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岛国惊现7000年夏朝同款王釜,证实1.1万年前夏朝早已统一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4 06:42 1

摘要:上回说到,3600年前商汤伐夏,夏朝的最后一位天子夏桀带着宠妃妹喜等人出海流亡,在太平洋的海岛上创建了拉皮塔文化(Lapita culture)。详见下文:

上回说到,3600年前商汤伐夏,夏朝的最后一位天子夏桀带着宠妃妹喜等人出海流亡,在太平洋的海岛上创建了拉皮塔文化(Lapita culture)。详见下文:

3600年前夏桀携宠妃出海逃亡,太平洋惊现夏朝遗民建国铁证!

抱雪斋在这篇文章里提出的铁证,就是拉皮塔文化的陶器,与大陆同时期的陶器造型一模一样。

下图是太平洋地区大约3600年前突然兴起的拉皮塔文化陶器。

下图是郑州出土的商代初年(大约3600年前)的原始瓷。

这两个长得如此相似的陶器,究竟叫什么呢?

它们都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叫做“釜”。

战国时期的齐国临淄,就制造了这样一批造型一模一样的陶釜,大多数釜上面还刻有铭文。如下图所示:

齐国量器上的铭文格式一般为“地名+姓名+立事岁+量器名+也”,比如下图是陈介祺藏的临淄陶釜铭文拓片,写的是“陈向立事岁召之王釜也”,表明这是一件量器釜,而且是“王釜”。

顾名思义,釜,并不仅仅是量器而已,而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王者礼器!

统一度量衡,可以说是古代王者制事立法的首要任务。在距今1.1万年前的《尧典》里面,已经记载了尧舜禅让的时候,要“同律度量衡”。

有关《尧典》的颁布时间在1.1万年前,详见下文:

《尧典》天象重释:抱雪斋独家图文实证中华文明万年源流

《周礼》里面还专门有一篇文字,详细记载了如何制作一个标准容量的釜(鬴):

“粟氏为量,改煎金锡则不耗,不耗然后权之;权之然后准之;准之然后量之。量之以为鬴(釜),深尺,内方尺而圜其外,其实一鬴;其臀一寸,其实一豆;其耳三寸,其实一升。重一钧。其声中黄钟之宫。概而不税。其铭曰:‘时文思索,允臻其极;嘉量既成,以观四国;永启厥后,兹器维则。’”

从太平洋海岛上的拉皮塔文化和郑州商城发现的陶釜来看,我们可以分明看到釜这种重要礼器和量器的出现时间远远比《周礼》早得多得多,传播范围也比绝大多数人想象的远得多得多。

最晚在3600年前的夏末商初时候,釜已经成为一种海内外通用的标准量器。

商代时,武汉的盘龙城遗址也有这样的釜,造型也和郑州的釜一模一样,而且也是原始瓷。如下图所示:

盘龙城还有像下图这样的釜,与前面说的其他釜相比只是多了个底座,容量应该是不变的。

商代青铜器里面也有不少这种带底座的釜,被称为“尊”。

比如下图中这样的青铜釜,在三星堆出土了一个。

在安徽阜阳也出土了一个这样的青铜釜,做工比三星堆的精美多了,如下图所示:

事实上,釜作为标准量器的起源还要远比商代早得多。

从陶寺遗址的陶釜来看,四千年前的山西陶寺也已经在使用这种标准量器。如下图所示,陶寺的釜和战国时的齐国陶釜一模一样,只是多了两只耳朵:

假如陶寺这个釜的容量也和春秋时候的齐国一样等于64升的话,我们甚至可以推算出四千年前陶寺的一升容量究竟是多少。

而且,这还不是我们能够见到的最早的釜。

在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已经有了这样的釜,造型还是和战国时候齐国的釜一模一样!如下图所示:

跨越了四千多年时光,这个釜的造型居然没有什么变化!

我甚至怀疑这个釜的容量也是没有改变的!

那么,还有没有比这样的釜更早的量器呢?

当然有!

那就是豆。

在春秋时期的齐国,豆和釜一样都是容器。一釜的容量等于16豆。

距今1.1万年前的虞朝末年和夏朝初期,浙江上山文化已经有了地球上最早的陶礼器兼容器——豆。

详见下文:

发现中华文明的核心基因密码:从一个礼器看中华文明的起源与传播

上山文化的豆,既是地球上最早的礼器,也是地球上最早的标准量器。没有之一,就是第一,世界第一,蓝星第一。

巧的是,按照抱雪斋全球独家首家提出的虞夏万年论,1.1万年前的浙江上山文化早期,就是尧舜禅让和大禹治水时期。尧舜“同律度量衡”的事迹,就发生这个时期,就发生在浙江上山文化区内。

更巧的是,虞朝的最后一任天子虞舜,诞生在浙江上山文化区内的上虞和余姚一带。

那里有一条姚江,又名舜江。

舜江边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了地球上最早的陶釜。

更更巧的是,河姆渡文化消亡几千年以后,虞舜的后人跑到了齐国称王,并把与河姆渡陶釜一模一样的陶釜当成了齐国的标准量器——王釜。

几千年历史,悠悠岁月就这样倏忽而过,仿佛一切都已经改变,又仿佛一切都没有改变。

本文为抱雪斋虞夏万年论系列不造第几回,欲知前事后事如何,且看上下回分解。

来源:抱雪斋读易笔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