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一本由侵华日军井谷惇一郎手写的日记在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被发现。日记中明确提及了日军“扫荡”伴随屠杀、焚村等暴行,这些真实的记录是日本军国主义企图吞并中国,把中国变成殖民地的铁证,有力驳斥了日本右翼势力妄图掩盖侵华历史真相的谎言。
近日,一本由侵华日军井谷惇一郎手写的日记在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被发现。日记中明确提及了日军“扫荡”伴随屠杀、焚村等暴行,这些真实的记录是日本军国主义企图吞并中国,把中国变成殖民地的铁证,有力驳斥了日本右翼势力妄图掩盖侵华历史真相的谎言。
↑鬼子井谷惇一郎照片及其日记封面。
这本日记由固安县收藏爱好者王明辉提供。日记本为16×10×1.4厘米的棕黑色皮面本,日记共183页,约2.6万字,为侵华日军110师团细川部队松本中队二小队六分队步兵上等兵井谷惇一郎所写。书写工具为钢笔、铅笔等,内容大部清晰可辨,部分潦草混乱,字迹较淡,或为作战间隙所写。内容为1938年6月至1939年8月期间,其在日本兵库县出石郡室植村应征入伍参加侵华战争到退伍回乡这一段时期的行动、会议、纪要及书信、报章摘抄、统计表、示意图等内容,内页粘有其在华北驻地照片一张。
↑该日记中关于1938年9月23日在永定河沿岸遭到我抗日部队袭击被打死三名士兵等内容。
日记较详细描述了侵华日军出征前后在日本国内的一些训练、慰问、动员、防疫等内容,说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做了充分准备的。内容涉及井谷惇一郎所在部队参加战斗130余次,在北京、天津,以及河北廊坊、唐山、保定、沧州,特别是廊坊之固安、永清、霸县驻守、围剿、扫荡、会议及其他军事行动内容。其中,廊坊市地名出现约51个,135次;保定市地名约出现46个,50次;沧州市地名1个,1次;唐山市地名出现约46个,65次。另,北京地名出现约16个,43次;其中明确标注本部扫荡行动约58次。对发生在永清、固安境内的不少次战斗日记中都有简要描述。日记中地名用字多数与现代无异(部分为读音,具体是现在哪个地方待考证),其内容从敌方视角补充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斗争细节,有力印证了冀中抗战斗争的艰苦卓绝。
日记的后半部分还记录了铃木竹子(身份待考)的一篇文章,涉及日军侵华时期日本国内的社会氛围、政策导向。铃木竹子认为“皇军无坚不摧”“占领土地是国土三十多倍”,且将武汉沦陷视为“和平乐土”的开端,反映了当时日本国内片面美化战争、大力宣扬战争,日本军国主义在日本民众中的极端泛滥,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武装了狂热的日本民众头脑的情况。从铃木竹子的描述中还能看到日本在我国台湾推行所谓的“皇民化教育”,试图通过教育手段同化台湾人民,消除其民族意识,将其变为日本“忠良臣民”。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本殖民台湾的罪行。
另外,日记收藏者王明辉还收藏了一本原侵华日军上原春信《北支先遣队固安(阿久津)小队》相册以及从其他渠道收购的日寇侵入冀中特别是固安县相关照片约50余张。照片内容大部为1939年侵华日军在固安日常生活和战备训练、强迫百姓构筑碉堡、固安北城门站岗、召开大会奴化固安百姓等场景,另有廊坊附近作战、永定河上架设浮桥、郊外侦查等内容。
↑相册里的照片:1939年日军逼迫河北固安百姓修筑碉堡。
“这次发现的日记还有相册是1938年至1939年间曾经入侵华北地区的侵华日军留下的。这些文字和图片从一个新的角度为研究和还原那段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固安县委办公室党史专家孙东振介绍,日记中扫荡、点火烧毁村庄等原始记录将成为揭露日军侵华暴行的铁证。日记中遭遇伏击、集体火化阵亡士兵等内容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冀中人民武装在党的领导下开展的艰苦卓绝斗争,这对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和英雄的冀中人民对抗战胜利所做的伟大贡献非常有意义。
↑相册里的照片:1939年日军逼迫河北固安百姓修筑碉堡照片背后的文字标注。
孙东振同时认为,日记中涉及日本国内社会氛围、政策导向等内容,也为研究当时日本国内的战争经济、战时动员以及泛滥的军国主义思潮对民众的影响等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素材。
来源:环球网海外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