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1935年,在这一战火纷飞、民族危亡的时刻,文立正向亲友寄出这封价值万金的书信后,毅然投身革命。在湖南省衡山县东湖镇天柱村委会办公室里,文立正的妹妹、84岁的文立徕铿锵有力地说出这声呐喊的时候,眼里闪烁着光。
“偌大的华北已不容许安放一张平静的书桌了。怒吼吧,中国!”这是文立正书信中的呐喊。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1935年,在这一战火纷飞、民族危亡的时刻,文立正向亲友寄出这封价值万金的书信后,毅然投身革命。在湖南省衡山县东湖镇天柱村委会办公室里,文立正的妹妹、84岁的文立徕铿锵有力地说出这声呐喊的时候,眼里闪烁着光。
寻一个人:他舍弃洋楼赴烽火
“《铁道游击队》政委李正的原型之一是我们衡阳人,故居便在衡山深处。”这话从湖南省衡阳市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主任李文运口中轻轻落下来时,像一粒火星溅进心湖,泛起涟漪。
谈起闻名遐迩的铁道游击队,最先涌入脑海的是那部经典的黑白老电影。银幕上跳动的光斑里,身着旧袍、腰束布带、怀揣双枪,沉稳冷静地带领队员在津浦干线的列车间飞奔,打得日军鬼哭狼嚎——大队长刘洪、政委李正的传奇形象,深深刻印在人们心里。
却不曾知晓,这光影交织中的英魂,有一缕正源自衡阳这片炽热的红土地。文立正,作为“李正”的生活原型之一和命名来源,竟与衡阳这座抗战名城血脉相连。蝉鸣正盛的夏日,记者怀揣着满膛滚烫的敬意,连同记忆中那些燃着硝烟的剪影,启程前往天柱村寻访英雄的故乡。
蜿蜒的村道仅容一车通过,陡峭的坡度让汽车持续发出轰鸣声。掠过一池荷花,记者随着车身的摇晃起伏,来到了天柱村委会。院子里,文立正三位健在的同父异母的妹妹——文立御、文立得、文立徕,正与衡山县检察院检察长伍多益相谈甚欢,话音里裹着爽朗的笑。谁能想到,这三个思维敏捷、言谈轻快的老人,都已是耄耋之年。
文立得(右一)、文立徕(右二)两位老人讲述家人寻找文立正的经过。
“解放初期,我父亲文九德就通过寻人启事找我的二哥文立正。”围坐在村委会的房间里,文立得老人一边讲述着记忆深处的往事,一边打开手机,展示着一份日期为1951年的“寻人名单”。据文立得的母亲叙述,当时他们还向有关部门写信查询,得到的回复均是“查无此人”。后来的许多年里,由于历史原因,文立正的生死和身份认定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直到1983年,经过亲友的不懈努力,那本红皮的烈士证明书终于发了下来。原来,文立正本叫文立徵,为了能让战友更容易记住他的名字,改叫文立正,还曾用“赵宓”当过化名。这些藏在烽火里的细节,家里人一无所知,如同不知道他在鲁南的七年里,究竟穿过多少枪林弹雨。2009年,文立正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100位抗日英雄之一。
文立徕是文立正的幺妹,利落的短发仍是墨色,纤瘦的身板如竹般硬挺,全然不像是一位84岁的老人。“我们家在长沙曾有一栋小洋楼。按照我们的家庭情况,我哥哥完全可以……”说到此处,她顿了顿,没有继续说下去,“你知道吧?太可惜了,才34岁就没了。”
记者能听懂文立徕老人言语间的痛惜。文立正出身书香门第、名门望族,他的父亲文九德在国民革命军里官至上校团长。优渥的家境,足够他在岁月的暖阁里把日子过成窗台上的兰草,清雅而安稳。可他偏不。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早把以身许国、精忠报国的根须扎进了他的骨血。报国的念、抗日的火、救亡的愿,在他心底盘成了参天的树。明知革命路上尽是荆棘与炮火,他还是毅然走出了那方安逸的庭院,把自己活成了照亮黑夜的星。
“我们一直在寻他。”说到“寻他”二字,文立徕坚定的目光里倒映出内心深藏的执念,“小洋楼后来被日本人炸毁了,我们非常悲愤。”
记者不由得感叹,这“寻他”,哪里只是寻一个人的名。是在捡拾历史的碎片,要拼凑出当年烽火里的真相;是在时光留下的痕迹里,找到那份藏着的抗战精神火种,让那抛家舍业的决绝、救国救民的赤诚,永远在我们心里活着、热着。
