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距离河北保定3000多公里的且末县中学里,当地学生用汉语流利地朗读课文,电子教学屏上展示着世界各地的图景——这一幕,与25年前“孩子连地图都少见”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央广网保定8月16日消息 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距离河北保定3000多公里的且末县中学里,当地学生用汉语流利地朗读课文,电子教学屏上展示着世界各地的图景——这一幕,与25年前“孩子连地图都少见”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2000年,当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吹响,15名保定学院毕业生踏上西行的列车,几经辗转,来到且末任教,在讲台上一站就是25年。过去二十余年里,循着他们的足迹,保定学院先后有400余名毕业生奔赴新疆、西藏等西部地区支教,更以教育为犁,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出了看得见的变迁。
保定学院2000年首批赴疆任教的老师(央广网发 保定学院供图)
“曾经在城市的校园里苦读,如今到原野的风暴中驰骋……你们已经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长成一棵大树。”8月16日晚,在《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保定学院西部支教群体光荣当选。
西行列车上的抉择
早晨9点,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还笼罩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晨曦中。第一中学的教室里,李桂枝已经站在讲台前,用略带沙哑却充满力量的声音带领学生朗读课文。阳光洒在她的脸上,眼角细密的纹路与脸颊上被风沙刻下的淡红印记,显得格外清晰。
时间回到2000年的毕业季,保定师范专科学校(保定学院前身)学生李桂枝憧憬着未来,她已经接到保定市多所中学抛来的橄榄枝。
这时候,新疆且末县教育局来学校招聘,听说“那里的孩子需要老师,新学年马上就要开始,初一7个班的班主任有6个还没有着落”,李桂枝内心仿佛被什么揪了一下。“到西部教书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个从未出过远门的农家女孩,瞒着父母,毅然填写了志愿书。
李桂枝与学生们在一起(央广网发 保定学院供图)
和她做出同样选择的,还有同学辛忠起、井慧芳、王建超等14人。王建超在电视上看过西部大开发宣传片,那里有一眼望不到头的油菜花,与花为伴的生活也让人向往,于是放弃了专升本的机会奔赴新疆。
当西行的列车带着他们穿过河西走廊,车窗外的绿色逐渐被戈壁取代,同行的15人在颠簸中唱起了《到西部去》。
一晃25年,在《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现场,看着大屏幕上西行的绿皮火车,张小威又想起自己去年报名支教时的场景。
2024年年初,考研成绩公布,地理专业大四毕业生张小威成绩不理想,本来计划读研的他想试着找找工作,恰好赶上且末县教科局来招聘。
面对是否到西部去支教,一开始他还有点儿拿不定主意。然而,且末一中校长的一句话深深戳中了他,“你们来到且末,有些人可能还想走,但当你看到孩子们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你就舍不得离开了。”
张小威给学生们上课(央广网发 保定学院供图)
“校长话音一落,我脑海中就浮现出那张大眼睛希望工程的照片。我是从农村出来的,知道一个好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我想为他们当那个引路人。”张小威说。
与张小威不同,保定学院2002级毕业生岳刚是“抢”着才拿到去西藏的名额。
为什么会抢着去?岳刚告诉记者,是因为先行者的感召,因为一种“以去西部扎根为荣”的校园风尚。
2000年,新疆且末;
2002年,西藏日喀则;
2003年……2025年……
新疆、西藏、重庆、广西、贵州、四川、内蒙古……
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
时间映照着薪火绵延,25年来,保定学院400余名毕业生奔赴祖国西部基层一线,他们犹如一颗颗种子,深深扎根在雪山草原、戈壁荒漠,鲜活的青春,在为西部发展挺膺担当中越发闪亮。
沙尘暴中的坚守
支援西部的初衷不尽相同,坚守西部的决心却不约而同。
那是2000年,为迎接支教老师,当地在学校在门口的土路上洒水——这是最高礼遇,是为压住能盖到脚面的浮土。那时起,辛忠起就感受到了当地对他们这群年轻老师的重视,“也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使命感”。
