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价数亿却蹭员工奶茶?科技老板的穷酸日常,扎心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3 21:52 2

摘要:你见过最有钱的穷人吗?账面上躺着几个亿,钱包里掏不出三万块,出门蹭员工奶茶,出差住汉庭还得和前台砍价"能不能送双拖鞋"——这不是段子,是中国科技圈的魔幻现实。一群把公司做到估值十亿、员工几百号的创始人聚在一块儿,聊的不是"最近买了哪块地",而是"兄弟,你上个月

你见过最有钱的穷人吗?账面上躺着几个亿,钱包里掏不出三万块,出门蹭员工奶茶,出差住汉庭还得和前台砍价"能不能送双拖鞋"——这不是段子,是中国科技圈的魔幻现实。一群把公司做到估值十亿、员工几百号的创始人聚在一块儿,聊的不是"最近买了哪块地",而是"兄弟,你上个月工资发了吗?""听说XX连房贷都快断供了"。更荒诞的是,他们对着投资人画饼时眼睛都不眨:"明年营收翻三倍",转头在微信群里问:"谁有京东plus会员借我用下?"

一、这群"亿万负翁"长什么样?——创业十年,头发和存款成反比

要认出这群人其实很简单,看三个特征就行:发际线比公司估值跌得快,肚子比融资轮次涨得快,银行余额比员工年终奖少得快。

赵武在原文里写得扎心:"从一头乌黑的头发,逐步出现了白头发,发量肉眼可见的减少,额头越来越大,肚子也越来越大。"这哪是创业,简直是参加"发际线倒退大赛"顺便开公司。我认识个做AI的创始人,十年前是"中关村吴彦祖",现在同事私下叫他"地中海弥勒佛"——不是因为胖,是因为他总拍着肚子说:"没事,等技术突破了,钱就来了。"

钱真的会来吗?账面上看,会。融资A轮、B轮、C轮,每轮下来估值翻一番,媒体报道里"XX创始人身价过亿"的标题比外卖单还多。但钱包里看,不会。有个段子在创投圈流传:"创始人的身价=估值×股权比例×0%(因为不能套现)"。你以为他们是"亿万富翁",其实是"亿万负翁"——负在"不能停":员工工资要发,服务器要续费,投资人的KPI要扛,唯独自己的银行卡,余额常年停留在"够活但不够花"的水平。

我见过最夸张的案例:某网络安全公司创始人,融资5亿后请团队吃饭,选了人均80的烤鱼店,结账时偷偷用了美团50元券。员工问:"老板您这么省?"他苦笑:"省下来的钱,够多招两个算法工程师。"转头投资人来考察,他西装革履带大家去米其林,说:"我们公司文化就是‘极致投入’。"——这哪是极致投入,这是极致精神分裂。

二、为什么越融资越穷?资本的"温柔陷阱":你敢套现,就是道德瑕疵

这群人为什么会穷?不是因为公司不赚钱,是因为"赚钱的权利"被锁死了。

赵武说得透彻:"每一次卖老股改善生活可能都会变成道德上的瑕疵。"这话翻译成人话就是:你是创始人,就得和公司共进退——公司缺钱时你得掏家底,公司有钱时你别想揣兜里。投资人嘴上说"我们看好长期价值",合同里写的却是"回购条款:若5年内未上市,创始人需按年化15%回购股份"。这哪是投资,这是高利贷换了身西装。

更魔幻的是"舆论枷锁"。我见过一个创始人,B轮后想卖2%老股给父母换套养老房,被投资人在董事会上骂:"你这是对公司不负责任!"转头投资人自己偷偷减持了其他项目的股份。创始人微信群里炸开了锅:"凭什么他能套现我不能?"有人回:"因为你是‘技术领袖’,得有情怀。"——情怀这东西,在创投圈比信用卡还好使,既能让你免费加班,又能让你自愿当"免费劳动力"。

最讽刺的是"收入倒挂"。原文说"远比之前打工的收入低",这不是夸张。某大厂前技术总监创业,现在月薪3万,比他当年带的应届生还低。有次他老婆吐槽:"当年你在阿里,年终奖够买辆车;现在创业三年,家里车还是那辆二手比亚迪。"他回:"等上市了,换辆特斯拉。"——结果公司离上市还有"八年抗战"的距离,比亚迪的电池都快换第三块了。

三、穷得开心?技术信徒的"自我PUA":画饼充饥,但真香

但你要是问他们"后悔吗",答案基本是"不后悔"。这群人有个共同技能:给自己画饼,还画得贼香。

赵武说他们"永远跟打鸡血一样,激情四射",我觉得更准确的说法是"技术信徒的自我PUA"。比如某AI芯片创始人,公司连续18个月现金流为负,他每天晨会还说:"兄弟们,我们离颠覆英伟达就差最后一步了!"员工私下说:"老板眼里的‘最后一步’,比西天取经的路还长。"但奇怪的是,没人离职——因为老板画的饼里,有"技术突破"这个硬通货。

