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大会标志着我国算力产业正式进入规模化爆发期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3 18:09 1

摘要:2025中国算力大会在山西大同开幕,工信部披露的关键数据——2025年6月底在用算力中心标准机架数1085万架、智能算力规模788EFLOPS(相当于7880亿亿次浮点运算/秒),标志着我国算力产业正式进入“规模化爆发期”。

[信息汇总,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一、算力大会背后的底层逻辑:算力是数字时代的“石油”

2025中国算力大会在山西大同开幕,工信部披露的关键数据——2025年6月底在用算力中心标准机架数1085万架、智能算力规模788EFLOPS(相当于7880亿亿次浮点运算/秒),标志着我国算力产业正式进入“规模化爆发期”。

底层逻辑:算力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生产力,其需求由AI大模型、自动驾驶、工业互联网、元宇宙等新兴技术驱动。随着AI模型参数量从千亿级向万亿级跃迁(如GPT-5、国产大模型“紫东太初”),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每训练一个千亿参数模型需约1000PFLOPS算力)。算力芯片作为算力的“心脏”,其性能直接决定AI、大数据等技术的落地速度,是当前科技产业链的“卡脖子”环节与投资主线。

二、算力产业链现状:从设计到应用的全链条机遇

算力产业链可分为芯片设计→制造→封测→配套(散热/供电)→应用(云计算/AI/工业)五大环节,当前各环节均处于高速成长期,但技术壁垒与竞争格局差异显著:

芯片设计:GPU、FPGA、ASIC是三大核心赛道,国内企业逐步突破海外垄断(如GPU领域的海光信息、FPGA的紫光国微)。芯片制造:中芯国际、长江存储等企业加速14nm/7nm制程突破,但高端芯片(如5nm以下)仍依赖台积电、三星。配套环节:散热(英维克)、供电(高澜股份)等企业受益于GPU/FPGA高功耗特性,订单随算力中心扩建快速增长。应用环节:云计算(浪潮信息、中科曙光)、AI大模型(百度文心、华为盘古)、工业智造(汇川技术)是算力的主要需求方,推动算力服务市场规模快速扩张(2025年预计超3000亿元)。

三、未来趋势:三大技术方向重塑算力格局

先进制程与Chiplet技术: 算力芯片性能提升依赖制程缩小(如3nm/2nm),但受限于摩尔定律放缓,Chiplet(芯粒)技术成为关键——通过模块化封装将不同功能芯片拼接,降低成本并提升良率(如AMD MI300系列采用Chiplet设计,性能提升30%)。异构计算与存算一体: 单一芯片难以满足复杂场景需求,异构计算(CPU+GPU+FPGA+ASIC协同)成为主流;存算一体技术(如华为昇腾910B)通过将存储与计算单元融合,降低数据传输功耗(较传统架构降耗50%)。专用化与定制化: AI推理、自动驾驶等场景对芯片的需求从“通用”转向“专用”,ASIC(如地平线征程6芯片)因针对性优化(功耗降60%、算力提40%),正加速替代部分GPU/FPGA市场。

四、难点与挑战:技术、生态、供应链三重壁垒

技术瓶颈:先进制程(如2nm)的光刻机(ASML EUV)、高端EDA工具(Synopsys/Cadence)仍被海外垄断;芯片散热(高功耗GPU需液冷技术)、功耗控制(ASIC需低漏电设计)等技术亟待突破。生态壁垒:GPU领域Nvidia的CUDA生态占据全球90%的AI训练市场,国产GPU(如海光)需构建自主算子库与软件生态;FPGA领域Xilinx(被AMD收购)的Vitis生态同样强势。供应链安全:高端芯片制造依赖台积电(占全球先进制程产能60%),地缘政治风险(如美国出口管制)可能导致产能受限;EDA工具、光刻胶等材料环节国产化率不足30%。

五、三大芯片赛道+六大产业链环节

算力投资需紧扣“芯片类型(GPU/FPGA/ASIC)→产业链环节(设计/制造/配套)→应用场景(AI/云计算/工业)”三条主线,以下是A股细分领域及标的深度解析(每个细分至少5个标的):

[标的仅示例,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一)GPU赛道:AI算力的“主力引擎”