寻一段历史:微山湖上的歌声
微山湖的美丽风光。
留侯微子共湖天,皎洁明月析奸贤。
忠胆堪羞奸卑相,千秋史笔颂扬帆。
在文立正生平展览馆里,记者看到了文立正留下的诗、写给家人的书信和那声呐喊。
步入展览馆,几间屋子的墙上,一张张老照片、一行行文字说明,文立正的生平在墙面上静静铺展。
“1934年,文立正进入北平辅仁大学化学系学习。读书期间,他对日本帝国主义疯狂侵略华北、祖国大片河山沦入敌手感到痛心疾首。受到刘定乾等共产党人的感染,他下定了参加革命的决心:‘我过去长久思考的问题,现在总算有了答案,我看,抗日的前途就在这些共产党人身上,只有共产党才能拯救中国!’。”何国微站在照片墙前,指尖轻轻划过老照片。作为天柱村的村民,也是文立正生平展览馆的管理员兼讲解员,这些历史她早已在心里温习过百遍。此刻开口,声音里像裹着当年的风,把那段在信念里淬火、于迷茫中寻路的岁月讲得鲜活。“他放弃优渥的家庭,毅然投身革命,先后参加了‘一二·九’运动、‘一二·一六’游行示威等抗日救亡民主运动。”
三位老人凝视着墙上的图影,驻足静听。说到关键处,她们还会不时插话补充。这些刻在记忆里的细节,早已成了她们与兄长对话的密码,即便过了这么多年,依然能精准地接上时光的茬。
1938年,文立正随郭子化、张光中进入鲁南抗日根据地,在鲁南人民抗日义勇总队担任政训员,开启了他在鲁南浴血抗战的烽火岁月。七载烽火路,他的身影始终穿梭在血与火的淬炼之中。从鲁南人民抗日义勇总队的初燃星火,到山外抗日军联合会的旌旗集结,从鲁南运河支队的血浪翻涌,到铁道游击队的传奇故事——那些镌刻着荣光的队伍里,他以沉甸甸的担当,在敌后战场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功勋。
1943年,文立正被任命为铁道游击队政委。爬飞车、断铁轨、炸桥梁、夺机枪,神出鬼没、来去无踪,总能在敌人最意想不到的地方撕开一道口子……这些我们熟悉的铁道游击队传奇,有许多都出自文立正领导时期。可鲜少有人知道,他刚担起政委担子时,这支队伍正陷在寒冬里。彼时,这支队伍刚刚遭受沉重打击,几名主力队员先后牺牲,战士们情绪低落、眼里蒙着霜。是文立正一句句掰开揉碎了做思想政治工作,把涣散的人心重新焐热;也是他凭着胸中丘壑,在逆境里蹚出了路,才有了“彭口闸脱险”的绝处逢生,“打票车”的智勇双全,让这支队伍的传奇名声传遍齐鲁大地。
何国微的声音忽然沉了下去:“1945年2月,文立正被叛徒出卖,凌晨在丁家堂村遭伪军突袭,不幸牺牲。”
“一梭子子弹打中了头部,连枕头下用来防身的枪都来不及掏出来。”文立徕的语气中充满了不甘和叹惋。
“文立正在山东非常有名,当地人都知道他和铁道游击队的事迹。”何国微指着照片介绍,在山东临沂的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内,有专门为文立正修建的烈士纪念亭和烈士墓。
“这个就是我,那时候还年轻。”文立徕老人激动地指着那张烈属在烈士陵园参观的老照片说。
展览馆的最后一面墙上,是电影《铁道游击队》里那首经典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黑墨印在米白的墙纸上,仿佛浸着微山湖的水汽。目光扫过“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耳畔竟像真的飘来弦音,不自觉地跟着哼起来。
“我们一起吧?”何国微提议。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三位老人嗓音嘹亮,歌声漫过窗棂,仿佛把几十年前的风都卷了进来。记者的脑海里忽然铺开一幕幕光影:文立正站在学生游行的队伍里,迎着朝阳振臂高呼;他冒着炮火赶赴前线,吹起口琴;他跃上飞驰的列车,打着补丁的布衫随风飘舞……
随即又陷入沉思,这旋律里藏着的,何尝不是文立正和铁道游击队的英魂?他们在敌后战场的枪林弹雨里穿梭,把生死抛在身后,如孤胆英雄一般。他们坚毅的勇气与信念,在悠悠歌声中传承,在岁月长河里流淌,浇灌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原野。
寻一处传承:为抗战精神安“家”
修缮一新的文立正故居。
