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14日,“人工智能与非遗传承”闵行区科协第十四届学术年会在莘海科技园工业数字化创新中心举行,活动聚焦人工智能赋能非遗“活态传承”,汇聚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及科技、文化企业代表,共探非遗保护与创新发展新路径。
8月14日,“人工智能与非遗传承”闵行区科协第十四届学术年会在莘海科技园工业数字化创新中心举行,活动聚焦人工智能赋能非遗“活态传承”,汇聚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及科技、文化企业代表,共探非遗保护与创新发展新路径。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超过80%的受访者对本地非遗项目知之甚少,非遗传承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断代危机’。”现场,浦江一中六年级学生孙好泽分享了其团队的调研成果,作为AI时代的亲历者,他同样也感受着科技为传统文化注入的新活力,“在我身边,有的同学使用生成式AI设计出会跳街舞的皮影角色,有的同学开发出的智能旗袍设计系统能在1分钟内生成20款海派纹样”。
如何用AI留住非遗之美,成为现场专家关注的焦点话题。敦煌研究院采用AI三维扫描还原壁画绘制技法,微软亚洲研究院使用AI修复已失传的珐琅彩烧制数据,福建南拳传承人穿戴Xsens动捕设备,AI生成标准教学数据库,将学习周期从3年缩短至8个月,上海建桥学院副教授、数字经济科研团队负责人王福红举例道,“这些都展现了AI正在为非遗提供数字化存档、精准技艺还原、个性化学习等方面的巨大潜力”。
AIGC 技术 正在 通过生成式 设计、数字孪生、 NFT 、 AR/VR 互动等方式,赋能非遗的活态传承 。 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协同发展中心运营负责人陈奇楠 现场演示了如何使用AIGC 生成非遗数字库、制作宣传海报与视频等, “ AI 技术正在重构非遗保护范式 ,相信在 未来 3 — 5 年,随着多模态大模型、脑机接口等技术的发展,非遗保护将进入 ‘ 人机协同 ’ 的新纪元”。
技术是手段而非目的,所有应用必须坚持“科技向善”原则。区科普志愿者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威巍则关注到其背后的伦理问题:“AI与非遗在基本观念上应该是一致的,应是向美、向善、向自由,我们需要合理使用AI将非遗技艺凝固保存,同时也要警惕过度强调AI而导致片面解读与传统传承断层。”
现场同步举行上海建桥学院、工业软件先锋论坛社区、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然慧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明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上海有福有禄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共建单位授牌仪式,各方将围绕非遗数字化再现、非遗产业化标准路径制定、产教融合培养传承人才等开展深入合作。
“下一步我们会融入AI、VR、AR等技术,再现非遗套版葫芦制作与成长的全过程,观众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设备随时随地观看,不仅能看到葫芦从选材、雕刻、上色到最终成品的每一个细节,还能了解到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共建单位之一、上海有福有禄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郭海洋表示。
闵行区既拥有莘庄钩针编结、马桥手狮舞等丰富非遗资源,又集聚了高校与人工智能企业等科技力量,在推动非遗与科技融合方面具备独特优势。闵行区科普志愿者协会会长董全威谈道,AI与非遗的融合尚处起步阶段,但前景广阔。“未来我们将持续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促进科研院所、企业和文化机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AI技术在非遗保护、传播、教育等方面真正落地见效。”
记者:宿铭珊 沈钇君(实习)
初审:方佳璐
复审:方雨斌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