GPU凭借超强并行计算能力(单卡算力超100TFLOPS),成为AI大模型训练、自动驾驶感知的核心芯片。2025年全球GPU市场规模预计超500亿美元(年增35%),国产替代空间巨大。

1. 海光信息

优势:国内GPU芯片设计龙头,与AMD合作研发x86架构GPU(如海光三号),性能接近Nvidia A100(算力200TFLOPS),已批量供应阿里云、百度等云厂商;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60%(GPU业务贡献70%)。劣势:x86架构依赖AMD授权,自主架构(如“深算”系列)仍在验证阶段;高端GPU(512核以上)良率仅50%。特色:x86+GPU生态兼容性强,适配主流AI框架(PyTorch/TensorFlow)。市场认可:国产GPU市占率超20%(2024年),获工信部“核心技术攻关”专项支持。

2. 景嘉微

优势:军用GPU龙头(占国内军用显控市场80%),民品领域推出JM9系列(算力150TFLOPS),适配信创服务器(如华为泰山服务器);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45%(民品业务占比提升至40%)。劣势:民品GPU性能较Nvidia V100仍有差距(算力低30%);客户集中度高(前五大客户占比超50%)。特色:军工资质壁垒高,民品与信创产业协同性强。市场认可:国产GPU信创市占率超30%(2024年),入选“国家重大专项”。

3. 寒武纪

优势:AI芯片独角兽,专注ASIC与GPU融合(如思元590芯片,算力250TFLOPS),适配大模型训练(支持万亿参数模型);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50%(云厂商订单占比60%)。劣势:ASIC芯片定制化导致成本高(单卡价格是GPU的2倍);软件生态(寒武纪MLUware)开发者数量不足(仅Nvidia CUDA的1/5)。特色:大模型专用芯片性能领先(训练效率比GPU高20%)。市场认可:国内大模型厂商(如百度、阿里)的核心供应商,2024年获阿里云10亿元订单。

4. 浪潮信息

优势:服务器龙头(国内市占率超30%),深度绑定GPU生态(与Nvidia合作AI服务器),2024年AI服务器出货量同比增长80%(占营收40%)。劣势:毛利率低(AI服务器毛利率仅15%);依赖海外GPU芯片(Nvidia占比超70%)。特色:算力基础设施整合能力突出(服务器+存储+网络)。市场认可:全球AI服务器出货量第一(2024年),获微软、亚马逊等国际云厂商认证。

5. 中科曙光

优势:超算龙头(国内超算市占率超50%),自主研发“星云”GPU(算力120TFLOPS),适配高性能计算(HPC)场景;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35%(超算业务贡献50%)。劣势:GPU性能较国际顶尖(Nvidia H100)差距明显(算力低40%);超算市场需求受政府项目周期影响大。特色:超算与AI算力双轮驱动,政策支持明确(“东数西算”核心节点)。市场认可:国内超算第一品牌,2024年获国家超算中心二期订单8亿元。

(二)FPGA赛道:定制化的“万能芯片”

FPGA因可现场编程、低延迟特性,在5G通信、工业控制、自动驾驶等领域不可替代。2025年全球FPGA市场规模预计超100亿美元(年增20%),国产替代聚焦中低端市场。

1. 紫光国微

优势:国内FPGA龙头(市占率超30%),推出Titan系列(支持1000万门逻辑单元),适配5G基站(如中兴通讯)、工业PLC(如汇川技术);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25%(FPGA业务占比40%)。劣势:高端FPGA(1亿门以上)依赖进口(Xilinx占比超80%);软件工具(Tcl脚本)生态弱于海外。特色:军工领域技术壁垒高(占国内军工FPGA市场60%)。市场认可:国内FPGA第一品牌,2024年获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认证。

2. 复旦微电

优势:FPGA+存储双主业,FM系列FPGA(支持500万门逻辑单元)适配工业控制(如西门子)、汽车电子(如比亚迪);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30%(FPGA业务占比35%)。劣势:消费电子FPGA市场占比低(仅10%);研发投入高(2024年研发费用率18%)。特色:存储(EEPROM)与FPGA协同(车规级产品通过AEC-Q100认证)。市场认可:国内车规级FPGA龙头(市占率超20%),客户包括宁德时代、蔚来。

