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寻迹:从大运河博物馆看刘秉忠如何铸就元大都的城市魂魄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3 16:59 1

摘要:甲辰年冬,朔风掠过通州古地,却吹不散运河博物馆旁元大都博物馆的千年厚重。这座以 “复刻元大都营造史” 为核心的展馆,外观便透着巧思 —— 屋顶采用元代 “歇山式” 建筑形制,青灰色瓦当间点缀着 “莲花纹” 装饰,正门上方的匾额则以元代官方 “八思巴文” 与汉文

通州寻迹:从大运河博物馆看刘秉忠如何铸就元大都的城市魂魄

曾祥裕 曾海亮

甲辰年冬,朔风掠过通州古地,却吹不散运河博物馆旁元大都博物馆的千年厚重。这座以 “复刻元大都营造史” 为核心的展馆,外观便透着巧思 —— 屋顶采用元代 “歇山式” 建筑形制,青灰色瓦当间点缀着 “莲花纹” 装饰,正门上方的匾额则以元代官方 “八思巴文” 与汉文双语题写,刚踏入广场,便已感受到浓郁的元代文化气息。步入馆内,挑高的中庭以 “元大都中轴线” 为设计灵感,地面用浅色石材铺就出都城核心街巷的缩略图,两侧墙壁则以动态投影循环播放着元大都从选址、营建到繁荣的全过程,光影流转间,仿佛瞬间穿越至七百多年前的营建现场。

中庭左侧的 “营造者群像” 展区,一幅镌刻着城市设计者群像的壁画正静静等候着与今人的对话。壁画中央,元大都的总设计师刘秉忠身着宽袍博带,眉宇间兼具儒者的沉静与匠人的锐利。他左手轻按一卷展开的图纸,右手似正欲指点方位,目光越过画中虚拟的街巷,望向远方那片尚待规划的土地。那眼神里没有仓促,只有对 “都城规制” 的深思熟虑:如何让宫城坐落于中轴,如何让坊巷如棋盘般规整,如何让水系穿城而过却不扰民生 —— 每一寸目光所及,都是他对 “天人合一” 规划理念的践行。画师的笔触细腻得惊人,衣袂的褶皱、指尖的力度,甚至图纸上隐约可见的线条,都让这位七百多年前的设计者 “活” 了过来。我驻足良久,竟觉不是在看一幅壁画,而是在见证一场跨越时空的 “营城会议”,与刘秉忠完成了一场无需言语的精神共鸣。

壁画旁的展柜里,一份泛黄的 “大都营造功臣名录” 默默诉说着集体智慧的重量。名录上,刘秉忠的名字居于首位,注解着 “总领都城规划,定‘左祖右社、前朝后市’之制”;紧随其后的,有主持建筑施工的工匠,有测算天文历法以定中轴线的学者,甚至有负责水系疏通的官吏。展馆在此处特意设置了 “互动查询屏”,轻触屏幕便能查看每位功臣的生平与具体贡献,我指尖划过 “郭守敬” 的名字,屏幕上立刻呈现出他主持开凿通惠河的示意图,与一旁静态的名录形成动静结合的展陈效果,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这份名单没有将功劳归于一人,却更显元大都营造的宏大 —— 它不是某个 “天才” 的孤品,而是一群人对 “理想都城” 的共同奔赴,背后是元代初年 “以儒治国” 的文化包容,更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技术走向成熟的缩影。

沿着中庭的 “中轴线” 继续向内,便来到 “都城格局” 展区,一面墙大小的元大都地图铺满视野。这幅地图并非传统的平面绘制,而是博物馆采用 “3D 浮雕 + 光影投射” 技术制作的立体模型:蓝色的河网以透明亚克力材质呈现,仿佛真实水流在街巷间穿梭;灰色的坊巷区域则标注着不同颜色的灯光,红色代表宫城、黄色代表商业区、绿色代表居民区,灯光随讲解节奏依次亮起,直观展现出 “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的布局逻辑。

宫城雄踞中轴线北端,积水潭周边标注着 “漕运码头” 与 “商业区”,居民区以 “坊” 为单位整齐排列,高梁河、坝河则如两条碧绿的绸带,一端连着城外的大运河,一端通向城内的蓄水池。指尖拂过地图上 “崇仁坊”“齐政坊” 的字样,忽然想起如今北京的 “东四”“西四”,正是脱胎于元大都的坊巷格局 —— 原来刘秉忠当年埋下的 “城市骨架”,早已生长成这座城市的肌理,从未远去。