那时且末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日子飘着浮尘,沙尘暴袭来,屋里像关了灯,空碗放一夜能积半碗沙。 回忆初到且末的场景,辛忠起仍历历在目。
这样的环境里,15名新教师登上了讲台。他们几乎承包了初一所有科目的课程教学,其中6人担任班主任。
辛忠起认真辅导学生们(央广网发 保定学院供图)
“因为气候干燥,有时候正上着课,鼻血就往外流。” 辛忠起说,那时,总有坐在前排的男孩站起来,从兜里掏出皱巴巴的卫生纸递给他们擦一擦。
尽管如此,后面的二十多年来,依然有新来的师弟、师妹不断闯进这片风沙里。
2003年,荀轶娜成为保定学院的新生,入学第一课就是“到西部教书去”。下课铃还没响,她已经做了关于一辈子的决定,“三年之后我肯定是去那儿了”。如她所愿,毕业时瞒着父母报了名,临走才“通知”他们。
到且末的第3个月,正带学生读课文时,她的嗓子突然失声,医生诊断为声带不闭合,原因是用嗓过度。治好之后,“甜美”的嗓音不见了,朋友开玩笑说她拥有了“烟嗓”。现在,风沙来临前,嗓子会先有感觉。
荀轶娜在为学生们讲题(央广网发 保定学院供图)
相对师哥、师姐们的过往,站在颁奖台上的张小威觉得自己“幸福多了”。
如今的且末,高楼林立,街道宽阔,草木葱茏,城乡公路四通八达。在城外的治沙基地,一行行红柳铺展着绿意。学校里有新建的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去处。
“和当年比,条件好了不止一点点。现在上课有话筒,不用特别大声,坐在后排的同学也能听清楚,写板书都是用电子笔。”张小威说,老师上课把嗓子喊哑的情况也很少见了。
沙尘暴中的坚守见证着边疆小镇的变化。辛忠起说,他们也曾想过“难道以后就要一直在这里待下去吗?待下去有没有意义?有没有价值?”几乎每个人都能说出两个可以离开的理由。
但最终他们还是一个人都没有离开,究其原因,他说,可能是责任,还有一些“很难说清”的东西。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节目播出后,记者第一时间联系辛忠起。“西部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热土,这里需要你们的青春与热血,希望你们能接过支教的接力棒,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动情地说。
教育绿洲的延伸
采访中,记者试图探寻辛忠起嘴里那些“很难说清”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是学生在作文里写,“我的老师长得比我们都矮,看她的时候甚至需要低下头”,也写,“我的老师对我真的很好”。
或许藏在依力亚·吾斯曼的成长里。这位辛忠起的第一批学生,曾以为“考到库尔勒都是奢望”,却在老师的鼓励下考上华东理工大学,成为且末走出的第一个中国刑警学院学生。“是他们让我第一次知道‘上大学’这个选项。”依力亚说。
亦可能是荀轶娜的学生穆凯代尔·图尔荪从且末走到北京,在国家级赛场上感受到“各民族欢聚一堂”的力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有了更深理解;CCTV主持人大赛铜奖获得者依利米努尔·艾麦尔江说:“老师们在我心里种下种子,让我想看看更大的舞台,再回来发光。”
荀轶娜到学生家中进行家访(央广网发 保定学院供图)
“一次在学校文化节上,孩子们用扎染技法制作班旗,用黏土捏制‘民族团结小雕塑’。”张小威说,49张来自汉族、维吾尔族、回族等民族的面孔,组成了“石榴籽班”。
当他们举着班旗喊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口号那一刻,他知道,团结的种子已在孩子们心中生根,一切的奔赴都有意义。
第一批保定学院毕业生背着行囊踏上这片热土时,面对的是 “读书无用论” 的坚冰。
在且末,不少家庭的孩子从小跟着牛羊穿梭在戈壁,家长也常说“读再多书,还不是要回来放牛”。
那时的教室是土坯房,课本是稀罕物,更缺的是改变命运的信念。
为了让家长孩子都明白“读书能打开世界”,他们会在语文课上带着学生朗读诗歌,让文字的力量穿透风沙;她会在课间和孩子们聊天,用温柔的话语鼓励内向的学生勇敢表达;他们会在不厌其烦地给家长念叨,“你家的娃能考大学”。
教育的光芒,不仅照亮了课堂,更映照在发展的沃土上。
学生们为老师送上礼物(央广网发 保定学院供图)
截至2024年,这批老师和陆续来到且末从教的师弟师妹们共培养了9000多名毕业生。那些从课堂走出去的孩子,有人成为了乡村教师,有人返乡创办了特色农产品合作社,有人带着乡亲们搞起了旅游。从“走出大山”到“回报家乡”,教育的力量正在悄然改变西部的经济生态。
而边疆学校那些孩子们的眼中,也早已褪去了“求学无门”的彷徨,取而代之的是“未来可期”的憧憬。他们脸上绽放的笑容,有如天山脚下盛开的雪莲花,为西部建设成果,写下最生动的答案。
监制:张继航
采制:李瑶 王艺霖 禹云飞
来源:央广网