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各种抗日影视剧中,我们往往看到各种或八路军,或国军战士使用鬼头大刀和小鬼子拼刺刀的场面。
在各种抗日影视剧中,我们往往看到各种或八路军,或国军战士使用鬼头大刀和小鬼子拼刺刀的场面。
影视剧中的大刀队
那么在现实中,大刀真的能拼过日军刺刀吗?
以当年抗战的情况来看,中国方面组建“大刀队”,完全是当时我国武器匮乏的结果。大刀虽然也有一定的战斗力,但是从宏观层面来说,对上日本的“刺刀部队”是占不到优势的。
大刀队对上刺刀很难占优势
对于这件事,其实还有一个“历史误区”,那就是抗日战争中,不管是国军还是八路军,都没有长久的“大刀队”编制。
所谓的“大刀队”,其实是一个临时编制,性质类似于战斗最激烈的阶段临时组建,用于对敌军阵地进行冲锋的敢死队或先锋队。
抗日战争时期我国首次组建“大刀队”是在1933年的喜峰口战斗中。当时国军第29军提出了在夜间对日军阵地进行突袭的战术。
历史上真实的国军29军大刀队
既然是要在夜间隐蔽地对敌军进行突袭,那自然不能开枪。于是国军第29军临时抽调了500名身强体壮的战士,组成了“大刀队”。
在喜峰口战斗中,国军“大刀队”于1933年3月9日午夜至10日凌晨第一次夜袭日军阵地,攻陷敌炮兵阵地,并焚烧日军车辆10余辆,缴获机枪10余挺,砍杀日军500余人。
大刀队战士
但是在喜峰口战斗之后,国军第29军的“大刀队”就解散了,这个部队编制并没有长久的留下去。
从实际的战斗能力上来说,长手打短手那就是有优势,更长的刺刀往往能轻松压制相对更短的大刀。
比如说在轻步兵这一层面,轻步兵手里射程最远的火力之一是迫击炮,能有个几公里的射程。那有迫击炮的轻步兵部队打没有迫击炮的,就是手拿把掐。
轻步兵掌握的最远武器之一是轻型迫击炮
虽然一把鬼头大刀看起来很有威慑力,但实际上但凡是有枪,有火炮,哪个部队会把大刀当成主役武器?
就连冷兵器时代,大家也都知道让部队装备长矛、槊、戈等长柄武器,而非大刀这种短柄武器。
在古代的日本,有“剑豪”或“剑圣”称呼的人一大堆,但将这些人拎出来打仗,在战场上全用各种长枪。
日本所谓的剑豪、剑圣,武器一个比一个长
在整个抗日战争中,最常使用大刀的部队其实是全国各地的民兵、护乡队等地方部队。这些抗日队伍严重缺乏枪械弹药,那就只能把大刀、红缨枪、梭镖等冷兵器拿出来当武器。
抗日民兵部队装备好就是各种鸟枪、土枪,装备不好就是各种冷兵器
这其中大刀因为看起来最有气势,所以在影视剧中最有存在感,影响了中国好几代人的“抗日记忆”。
影视剧中的大刀队
从战斗力上来说,单打独斗的话手持大刀的国军战士或八路军战士是能占到一点优势的。但如果是多人作战,中国的大刀就很难和日军的刺刀抗衡了。
大刀队不适合多人作战
因为大刀这玩意不适合配合,你左右劈砍往往容易砍到自己人。而日军的刺刀主要攻击动作是刺、挑等不会对自己左右造成影响的动作,所以也就不会伤害到自己人。
在实际的近身作战中,日军通常会以3人为一组,以一个老兵带头,左右2个新兵掩护。
老兵在前面左挑右刺,左右新兵则掩护老兵的侧翼。
侵华日军
而“大刀队”因为难以形成这种几个人之间的配合,所以在战斗中很容易以一打多的局面,自然很容易吃亏。
在实战中,甚至很容易出现一个班的日军挑翻我军一个排的情况。
比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抗日战争卷》第三章第四节引用杨成武战报原文是这样描述的:
“我部以三排兵力伏击日军侦察班,遭敌刺刀反制,伤亡逾半方歼敌九人”
并且原文还注释此战例为“华北战场典型白刃战教训”。
除开在战术上的差距外,在抗日战争早期日军因为更加的训练有素,所以也更容易在近身战中获得优势。
要知道自1882年“壬午军乱”之后日本一直在大扩军,之后日本就一直在为侵略中国做准备。
日本自19世纪末就在企图侵略中国
到1931年日本开始侵略中国,日军已经是一支训练有素的职业化军队了。而彼时的中国不管是国军还是红军,在训练的时长、强度等方面都远远不及对方。
并且当时的日本也是一个处于“先军政治”的国家,国家资源都拿去培养军队了。
虽然日本国内民众一个一个穷到能拿白米饭当奢侈品,但日本人一旦进入军队,基本的营养还是跟得上的。再加上训练充足,日本刚侵略中国的时候人均军事素养明显高于中国军队。
就连在近身战中,日军也往往能以一打多。
比如一名叫王成斌的抗日老兵,在回忆平度战役时,就承认当时他加上副班长和一个叫上官福祥的老战士,3个人才勉强在刺刀战中刺死1个日军。
而此时,已经是1945年9月,距离日本无条件投降没几天了。
抗战老兵王成斌
当然随着抗日战争的持续,日本方面的兵员素质也在快速下降。
因为当时有超过150万(日本厚生省数据)日军直接死在太平洋战场上了,加上严重受伤以及残疾失去战斗力的,人数就更多了。
超过150万日军报销在了太平洋战场
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颓势,使得其源源不断将中国战场上的“甲等部队”抽调到太平洋战场上,就导致日军兵员素质不断在下降。
同时中国这边因为多年征战,不管是国军还是八路军,都训练出了一支“百炼精兵”,战斗力相较于刚抗日那会有了显著提升。
抗战后期,中国军队的士兵军事素养也在提升
到抗战末期,日军在近身战中,就无法对中国军队形成绝对的优势了。
并且近身战这种模式,对士兵的身体素质要求也很高。
一个士兵如果身材高大,双臂臂展长,那么在刺刀战中也更容易占据优势。
比如说八路军129师一个叫吕俊生的战士,身高1米92,臂展超过2米,舞起大刀和刺刀来几个人都无法近他身。
在1938年7月的山东夏津战斗中,吕俊生一个人用刺刀刺死27个日军,缴获15支长枪。
之后的一场遭遇战中,吕俊生又用大刀在近身战中砍死17名日、伪军,打退敌人几次进攻。
因为战绩彪悍,日军当时甚至悬赏1万元要“买他的人头”。
信息来源:
【1】中国经济网·《巍巍太行铸英魂:全国战斗英雄吕俊生后人回忆前辈抗日传奇》
【2】中国军网·《老兵的笑——走近抗战老兵王成斌》
【3】北晚在线·《二十九军的大刀教官,原是会友镖局一名武术高手》
【4】新浪军事·《我军中将忆抗战:数次拼刺刀 平度战役1次杀敌3人》
来源:全面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