他们信"技术突破带来商业突破是必然的",就像老农民信"春天播种秋天一定收获"。区别是老农民知道哪天下雨,他们不知道技术突破哪天来。有个做工业软件的创始人,十年前说"我们的算法三年内超越西门子",现在还在说"再给我们两年"。但他办公室墙上贴满了专利证书,比家里的婚纱照还多。他说:"你看,这些就是种子,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哪怕现在连买化肥的钱都快没了。

这种"延迟满足"到了什么程度?有次行业峰会,几个创始人凑一起喝咖啡,聊到"如果现在突然有1000万,你会干嘛"。有人说"买服务器",有人说"招十个算法工程师",只有一个人说"先给我妈换套大点的房子"——说完被集体鄙视:"格局小了!"他反驳:"我妈今年70了,等不起‘上市后’。"其他人沉默了,然后异口同声:"那还是先给你妈买房吧,我们的服务器再凑活凑活。"

你看,他们不是真的"穷开心",是"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得明白"。就像小孩玩积木,哪怕饿肚子也要搭完城堡——因为城堡塌了可以重来,但饿肚子的感觉,忍忍就过去了。

四、科技圈的"珊瑚白化":我们在怕什么?从"制造"到"智造"的阵痛

赵武最后写了马尔代夫的珊瑚:"以前五颜六色,现在都是灰白色",因为海水温度高了一两度。这哪是写珊瑚,这是写中国科技圈的现状:我们的"技术珊瑚",正在悄悄"白化"。

为什么会白化?因为我们不敢"投入"。原文说"大多数的资金都投入到了销售售前售后,研发更像项目交付",戳破了多少科技公司的遮羞布。某网络安全公司,融资8亿,7亿花在了销售团队上——不是因为销售重要,是因为"看得见的业绩最能安抚投资人"。创始人私下说:"我也想投研发,但投资人问‘下季度营收多少’,我总不能说‘不知道,但我们的算法又进步了0.1%’。"

更可怕的是"不敢创新"。原文说"很多科技企业的技术还停留在创业前三年的产物,后来就是改界面,加一堆定制化的小点"。这不是懒,是怕。怕什么?怕投入打水漂。某做AI教育的创始人,想研发自适应学习算法,团队劝:"老板,不如先做个题库APP,三个月就能上线赚钱。"他犹豫了半年,最后选了题库APP——现在APP日活10万,但他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像没给孩子喂奶就去打工了"。

这就是"珊瑚白化"的真相:我们的科技生态里,"虫黄藻"(核心技术投入)正在被"海水升温"(短期利益压力)逼走。大家都去做"容易赚钱的事"——游戏、短剧、直播带货,因为这些"投入少见效快"。但就像赵武说的:"你很难想象如果都去做游戏和短剧,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大概是每个人都在虚拟世界里当首富,现实世界里连个芯片都造不出来。

五、等珊瑚再五彩斑斓时:他们不穷了,国家就强了

但我依然觉得,这群"穷光蛋"是中国科技的希望。

因为他们见过"五彩斑斓的珊瑚"。赵武说"我见过五彩斑斓,我也看见了未来的五彩斑斓",这不是鸡汤。十年前,中国的网络安全还在"卡脖子",现在本土厂商的市场份额从5%涨到40%;十年前,工业软件全靠进口,现在国产CAD的渗透率已经突破20%。这些进步,不是大厂砸钱砸出来的,是这群"穷光蛋"啃着馒头、掉着头发,一点点磨出来的。

他们就像马尔代夫海里的珊瑚虫,哪怕被海水温度逼得"白化",也没放弃和"虫黄藻"(技术突破)共生的希望。某量子计算创始人,公司快发不出工资时,把自己的房子抵押了800万,全投进实验室。他说:"量子比特的稳定性再提高10%,我们就能接军方的订单了。"——现在他租住在公司隔壁的老破小,每天走路上下班,却在朋友圈发:"今天的实验数据,比昨天又好了0.5%。"

赵武说"等这批穷光蛋都变得不再那么穷了,国家就必然更加富强了"。深以为然。当他们的技术突破真的变成产品,当"估值数亿"变成"现金数亿",当"身价数亿"不再是"穷光蛋"的遮羞布,中国才算真正从"制造大国"变成"智造强国"。

就像马尔代夫的珊瑚,虽然现在是灰白色,但只要海水温度降下来,虫黄藻总会回来。而这群"穷光蛋",就是科技海里的"虫黄藻"——只要给他们一点时间和空间,总会让中国科技的珊瑚,重新变得五彩斑斓。

最后说个小事:某创始人最近终于套现了500万(卖了1%的老股),没买房没买车,全投进了实验室。员工问:"老板,你不想改善生活吗?"他指着窗外的写字楼说:"等这栋楼里的人都用我们的技术时,我天天住马尔代夫。"

——而那时的马尔代夫珊瑚,应该已经重新五颜六色了吧。

来源:倪卫涛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