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化学剂横飞,成本几十卖上万被直播哄抢,4人被控制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1 02:13 3

摘要:央视记者曝光河南省南阳市石佛寺镇的假和田玉市场,商家直接演都不演,直接亮出“狠活”,摊子上全是刺鼻气味,都是化学染色剂的假料。

全都是“科技与狠活”!全国最大的玉石假市场这次彻底栽了。

央视记者曝光河南省南阳市石佛寺镇的假和田玉市场,商家直接演都不演,直接亮出“狠活”,摊子上全是刺鼻气味,都是化学染色剂的假料。

造假人员已经被控制,成本十几卖上万,背后牵涉一条庞大的黑色产业链。

说起河南南阳石佛寺镇,玩玉石的几乎都听说过,这里号称“中国最大的玉石集散地”,上万人在这靠卖玉石吃饭。

按理说这是一个有文化、有历史、有底蕴的地方,但央视财政《财经调查》节目的记者8月中旬一去,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市场摊位一溜排开,玉石随便摆在桌子上,旁边瓶瓶罐罐里装的不是水,而是各种五颜六色的化学药剂,刺鼻的气味扑面而来,有的顾客甚至要带上塑料手套才能翻看,甚至摊主都不遮掩,甚至大大咧咧的告诉记者:“这都是染的,大家都懂行,几十块的料子,不染谁要?”

整个过程就是把最便宜的青海料、韩料磨一磨,泡在药水里过一夜,第二天就能摇身一变成为“和田籽料”。

一块本来卖不上价的废料,处理完能卖成千上万,有人调侃,这是“玉石美白针”,其实就是往玉里灌化学品。

而且这些染色剂里含有铅、铬等重金属元素,长期接触可能会导致皮肤病甚至癌变。

可市场里的买家大多是普通人,有的只图个便宜,有的则被表面的光泽迷住,根本没意识到背后潜藏着的健康风险。

光靠外表还不行,骗子们还很会“做戏”,央视记者拿着一块阿富汗玉去“鉴定”,结果只花了2块钱,就拿到了一张印着“国家珠宝首饰检验检测中心”的鉴定证书。

证书做的非常逼真:材质、密度、折射率全都标注,二维码一扫还能显示“验真”。

普通人看了估计会立马放下戒心,觉得这就是官方验证,但是记者查了国家企业信用系统,压根查不到这个所谓的机构,纯属虚构。

这招太狠了,买家以为“验过真”,但其实只是被假证书和假机构联手忽悠了,就像有人买三无保健品,还给你配个“专家签名”,让你觉得更值钱了。

要说现在骗子最拿手的,不是在市场上忽悠,而是在直播间里“飙演技”。

央视记者在石佛寺市场里看到不少“走播”主播,他们不是专门卖货的商家,而是拿着手机在市场里边走边播,边走边演。

这种套路一般很固定:首先主播先在摊位上挑一件货,故意把价压低,然后摊主假装很不情愿的样子,最后直播间气氛一炒热之后,主播就表示自己掏腰包补差价。

观众在屏幕那头看的热血沸腾,以为捡了天大的便宜,立马下单购买。

殊不知这货本来就是主播的,“摊主”也是主播找来帮衬着演戏的。

比如一条成本20块的阿富汗玉手链,最后能卖到980块,还被刷到“卖爆”,更离谱的还有几十块的假籽料,被主播吹成“万里挑一”的精品,上万块照样被抢光。

这哪里是卖玉,简直就是直播版《无间道》。

要说忽悠消费者的段位,广东四会那帮人玩得更溜。

他们旗下有家公司叫“玉满江河”,专门雇人当演员,有的扮演“外国商人”,讲着福建口音说清仓甩卖,有的假扮专家,专门拿着放大镜一本正经的解说,甚至还有主播声称玉石里含“血红蛋白”,能净化五脏六腑。

可偏偏还真有中老年观众对此深信不疑,因为对他们来说,玉石本来就带点养生、辟邪的文化光环。

一旦主播用上专业术语,演得煞有介事,就更容易被洗脑。

记者卧底时发现,主播入职时经理就说:根本不用懂玉,关键是要会演,每天开会研究的不是货源质量,而是第二天该演什么剧本,是老板冲进阻止低价销售,还是主播自掏腰包的戏码,这哪里是卖货,分明是剧组排练。

事件一经曝光,当地监管局立刻行动,8月18日,镇平县联合调查组宣布,4名涉案人员已经被控制,12个涉事直播间被关闭,假证书模板查获了2000多张,染色剂1.2吨当场被封存。

从速度上看,这次官方的反应很迅速,也算给了全国人民一个交代,但大家心里明白,这只是冰山一角,石佛寺市场这么多年一直鱼龙混杂,明面上检查,暗地里是不是还有“回潮”,谁也说不好。

这次的事件表面上看是“造假商贩心太黑”,但深层问题其实不止这些。

首先就是消费者的贪小便宜心理,不少买家明知道几百块钱买不到极品籽料,可一旦听到清仓甩卖、特价商品,还是忍不住冲动下单,骗子正是利用了这种心理。

其次是行业监管缺位,假证书只要2块钱就能做出来,虚构机构随便起名,要是监管部门早盯住这些造假链条,能发展成今天这样吗?

最后就是直播带货的乱象,直播电商是新业态,平台拼流量,主播拼表演,结果却成了造假的最佳平台,监管速度明显落后,等媒体曝光出来才开始补救,已经晚了。

再给大家科普几个关于玉的小知识,避免踩坑。

真正的和田籽料,不会圆得像玻璃球一样,表面会有自然的凹凸感,天然玉的颜色过渡自然,不会是一片死白的颜色。

撞击声音清脆悠长,而不是沉闷,更重要的是,真正的好玉,不可能在直播间里天天“甩卖”。

所以最靠谱的办法就是,这种贵重物品别轻易在直播间下单,玉石这种讲究细节的东西,必须在线下看实物,就算买,也要通过正规渠道,别贪任何小便宜。

和田玉在中国历史上有极高地位,古人讲“君子比德于玉”,讲的是温润、坚韧、纯洁。可现在呢?在一些人手里,它变成了化学染色的塑料替身,变成了直播剧本里的“道具”,甚至变成了保健品的替代品。

这不只是消费问题,更是文化蒙尘。

央视这次曝光,固然打掉了一条造假链,但如果没有持续监管和消费者警醒,下一个“石佛寺”还会冒出来。

所以咱们买的不仅是一块玉,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份尊重,愿以后的市场上,少点“科技与狠活”,多点真正的匠心。

来源:辞秋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