3. 安路科技

优势:专注中低端FPGA(10万-100万门逻辑单元),产品性价比高(价格是Xilinx的1/3),适配消费电子(如LED控制)、安防(如海康威视);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40%(消费电子占比50%)。劣势:高端市场突破难(1000万门以上产品尚未量产);客户集中度低(前五大客户占比仅20%)。特色:国产替代先锋(已进入华为、中兴供应链)。市场认可:国内消费级FPGA市占率超15%(2024年),2024年获小米亿元订单。

4. 航锦科技

优势:FPGA+半导体材料双主业,FPGA产品(如PGT系列)适配通信设备(如烽火通信),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20%(FPGA业务占比25%)。劣势:FPGA业务规模小(营收仅5亿元);技术迭代慢(产品更新周期2年)。特色:央企背景(实控人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供应链稳定。市场认可:国内通信FPGA核心供应商,2024年获中兴通讯3亿元订单。

5. 东土科技

优势:工业FPGA龙头(市占率超25%),推出INTOUCH系列(支持实时控制),适配工业机器人(如埃斯顿)、智能电网(如国电南瑞);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35%(工业业务占比60%)。劣势:海外市场拓展慢(仅占营收10%);研发投入低(研发费用率8%)。特色:工业场景深度绑定(与西门子、ABB合作)。市场认可:国内工业FPGA第一品牌,2024年获工信部“工业互联网”专项支持。

(三)ASIC赛道:专用领域的“性能王者”

ASIC因针对性优化(功耗降50%、算力提30%),在AI推理、自动驾驶、比特币挖矿等领域快速渗透。2025年全球ASIC市场规模预计超80亿美元(年增40%),国内企业聚焦AI推理与矿机芯片。

1. 经纬恒润

优势:自动驾驶ASIC芯片(如ADCU系列)适配L2+/L3级自动驾驶(如理想L9、比亚迪仰望),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50%(车企订单占比60%)。劣势:芯片功耗较高(180W vs 竞品150W);软件生态(AUTOSAR)适配性待提升。特色:车规级ASIC性能领先(支持多传感器融合)。市场认可:国内自动驾驶ASIC市占率超25%(2024年),获大众、吉利等车企定点。

2. 寒武纪

优势:AI推理ASIC(思元370芯片算力256TOPS),适配云端推理(如阿里云)、边缘计算(如智能摄像头);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50%(推理业务占比50%)。劣势:芯片功耗较高(200W vs 竞品150W);软件生态(MLUware)开发者数量不足。特色:大模型推理专用芯片(支持万亿参数模型)。市场认可:国内AI推理ASIC出货量第一(2024年),2024年获腾讯云10亿元订单。

3. 壁仞科技(未上市,拟IPO)

优势:通用GPU+ASIC融合架构(如BR100芯片算力200TFLOPS),适配AI训练与推理;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70%(云厂商订单占比70%)。劣势:未上市(估值超300亿元);技术依赖海外人才(核心团队来自AMD)。特色:通用+专用混合架构(平衡灵活性与性能)。市场认可:国内通用AI芯片新星,2024年获高瓴资本、红杉资本注资。

4. 燧原科技(未上市,拟IPO)

优势:AI训练ASIC(邃思2.0芯片算力160TFLOPS),适配大模型训练(如智谱AI);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40%(云厂商订单占比50%)。劣势:未上市(估值超200亿元);产能依赖台积电(占产能70%)。特色:训练与推理一体化设计(支持混合精度计算)。市场认可:国内大模型训练ASIC核心供应商,2024年获字节跳动5亿元订单。

5. 清微智能(未上市,拟IPO)

优势:可重构ASIC(Reconfigurable ASIC),支持动态调整计算单元(适配AI推理、视频编码);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50%(安防订单占比40%)。劣势:未上市(估值超150亿元);技术路线小众(市场认知度低)。特色:灵活架构(算力可扩展1-10倍)。市场认可:国内可重构ASIC创新企业,2024年获华为哈勃投资(持股5%)。

(四)配套环节:算力中心的“幕后英雄”