青色的砖瓦整齐排列,平整的墙面粉刷雪白,门框上沿黑色匾额上,“文立徵故居”五个金黄色的大字在阳光下闪着光,庄严肃穆。
迈过木头门槛,一阵清凉便顺着脚底板漫上来,瞬间卷走了夏天的热浪。
文立得、文立徕两位老人共同拼出文立正故居完整样貌。
“你们看,这样90度排在一起的两栋房子,就是故居的全貌了。”文立徕、文立得两位老人翻开《文立正传》的扉页,指着一张图片,拿出一张老照片,把它们拼接在一起,介绍起故居的情况,“墙还是原来的夯土墙,大门还是以前那个大门。夯土墙可有讲究,冬暖夏凉,现在这种土可不好找了。”
站在大堂里,抬头是横排的木制房梁,上面悬挂着一盏昏黄的灯泡,光线柔和地洒下来,给屋里添了些暖意。大厅正中靠墙的位置,摆着一张四方桌,桌上放着一本“访客登记表”和一支笔。登记表上一页已经快要被写满,可以看到近几日陆续有不少参观者来此。除留下姓名外,还有填写“访客单位”“访客人数”的专栏。从记录上看,有来自长沙、南京等不同地方的游客,还有来自“家族”的;人数则不一而同,有写“6人”“10人”的,也有写“2人”的。看来,守护国之安宁的英雄,一直被大家惦念着。记者也拿起笔,郑重地写下名字。
“我们每年都会回故居看看,前段时间刚来扫过墓。”三位老人轻车熟路地穿过屋里的连廊,热情地同管理故居的村民打起招呼。
“2019年,我们开展潇湘红色资源保护公益诉讼专项行动时发现,文立正故居墙体开裂,房内空无一物,显得有些破败。”伍多益的话语里带着感慨,故居是文立正抗战精神传承的载体,必须保护好这个红色遗产,让伟大抗战精神不断传承、弘扬下去!
为此,在三个多月里,衡山县检察院组织检察官多方走访调查、收集实物史料。“建议全面履行法定监督管理职责,做好英雄烈士文物保护工作……对文立正后人提供的遗物进行陈列……”最终,一份承载着敬意的检察建议,郑重送达衡山县文旅局。
然而,资金缺口的梗阻,让整改工作一度陷入停滞。衡山县检察院旋即联合文旅局,共同向衡山县政府提出在整修文立正故居时,统筹推进革命文物保护、抗战精神传承与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这一次,方案在反复打磨中进一步完善,资金也顺利到位了。在各部门协同发力下,故居焕然一新,文立正生平展览馆、游客中心等配套设施同步建成投用。曾经的旧时光,在抗战精神的浸润中重焕生机,让每一位来访游客都能触摸到英雄的温度。
衡山县人大代表、天柱村党总支书记赵海军,亦是这场保护行动中的积极推动者。谈及故居的未来,他有着自己更长远的憧憬:“我们计划开设游学项目,吸引更多人走进这里,让抗战精神如薪火般传得更广、更久。”
如今,文立正故居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文立正的抗战精神正穿越时空,在游客驻足凝视的目光中、在年轻学子的研学笔记里、在村民代代相传的讲述间传播,如同微山湖的水波,一圈圈漾开,从未停歇。
在民族危亡之际,千千万万中华儿女挺身而出,抛家舍业、奋不顾身投入抗战、守护河山,不惜用生命践行对民族的赤诚和热爱。今天,革命先烈们心中灼灼燃烧的理想,早已化作人间璀璨的万家灯火,照亮了我们安稳的日子。我们应当铭记的,不仅是先烈们永垂不朽的丰碑,更是那早已融进华夏儿女血脉基因里的伟大抗战精神。
离开天柱村时,已是夕阳西下。村口的风里带着荷香,“英雄故里,美丽天柱”的标语在暮色中格外醒目,旁边那方对话框形状的红框,恰好框住一池荷花。碧绿的荷叶铺成翡翠般的海,粉白的花瓣顶着金红的霞光。这景象让记者有些恍惚,仿佛置身于刘知侠在小说《铁道游击队》里描绘的一个场景:
“西天泛着殷红色的晚霞,映在碧绿清澈的湖水上,漾着一片玫瑰色的紫光,远远的霞光掩映的微山,像披着一件彩色的盛装,屹立在湖心里。深秋的微风,吹皱了平静的湖面,越过含着水珠的淡黄色的豆田吹过来了,带来湖里一阵阵荷花的清香。”
凝望着满池荷花,又忽然觉得它们多像当年的文立正和他的战友们——荷叶是他们坚韧的臂膀,托举着民族的希望;荷花是他们未凉的热血,即便在暗夜也透着光亮。
“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老人的歌声还在耳边萦绕,仿佛从几十年前的烽火里飘来,在晚风里荡出悠长的尾音。
来源:济阳区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