而这份 “骨架” 的搭建,处处藏着刘秉忠深研《易经》的风水智慧。“风水与规划” 专题展区内,展柜中一份复刻的《大都营造札记》残卷旁,摆放着元代司天监使用的 “天文仪” 复制品,旁边的展板详细解读了两者的关联:刘秉忠正是借助这类仪器测算 “紫微垣” 星宿位置,才确定了元大都中轴线的精准方位。

展区以 “三幕式” 布局拆解他的风水逻辑:

第一幕 “象天法地定中轴”,通过星空投影与中轴线模型的对比,展现他如何将元大都中轴线对准北极星,使宫城居于 “天心地轴” 之上,如今北京中轴线从钟鼓楼延伸至永定门,仍是当年埋下的 “天脉”;

第二幕 “藏风聚气理水系”,以微缩景观还原 “曲水绕宫” 的格局,清澈的水流模型缓缓绕过迷你宫城,直观呈现 “气遇水则止” 的风水原理,如今什刹海、后海的水韵,仍是这份智慧的遗存;

第三幕 “背山面水择城基”,则用沙盘模型对比金中都与元大都的选址差异,清晰标注出燕山、西山、潮白河、永定河的位置,让 “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的四象格局一目了然,这份选址智慧,至今仍是北京城市发展的地理根基。

展馆的 “水系与都城” 展区,“金中都与元大都城址示意图” 将 “水” 的重要性推向极致。图中清晰标注:金中都因依赖莲花河水系而局限于西南一隅,而刘秉忠规划元大时,却巧妙借来了高梁河、坝河的力量。博物馆在此处设置了 “沉浸式体验区”,戴上 VR 设备,便能 “置身” 元代的高梁河畔,亲眼目睹工匠们如何按照刘秉忠的设计疏通河道、修建码头,耳边还能听到漕工的号子声与船只的橹声,仿佛穿越回那个 “漕运繁忙” 的时代。刘秉忠没有强行改造水系,而是让都城 “顺着水走”:将宫城选址于高梁河中游,既避开了洪水隐患,又让河水自然汇入积水潭;再以坝河为 “辅助动脉”,承接大运河的漕运物资。“因水而兴,临水建城” 从来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古人对 “自然规律” 的敬畏:水是城市的命脉,不是改造的对象,而是共生的伙伴。

事实上,刘秉忠的营城智慧并非只停留在元大都。“跨地域规划” 展区的补充展板,还介绍了他更早的规划杰作 —— 元上都(开平城)。作为元代 “两都制” 中的夏都,开平城的规划堪称 “草原与中原的风水融合典范”。展区通过对比模型,清晰展示出两座都城的共性与差异:两者均以 “中轴线” 为核心,但开平城因地处草原,更注重 “逐水草而居” 的灵活性,沿滦河呈 “半月形” 展开,而元大都则更强调 “棋盘式” 的规整布局。我在模型前仔细观察,发现两座都城的宫殿区都正对山脉、临近水源,可见刘秉忠对 “靠山面水” 风水理念的一贯坚持。如今开平城遗址中,仍能看到他设计的 “宫城居中、坊巷环绕” 的布局,这份跨越地域的规划智慧,在博物馆的展陈中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除了都城规划,刘秉忠在单体建筑设计上亦有深厚造诣。“建筑艺术” 展区内,一幅 “邢台天宁寺复原图” 旁,摆放着寺庙核心建筑的榫卯结构模型,游客可以亲手拼接,感受元代建筑的工艺之美。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古寺,经刘秉忠主持重修后,以 “伽蓝七堂” 为规制,巧妙利用邢台 “太行余脉” 的地形,将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沿山势逐级抬高。展区特意制作了地形剖面模型,标注出每座建筑的海拔高度差,让 “借山势藏风聚气” 的设计一目了然;寺内的放生池则引七里河水入内,模型中蓝色的水流环绕大殿,与 “前水后山” 的格局形成呼应,既满足了佛教 “慈悲为怀” 的教义,又暗合风水 “水为财” 的寓意。这份 “建筑功能与风水理念的统一”,正是他超越普通工匠的核心能力。

