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董宇辉跑去黑龙江,时间掐得比打工人午休还短,却顺手把迟子建和一只驯鹿塞进了直播间。
“三天能干什么?”
刷完一部剧,可能连主角名字都记不住。
董宇辉跑去黑龙江,时间掐得比打工人午休还短,却顺手把迟子建和一只驯鹿塞进了直播间。
这事儿听着像剧本。
偏偏是直播回放里最真的两段:
一段是江边夜风,迟子建把外套往他手里塞,“穿上,别硬扛。”
一段是伊春林间,驯鹿慢悠悠探进镜头,鹿角上还挂着碎叶子,像刚从童话里下班。
有人说是流量密码。
可密码也得对准锁芯。
黑龙江的锁芯,大概是“冷”和“静”。
冷得直接,静得坦白。
哈尔滨那一夜,董宇辉没听劝,真没穿外套。
十分钟后,镜头里他缩着脖子,说话带哈气,像刚出锅的馒头。
弹幕刷“嘴硬现场”。
迟子建在画面外笑,声音轻,却盖过江风,“年轻人,冷是听得见的声音。”
第二天到伊春,驯鹿来得更不讲道理。
直播本来在讲木耳,驯鹿直接把鼻子拱到镜头前,鼻孔一张一合,像在闻WiFi信号。
董宇辉愣了两秒,把木耳筐推开,伸手去摸鹿角。
那一秒,直播间人数从三十万跳到五十万,不是因为套路,是因为呼吸同步了。
有人问他,“神仙的生活什么样?”
他指着驯鹿,“大概是不用解释为什么发呆。”
一句话,把打工人的周末幻想按在林海里。
黑龙江的秋,颜色是堆出来的。
红的枫叶、黄的桦叶、绿的松针,一层层像调色盘被打翻。
可镜头里,最抢眼的反而是驯鹿眼角的一撮白毛,像故意留的刘海。
三天行程,热搜上了两轮。
一轮是“迟子建给董宇辉披外套”,一轮是“驯鹿入镜”。
其实最该上热搜的,是直播间那句:“自然不是背景板,是突然推门进来的邻居。”
看完回放,有人订了去伊春的火车票。
有人把迟子建的书从书架第二层挪到床头。
更多人把“怕冷”从请假借口里划掉,换成“想去看看”。
故事到这里,其实没讲大道理。
只是提醒:
三天够短,但够让一个人把外套穿好,也够让一只驯鹿把镜头撞歪。
剩下的,看你要不要也推门进去。
来源:朝露润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