《智美更登》中的人性光辉,《卓瓦桑姆》里的善恶哲思……这些经典剧目不仅镌刻着藏族的历史、信仰、文化,也展现了雪域高原人民勤劳勇敢的品格,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不只是一幕幕表演,更是民族用歌舞刻成的文化密码,面具一戴,鼓钹一响,藏族的魂儿就跟着唱起来了。”
从“小众传承”走向“大众共享”
在藏戏之乡,湘巴藏戏也曾面临传承断代、传统表演技艺失传的危机。
次仁多吉回忆说,1978年正式成立湘巴藏戏队,最初从事藏戏表演时,缺人、缺资金、缺演出机会,服装和道具也非常简陋。“后来,通过政府的扶持和藏戏队的努力,我们的队伍不断壮大,现在每逢大小节日我们都会受邀到县里演出,还参加了拉萨雪顿节、日喀则珠峰文化旅游节等各大活动。”近几年,仅他带领的多角乡藏戏队,年均演出就有五六十场。
在偏远的乡村,南木林县构建起完善的藏戏传承体系:拥有1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名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12名县级代表性传承人,依托11个县级非遗项目及11处藏戏传习基地,带动29支870余人的民间藏戏队活跃在乡村之间。目前,湘巴藏戏代表性传承人平均年龄降至35岁以下,有效解决了传承人老龄化问题。
此外,全县依托20所小学,在2022年组建起1支32名少儿组成的平均年龄9岁的甲措果拉少儿藏戏队,开展“藏戏进校园”活动、开设湘巴藏戏体验课等,培育人才梯队,形成全年龄段传承链条,让藏戏传承摆脱了过去依靠“单一艺人带徒”的窘境。
近年来,南木林县积极推动惠民演出常态化。全县29支民间藏戏队开展“文化下乡”“藏戏进乡村、进学校、进社区”等惠民演出,春节、藏历新年期间举办“藏戏巡演”,定期开展“青藏高原土豆文化节”“藏戏比赛”等,提供演出场次补贴、濒危剧种补贴、传承人补助等藏戏扶持资金,推动藏戏文化回归乡土,滋养民心,实现从“小众传承”走向“大众共享”。
次仁多吉培养了多名年轻的藏戏传人,多角乡藏戏队现有核心成员25人,其中有5人已经独立带领新学徒。他从台前转到了幕后,担当顾问,为学徒讲解藏戏文化,也在思考藏戏剧目如何更好地演绎出时代家国情怀。“现在,藏戏的传承就像高原上的格桑花,一茬接着一茬开。藏戏的希望,正跟着年轻人的身影往前奔呢。”次仁多吉对未来培养更多的传承人充满信心。
西藏自治区藏剧团团长边点旺久说:“南木林的老百姓爱看藏戏,民间的藏戏演员也热爱表演,有的达到了半专业化水平。这里涌动着藏戏在基层的发展热情。”
藏戏“破圈”,新业态赋能新生活
“年轻人也越来越爱看藏戏了。”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格桑说。
从日喀则珠峰文化节、拉萨雪顿节,到蛇年春晚拉萨分会场、山东潍坊国际风筝会,都有藏戏出彩出圈的画面。
藏戏原系广场剧,只有一鼓一钹压节奏。近些年,藏戏在保持传统表演特色的基础上,丰富服饰表达,创新性融入现代音乐节奏与舞台光影技术,增加舞蹈动作,古老的唱腔不断焕发新的魅力。
58岁的格桑师从次仁多吉,16岁开始表演湘巴藏戏,2012年成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至今仍在基层一线坚持演出。平时,藏戏队的队员和学徒务农、务工或上学之余,就在乡里一起排练。遇上演出活动,他们就会第一时间报名参与进来。演出活动的增加,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同时,也带动了藏戏队的村民增收。
非遗藏戏的复兴,正在催生“藏戏+旅游”“藏戏+文创”“藏戏+直播”等新业态。在南木林县,这些民间藏戏队不少是因为群众热爱而自发组织成立的。目前,已有11支队伍探索市场化运营,带动乡村建设藏戏主题一条街,开发藏戏面具、服饰等核心元素的文创产品,让藏戏美学融入日常生活,逐步实现藏戏“保护、利用、创新”的良性循环。
“眼下,南木林县正在全力打造‘藏戏之乡 幸福南木林’文化品牌。”南木林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德珍说,针对藏戏经典剧目的文化内核,推动创新编排沉浸式实景演出,期待未来吸引更多游客在雪域风光中体验藏戏的震撼魅力。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