这份 “与水共生” 的智慧,在 “因水营城” 专题展示牌前被诠释得更为深刻。刘秉忠并非孤军奋战 —— 当他定下都城水系的整体框架后,郭守敬带着 “道法自然” 的理念踏遍京郊。博物馆在此处设置了 “通惠河开凿历程” 展墙,以连环画的形式展现郭守敬勘察地形、设计闸坝的全过程,旁边还陈列着元代水利工具的复制品,如测量水位的 “水则”、疏通河道的 “铁耙” 等。他沿着高梁河溯源,勘察地形落差,用 “闸坝连环” 的设计打通了通惠河,让江南的漕船得以避开陆路转运,直抵大都城内的积水潭。史料记载,通惠河开通之日,“舳舻蔽水,漕粮云集”,南方的丝绸、茶叶、瓷器通过运河涌入都城,而北方的皮毛、粮食又顺着运河南下 —— 一条河,不仅解决了大都的 “吃饭问题”,更让这座北方都城成为连接南北的文化枢纽。

更令人动容的,是两位先贤理念中的 “传承” 与 “融合”。刘秉忠将《易经》的风水智慧融入选址:元大都背靠燕山、面望平原,左有潮白河、右有永定河,正是 “背山面水、藏风聚气” 的格局;但他并未拘泥于古法,而是结合元代 “多民族共居” 的特点,在商业区预留了大量市集空间,让汉、蒙、回、藏的文化在此交融。博物馆的 “文化交融” 展区,通过复原元代市集场景,展现了这种包容:货架上既有中原的瓷器、江南的丝绸,也有蒙古的皮毛、西域的香料,身着不同民族服饰的蜡像正在进行交易,生动还原了当年 “万国咸通” 的繁荣景象。郭守敬则以 “实地勘察” 打破经验主义,他亲自测量每一段河道的坡度,计算每一座水闸的高度,让 “通惠河” 成为 “科学与自然对话” 的典范。

站在展示牌前,窗外的运河波光与馆内的元大都地图渐渐重叠。忽然懂得:元大都博物馆的意义,远不止是陈列文物 —— 它以 “沉浸式展陈” 让历史 “活” 了过来,以 “互动体验” 让观众 “参与” 其中,让我们得以跨越时空,触摸刘秉忠等先贤的营城智慧。我们今日参观博物馆,不是为了看一幅静止的壁画、一张陈旧的地图,而是为了理解那些 “活” 着的智慧 —— 刘秉忠的 “因水营城”,教会我们城市不该与自然对立;他的 “风水与礼制融合”,提醒我们文化传承需兼顾传统与实用;而他从开平城到元大都、从天宁寺到通惠河的实践,更证明了 “因地制宜” 才是规划的核心。

走出博物馆时,寒冬的风依旧凛冽,但心中却暖意涌动。运河的水还在流,元大都的街巷还在延伸,元大都博物馆则像一座 “时空桥梁”,让刘秉忠的风水智慧与规划理念,穿越千年仍能照亮当下 —— 当我们如今谈论 “海绵城市”“城市中轴线保护” 时,其实都是在与千年前的先贤对话,承接那份让城市与自然共生、与时代同行的远见。这,或许就是博物馆存在的意义,也是对刘秉忠最好的致敬。

作者曾祥裕简介:

作为赣州杨公风水嫡系传人,曾祥裕秉承远祖曾文辿 风水理论和技艺,深入研究杨公古法风水,尤其在 杨公古法三合风水与三元风水相融 上见解独到,强调以 “道 法自然” 因地制宜,并结合现代环境因素进行风水布局。他倡导 “风水为用,德为根本”,主张风水应回归改善环境、增福延寿的本意,避免过度神秘化和商业化。

曾祥裕常年开办风水培训班,教学风格独特,注重因材施教和案例教学,只讲干货,不搞钓鱼教学,深受学员好评。他培养了众多海内外学员,为杨公风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培养了人才。

其著作丰富:著有《正宗杨公风水丛书》三册、《杨公古法风水研究与应用》《杨公造命课择日法》《三僚风水实录》《杨公风水新解》《地理玄机探源》等专业著作。还撰写了 300 多万字的风水考察散文和学术论文,系统地总结了杨公风水的理论与实践。

他主持过数千项风水勘测项目,涵盖寺院、道观、企业及个人等,其风水布局注重传统理论与现代科学结合,营造 “天人合一” 的和谐境界,取得了良好效果。他还多次参与赣南风水界重大活动,在闽粤浙赣等地建筑项目选址定向工作中展现出较高的专业水平。

在推动风水文化传播上,曾祥裕在北京、浙江、广东、湖北、湖南、云南等地开讲《杨公风水和养生》以及《人居环境以及建筑风水》,并多次受邀出席国际华人文化节、风水高峰论坛等活动,致力于推动中华传统堪舆文化的国际化传播,让更多海外华人认祖归根、寻脉问源。

来源:曾海亮工作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