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山东省菏泽市深化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立足乡村文旅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和乡村旅游业,文旅产业已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这片浸润着黄河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的土地,将千年传承的技艺与现代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让牡丹、书画、汉服、草柳编等特色文
近年来,山东省菏泽市深化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立足乡村文旅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和乡村旅游业,文旅产业已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这片浸润着黄河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的土地,将千年传承的技艺与现代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让牡丹、书画、汉服、草柳编等特色文化资源,化作带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的强劲动能。数据显示,全市已形成牡丹衍生产品、巨野工笔牡丹画、曹县汉服等近10个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带动就业近50万人,年产值超300亿元,走出了一条文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特色路径。
传统工艺激活乡村经济
清晨的巨野县核桃园镇前王庄村,家家户户的窗台上都摆着调色盘与画笔,农妇们放下锄头便拿起画笔,在宣纸上勾勒牡丹的绰约风姿。这个村庄,如今靠着工笔牡丹画实现了整村脱贫,村民年人均收入突破3万元。
“以前外出打工顾不上家,现在在家画画每月能挣4000多,还能照顾老人孩子。”画师王秋兰的话,道出了1.3万名巨野农民画师的共同心声。
巨野县深挖“中国农民绘画之乡”“中国工笔画之乡”品牌底蕴,将工笔牡丹画这一非遗技艺转化为富民产业。从秦汉时期的陶器纹饰到宋代名家笔墨,从20世纪70年代工艺美术厂的出口彩蛋到如今的“国礼级”画作,巨野工笔牡丹画在传承中创新。
全县建成8个绘画专业镇、50个专业村、65家基层画院,形成“县有书画院、镇有创作室、村有画师群”的产业格局。2024年,巨野书画产业综合产值达45亿元,年创作作品150余万幅,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花开盛世》《锦绣春光》等作品先后亮相上合青岛峰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大场合,7幅作品被联合国机构收藏。
在曹县,另一项传统技艺正书写着“点草成金”的传奇。普连集镇张庄村的柳编艺人李翠莲,正将纤细的柳条编织成精致的花篮,这些作品经电商平台发往欧美,一个花篮能卖出30美元。“一根柳条不值钱,编成活计就增值。”李翠莲说,村里像她这样的柳编艺人有200多人,人均年收入超5万元。
曹县是“中国柳编之乡”“中国木艺之都”,草柳木工艺品产业已有数百年历史。如今,全县培育出31家规模以上草柳木企业,带动20万人就业,形成136个专业村,产品涵盖木制家具、条柳编等十二大门类上万个品种,2024年出口销售收入达65亿元,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家级非遗项目柳编、木雕在这里焕发新生,3000余项国家专利让传统工艺更具市场竞争力,成为乡村经济的“稳定器”。
链式发展释放乘数效应
走进曹县安蔡楼镇霍庄原创汉服产业园,缝纫机声此起彼伏,设计师们正对着电脑绘制新款汉服图样。从布料染色、绣花到成衣制作,整个流程在5公里范围内就能完成。“以前设计一款汉服要20天,现在7天就能上架。”园区内的“花神记”品牌负责人介绍,借助产业集群优势,企业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
曹县汉服产业的崛起,是产业集群效应的生动注脚。2018年从零星生产起步,到2024年销售额达87.5亿元,形成2753家企业、15405家网店、近10万从业人员的产业规模,占据全国汉服市场半壁江山。当地构建“1+6”特色服饰产业区块,打造e裳小镇、有爱共创直播基地等载体,实现设计、生产、销售全链条协同。与浙江理工大学合作开发汉服APP,引进“卡奥斯”智能制造生产线,109名设计大师年均提供9800件原创设计稿,让“草根创业”升级为“科技赋能”。在电商助力下,拼多多前2000家汉服网店中1200家来自曹县,物流智能分拣中心日处理包裹75万件,成本降至与省会城市持平。
巨野工笔牡丹画同样依靠集群化发展提质增效。县里设立书画院作为龙头,构建“艺术家+职业画师+培训基地”培育体系,2024年培训学员3900余人,邀请安佳、王庆东等名家授课,组织全国画家写生创作。在书画产业带动下,全县发展出装裱、颜料、物流等配套企业80余家,形成“创作—装裱—销售—培训”完整产业链。设立大湾区、青岛西海岸推广中心,在全国布局1000余个销售网点,让工笔牡丹画从画室走向全球市场。
牡丹产业的全链条开发,则展现了“一花带动百业兴”的格局。在牡丹区都司镇,山东盛世芍花智慧农业有限公司的1200亩基地里,工人们正采摘芍药鲜切花,这些经过冷链处理的鲜花24小时内就能出现在北上广深的花店。公司通过日光大棚、促成栽培等技术创新,让芍药提前20天上市,年产能达1000万支,带动500人就业,年营收超2000万元。
而在尧舜牡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牡丹籽经过压榨、精炼,变成了高端食用油和护肤品原料。这家企业开发出牡丹籽油、花蕊茶、日化产品等260多个品种,拥有35项专利,参与制定多项国家标准,2024年带动牡丹深加工产业产值突破130亿元。从鲜切花观赏到深加工产品,从种苗培育到文旅体验,牡丹产业已成为菏泽乡村振兴的“富贵产业链”。
文化赋能培育“新风尚”
“以前村里闲下来就打牌,现在都去书画院学画画。”巨野县田桥镇书画院负责人说,院里不仅教绘画,还展示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作品,村民们在笔墨丹青中受到熏陶。全县65家基层书画院均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墙上的手绘作品、书法标语,让乡村风气为之一新。
文化产业的发展,正悄然改变着菏泽乡村的精神面貌。在巨野,画师们长期创作工笔牡丹画,养成了耐心细致的品格,邻里纠纷、家庭矛盾明显减少。1.3万名农民画师中,女性占比超60%,她们无需外出务工,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增收,有效缓解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问题。“以前丈夫在外打工,我在家带孩子,总吵架;现在一起画画,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柳林镇画师张兰的话,道出了许多家庭的变化。
曹县汉服产业则让传统文化回归日常生活。安蔡楼镇的汉服体验馆里,孩子们穿着汉服学习礼仪;县里举办的汉服文化节,吸引数万人参与,《衣冠溯源继往开来》主题大秀让群众感受传统服饰之美。“穿汉服、学礼仪成了新风尚,孩子们更爱读历史了。”阎店楼镇中心小学老师说。汉服企业还与景区合作推出“汉服+文旅”项目,让传统服饰文化融入乡村旅游。
在产业振兴的同时,菏泽注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巨野设立工笔牡丹画非遗保护和版权服务中心,制定绘制规范和质量标准,打击赝品乱象;曹县建立柳编、木雕非遗工坊,组织传承人收徒传艺;全市421项市级以上非遗项目中,70%在乡村得到活态传承,476名传承人中有60%长期扎根农村,让传统技艺代代相传。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