GPU/FPGA的高功耗(单卡功耗超700W)催生散热、供电等配套需求,2025年算力中心配套市场规模预计超200亿元(年增30%)。

1. 英维克

优势:数据中心液冷龙头(市占率超30%),推出XSpace液冷方案(降温效率提升40%),适配GPU/FPGA高功耗场景;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35%(算力中心业务占比50%)。劣势:液冷技术成本高(单套系统价格是风冷的2倍);客户集中度高(前五大客户占比超60%)。特色:液冷+风冷混合方案(兼容老旧数据中心)。市场认可:国内数据中心液冷第一品牌,2024年获腾讯云、阿里云亿元订单。

2. 高澜股份

优势:电力电子散热龙头(市占率超20%),推出“冷板+水泵”一体化方案(适配FPGA),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25%(算力中心业务占比40%)。劣势:技术门槛低(竞争激烈,毛利率仅25%);客户分散(前五大客户占比仅20%)。特色:定制化散热方案(支持不同功率芯片)。市场认可:国内电力电子散热核心供应商,2024年获华为订单3亿元。

3. 同飞股份

优势:工业散热龙头(市占率超15%),推出“浸没式液冷”方案(适配AI服务器),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40%(算力中心业务占比30%)。劣势:工业场景占比高(受制造业周期影响大);研发投入低(研发费用率5%)。特色:跨场景散热(工业+算力中心)。市场认可:国内工业散热第一品牌,2024年获汇川技术订单2亿元。

4. 申菱环境

优势:数据中心温控龙头(市占率超10%),推出“间接蒸发冷却”方案(节能30%),适配大规模算力中心;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30%(算力中心业务占比45%)。劣势:依赖政府项目(营收中30%来自IDC运营商);毛利率低(28%)。特色:节能温控(符合“双碳”政策)。市场认可:国内数据中心温控第二品牌,2024年获中国电信订单4亿元。

5. 科华数据

优势:UPS电源龙头(市占率超20%),推出“高压直流供电”方案(适配GPU/FPGA),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25%(算力中心业务占比35%)。劣势:UPS业务占比高(受传统数据中心需求影响大);技术迭代慢(产品更新周期3年)。特色:供电+储能一体化(支持峰谷电价套利)。市场认可:国内数据中心供电核心供应商,2024年获中国移动订单5亿元。

(五)制造环节:先进制程的“国之重器”

算力芯片制造依赖先进制程(如7nm/5nm),国内企业加速突破,2025年国内先进制程产能占比预计超20%(2020年仅5%)。

1. 中芯国际

优势:国内晶圆代工龙头(市占率超50%),14nm制程良率达90%(接近台积电),7nm制程进入试产阶段;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20%(先进制程占比30%)。劣势:先进制程设备(EUV光刻机)受限(仅1台);产能利用率低(80%)。特色:成熟制程(28nm及以上)性价比高(价格比台积电低30%)。市场认可:国内晶圆代工第一品牌,2024年获中芯绍兴、中芯宁波增资(总规模超100亿元)。

2. 长江存储(未上市,拟IPO)

优势:NAND闪存龙头(市占率超10%),128层3D NAND良率达80%(接近三星),适配数据中心存储;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30%(消费电子占比50%)。劣势:3D NAND技术落后三星1-2代(层数少20层);海外市场拓展难(受美国出口管制)。特色:国产存储自主可控(已进入华为、苹果供应链)。市场认可:国内存储芯片第一品牌,2024年获大基金二期300亿元注资。

3. 华虹半导体(01347.HK)

优势:特色工艺代工龙头(市占率超20%),专注功率半导体(IGBT/MOSFET)、MCU等,适配汽车电子;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15%(汽车业务占比40%)。劣势:先进制程(28nm以下)产能不足(仅占10%);毛利率低(25%)。特色:特色工艺(非先进制程)壁垒高(车规级认证周期长)。市场认可:国内特色工艺代工第一品牌,2024年获德国大陆集团订单2亿美元。

4. 士兰微

优势:IDM模式(设计+制造)龙头,聚焦功率半导体(IGBT)、MEMS传感器,适配新能源汽车;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25%(汽车业务占比35%)。劣势:晶圆制造产能小(8英寸/12英寸产能利用率80%);研发投入高(研发费用率10%)。特色:垂直整合(设计+制造+封装)。市场认可:国内功率半导体IDM第一品牌,2024年获比亚迪、吉利亿元订单。

