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食品安全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历经三次修订,配套法规规章持续健全,实现了从“食品卫生”到“食品安全”的制度性跨越。然而,当前食品安全仍面临诸多挑战:农药残留、微生物污染、添加剂滥用等传统风险尚未根除;电商直播、社区团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食品安全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历经三次修订,配套法规规章持续健全,实现了从“食品卫生”到“食品安全”的制度性跨越。然而,当前食品安全仍面临诸多挑战:农药残留、微生物污染、添加剂滥用等传统风险尚未根除;电商直播、社区团购等新业态又衍生出“云篡改”保质期、“美颜直播”农产品等新型隐患。面对复杂形势,必须坚持系统治理,实行严格监督、采取严格执法、建立严谨制度,“三严”并举,筑牢食品安全防线,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以“严”的标准,构建立体化监督网络。食品安全治理需以“严”字为统领,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一方面,可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业专家等担任食品安全监督员,定期对餐饮企业、学校食堂等开展暗访检查;在中小学推广“明厨亮灶”工程,通过实时监控和家长陪餐制度,实现“零距离”监督。另一方面,应激活市场力量,鼓励平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例如,饿了么开发“饿安食”和“全息盾”系统,利用AI技术核验商家资质;发起“骑手随手拍”行动,动员配送员反馈门店卫生问题;设立“明厨亮灶”专区,以流量激励商家公开后厨操作。此外,社区可通过普法宣讲、案例解读等方式提升公众维权意识,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律、公众参与的共治格局。
以“严”的措施,打击违法行为零容忍。食品安全链条长、环节多,必须以最严厉的措施打击违法行为。在准入环节,建立全国统一的“黑名单”数据库,对违法企业实施联合惩戒,禁止其参与学校、医院等公共采购。在流通环节,针对肉类等重点品类推行“快检车驻点检测+黑名单公示”模式,对检出瘦肉精等违禁物质的商户,立即吊销许可并公开曝光,形成强力震慑。同时,推动监管模式从事后查处转向事前预防,通过风险分级、动态巡查等方式,将监管触角延伸至“田间地头”“外卖后厨”等隐蔽角落,确保责任落实到人、问题整改到位。
以“严”的制度,塑造系统治理新生态。食品安全治理需以制度为根本,构建长效化、系统化的治理新生态。生产经营者应落实信息追溯义务,让消费者扫码即可查询产品来源、检测报告等关键信息,消除信息不对称。监管部门需打破数据壁垒,构建跨部门协同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建立风险预警模型,对高风险品类、重点区域实施全天候监测。例如,可通过人工智能研判直播带货中的“美颜滤镜”欺诈行为,或利用区块链技术确保冷链物流全程可追溯。通过“线上监测+线下执法”的融合模式,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转变,为新业态规范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食品安全关乎民生福祉和社会稳定,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面对新老问题交织的挑战,唯有以“严”字贯穿始终,构建监督、执法、制度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方能织就一张坚不可摧的食品安全防护网,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活得健康,为高质量发展筑牢民生底线。
来源:魅力十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