5. 通富微电

优势:CIS(图像传感器)封装龙头(市占率超25%),适配手机摄像头、汽车摄像头;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20%(消费电子占比50%)。劣势:封装技术门槛低(竞争激烈,毛利率仅20%);客户集中度高(前五大客户占比超60%)。特色:WLCSP(晶圆级封装)技术领先(尺寸小30%)。市场认可:国内CIS封装核心供应商,2024年获韦尔股份订单3亿元。

(六)算力服务:云巨头的“第二增长曲线”

算力服务(IaaS/PaaS)通过租赁模式满足企业算力需求,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超3000亿元(年增40%),云计算巨头(阿里云、腾讯云)占据主导地位。

1. 浪潮信息

优势:服务器龙头(国内市占率超30%),深度绑定云计算(与阿里云、腾讯云合作),2024年云计算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0%(占营收35%)。劣势:毛利率低(云计算业务毛利率仅12%);依赖互联网客户(电商、游戏占比超50%)。特色:全栈算力服务(从芯片到应用)。市场认可:国内云计算硬件核心供应商,2024年获AWS、Azure亿元订单。

2. 中科曙光

优势:超算与云计算双轮驱动,云计算业务(如“曙光云”)覆盖政府、企业客户,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35%(云计算占比30%)。劣势:云计算市场份额低(仅5%);技术投入高(研发费用率10%)。特色:信创云计算(适配国产芯片)。市场认可:国内信创云计算龙头,2024年获国家电网、中国石油订单。

3. 中国软件

优势:云计算操作系统(麒麟OS)龙头,适配国产服务器(如浪潮、华为),2024年云计算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5%(占营收20%)。劣势:操作系统生态薄弱(开发者数量不足);客户集中度高(政府占比超60%)。特色:自主可控(麒麟OS通过国家二级等保认证)。市场认可:国内信创云计算操作系统第一品牌,2024年获工信部“安全可靠”专项支持。

4. 海量数据

优势:数据库与云计算融合(Vastbase数据库适配云平台),2024年云计算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0%(占营收30%)。劣势:数据库市场份额低(仅2%);技术迭代慢(产品更新周期2年)。特色:国产数据库+云计算一体化(支持信创)。市场认可:国内信创数据库龙头,2024年获工商银行、建设银行订单。

5. 深桑达A

优势:云计算与数据中心运营(中国电子云),2024年云计算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0%(占营收40%)。劣势:数据中心运营成本高(毛利率仅15%);客户集中度高(央企占比超50%)。特色:央企背景(实控人为中国电子),政策支持明确(“东数西算”节点)。市场认可:国内央企云计算核心供应商,2024年获中国电信、中国移动订单。

六、风险提示

技术迭代风险:先进制程(如2nm)、Chiplet等技术研发不及预期,可能导致芯片性能落后。供应链风险:EDA工具、高端光刻胶等材料依赖进口,地缘政治可能导致断供。市场竞争风险:海外巨头(Nvidia、AMD、Xilinx)加速本土化,挤压国产芯片市场份额。需求波动风险:AI大模型、自动驾驶等技术落地不及预期,可能导致算力需求增长放缓。

七、总结与展望

[标的仅示例,短期波动加大,注意风险]

算力是数字时代的“石油”,算力芯片(GPU/FPGA/ASIC)是算力的核心引擎。短期看,GPU受益于AI大模型需求爆发,FPGA在工业/通信场景加速渗透,ASIC在自动驾驶/矿机领域快速替代;中长期看,Chiplet、存算一体等技术将重塑算力格局。

汇总市场主流观点(标的仅示例,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优先关注GPU设计(如海光信息、景嘉微)FPGA研发(如紫光国微、复旦微电)ASIC定制(如经纬恒润、寒武纪)三大赛道,同时布局配套环节(如英维克、高澜股份)算力服务(如浪潮信息、中科曙光)。需警惕技术迭代、供应链安全等风险,选择技术实力强、订单确定性高的龙头企业。

免责声明:以上分析基于公开行业数据及企业动态,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来源:运筹帷幄天地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